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欧美高校宽进严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轻,而进入高校则重课业,与中式教育成反差?

发布日期:2018-08-01    浏览次数:5640

  

        一直以来,东西方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试教育被视为中式教育的典型,自由开放才是西方教育。除此之外,欧美大学“宽进严出”和中式教育“严进宽出”也形成了较大反差,值得深思。

  

        在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充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入学后严格把关,用高淘汰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在中国,入学前的高考竞争过于激烈,让考生和家长视高考为人生成败的关键,入学后却放任自流,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泡吧、逃课、考前抱佛脚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常态(玩兴浓)。很多毕业生都坦言大学和高中,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就连高中老师都常常用此来鼓励在考试中苦苦挣扎的高中学子。如此强烈的反差背后是东西方教育的根源之差,该如何看待?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欧美高校 中小学生 课业负担 中式教育 反差
赞同(2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呼唤2019-08-22

所谓成熟的人,就是他的理性实现了对情绪的控制,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保持客观性,始终以事实和结果为导向。 这种能力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从小就大量的、高频率的“情感性写作”训练,不断的强化孩子们敏感的内心,就容易导致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发育不良,而敏感脆弱的神经过于发达,成年后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抒情”渴望,对严密枯燥的事实证据和分析过程缺乏耐心,难以持续关注。对煽情性的口号却极其敏感,无论谈论什么事情,都喜欢以感叹句和祈使句为结尾,时不时的就要来几句抒情。这种习惯一方面会造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疾病的高发,是需要调整的。而调整的方法主要就是从教育入手,小学生少背一些唐诗宋词,少进行一些“真情实感”的写作训练,就是很关键的一环。

(0)

米菲2019-08-15

我认为美国的这种教育理念恰恰是不错的。中国太多学生在初高中拼命学习,以为到了大学就能解放,实则大学才是更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不是解放的地方,中国的中考高考给学生太多压力了,而大学又相反,因此很多毕业生出来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而美国这种恰恰是不错的方法,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方法改良我们的应试教育。

(0)

葵花弟弟2019-08-12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高分看成首要目标,“学多悟少”。而在西方,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东方与西方的教育各有千秋。我们应该像西方学习可取之处。培养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真正的主动学习,为了自己的成长学习。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培养能力,适应未来的能力和克服自身压力的心理能力。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能有益于我们更加全方面健康的发展。

(0)

ufuj dnhs2019-07-15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说过一句话:“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为人的终身发展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成绩并不是意味着一切!培养孩子的兴趣远比让他们读死书重要。

(0)

拓跋发发2019-05-31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在应试体制的威力下,不断迭代升级,已经远远越过了“过度学习”区间,早已进入了“超度学习”的领域。 基本症状如下: 从学习目标看,片面追求高分,分数成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见分不见人; 从学习内容看,德智体美劳简化为智育,智育简化为知识,知识简化为训练,训练简化为刷题。刷题主导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学校只做题不做事,更不做人; 从学习过程看,学习方法极度同质化,不外乎提前学习、超纲学习、反复复习、纠错重复。可谓千校一面,千篇一律; 从学习体验看,只考察成绩排名,不考核师生感受。学习任务沉重且无趣,催生大量厌学人群,功能和体验双输。 从学习空间看,学习从校内拓展校外,激烈竞争和资本逐利,共同催生出补习机构这种超量学习的“副产品”,并有反噬学校的迹象。 从教育成本看,学习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亲情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家庭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可以说已严重危及和谐社会的创建。 从学习主体看,学生个体竞争升级为家庭对抗,爸爸养家挣学费,妈妈负责陪写作业,爷爷奶妈负责后勤,其他亲戚朋友也友情支援,堪称全家总动员。 如此以来,“学习”距离真正的学习越来越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习者拥有知识、增长智慧,现在却炮制大量只会刷题的知识文盲,距离学习的“初心”可谓渐行渐远。学习在“超度学习”中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完成了“学习的异化”。

(0)

托尼贾2019-04-08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当孩子开始读书,父母就开始焦虑、争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们有些曾经坚信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然而当孩子刚读小学一年级,功课跟不上,考试垫底,他们关于教育的自信瞬时垮塌了。 “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才开始学怎么玩。” 这种大环境说多了都是泪。 作为家长,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与大环境共舞,或者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两者之间骑墙,家长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现实中,太多家长在骑墙,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又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0)

欧凯2019-02-18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有两个误区。 其一,在体育和智育上太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过于轻视体育,过于重视智育。 第二个误区,虽然重视智育,但是错误地理解了什么叫智力。智力绝不意味着把多少知识注入到你脑子里,智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也意味着提出问题的敏感性,能不能发现问题。

(0)

imgmgvc2019-02-17

怎么评价中国中小学这个时段的教育呢? 我认为它的教育后果是扁平化,一方面把学习潜力不算太强的人的考试能力极大提升,但另一方面,把一些学习潜力非常优异的人的能力下压。 为什么下压了?就是因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复习,过程枯燥、乏味,毁伤了他们的想象力,令他们厌学。这个扁平化的结果糟透了。 这个世界的生产力取决于一小撮的顶级科学家。人类当中,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人是科学家,他们创造这些东西,像手机,像高铁等等。 十年之后的世界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因为我们教育扁平化,中国顶级科技人才的水准不高。 爱因斯坦说,他曾经为了应付一个考试,复习了一个月,之后三个月都没缓过来。而我们没完没了地复习,复习了12年。最后一年完全是复习。这样一种经历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不行,日后摘诺奖太难了。 那潜力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上提”有没有好处? 没有。一个很称职的推销员,一个很优秀的厨师,或者是搞内装修的好手,如果原本他们不怎么喜欢学几何,能学到60分,不需要他们把几何提到85分。 另一方面,一定要他们跟着数学潜力高的学生,拼命干,导致他们失去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少年时代,这太无聊了,这是陪绑。

(0)

vfdhyyshyshsh2018-12-06

通过中考、高考的强势变革引导学生从幼升小开始广泛阅读、见多识广,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而不是难度,纠正目前全国上下几十年来早已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学的“奇、难、偏、怪“问题。三十年高考实践证明,偏题、怪题选拔的人才上限不高。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摒弃在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早已破坏深重的国家教育生态。

(0)

散热跳舞2018-11-02

《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很刺眼,《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考试时,“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毕业前,“上大学前填报志愿,你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好吧,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了4年英语,勉强过了4级,可能和外国人基本沟通,都难;写篇800字的文章,比上天都难。专业课一塌糊涂,做了4年试验,定容你都未必会; 每学期到来,领来一摞新书,期末再卖出去,还是新的,翻都没翻过;这是在上学吗?这是在混日子,所以作家清欢说:“在中国,有2000万大学生,在假装上课。”一直以来,大学都被当成学生乐园,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告诉你:“苦过高中,到了大学就轻松了。”真的是这样吗?我明确告诉你,不是。大学,是你12年中小学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以前,最后一次系统学习。相对来说,大学更有包容度,更有自由度,塑造的,也不仅仅是你的知识,还有体系化思考,价值观锻造,良好习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大学混日子的人,废掉的不只是这4年,很有可能,废了一生。

(0)
1 2 3 25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