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应展现大国的形象和作为?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3532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如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于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瞬息万变,中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并不能让我们沾沾自喜,在各领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是一个有长远未来的大国的形象和风范。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上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为了巩固强国地位,也是在受到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崛起的威胁后,美国近些年来一直采取“居安思危”的发展攻略,不仅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在政治上更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交流。而中国,一个拥有伟大中国梦、世界梦的国家,也应当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把握未来。不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而且在一些关乎国家尊严、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必须斩钉截铁,坚持原则,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形象,拥有相匹配的作为。中国应展现大国的形象和作为?你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形象 作为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莫名其妙2014-05-22

2011年利比亚内战之际,总共有35860名中国人在短时间里从危险地带撤离。中国还将另外大约1000人送到了安全地带,这些人中包括来自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国的公民。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4月11日引述经历过那次事件的莫尼卡•李的话说:“中国政府正在变得日益强大。过去,他们可能没有能力这么做。但是现在他们能保护人民。我们觉得非常幸运。”   三年后,在另一场痛苦的危机中,北京再次展示了它的能力。3月8日失联的马航客机搭载的239人中,有150多名中国人。中国政府作出了有力反应,投入了多架飞机和多颗卫星,以及一个小型舰队,以参与搜寻马航客机的国际合作。   报道称,尽管中国积极同世界做生意,它却因为未能在其他方面改变其长期以来独善其身的做法而受到批评。它一直被称为“自私的大国”,因为它得到了许多援助,却不愿作出回报。   然而,在搜寻失联的马航客机时,中国却展现出一种新面貌,它开始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利益表现出更大兴趣。迄今为止,尽管中国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说:“中国参与灾难救援和搜救的行为日益显现出自己的模式。”   这是“中国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正常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必须这么做,”芮捷锐说,假以时日,这类努力“会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前,这种改变就开始了。在2011年日本海啸和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是对日本最慷慨的捐助方之一。日本大概是中国最大的对手。中国的舰船在索马里海岸外巡逻,以打击海盗。最近,中国舰艇还曾帮助护卫从叙利亚转移出来的化学武器。今年1月,中国破冰船发挥了重要作用,救助了一艘被困南极的俄罗斯科考船上的人员。   中国还在联合国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它目前参与多项维和任务,在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超过5%的联合国会费是中国缴纳的。中国已经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过联合灾难反应演习。去年11月,中美士兵在夏威夷举行了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首次联合实兵演练。   美国分析家杰弗里•劳伦蒂说:“多年来,中国逐步摆脱不参与政策,并谨慎地走到‘外面’。”中国开始更像“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那样行事,它在采取措施“积累作为一个大国的信誉和经验”。  中国大量投资于其海军和空军,中国海军和空军在海外投放军力的能力在增强。现在,它们拥有过去所没有的反应能力。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走向全球》一书中说,北京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范围较广,但不深刻,这令它缺乏亲密的国际朋友。  但是,沈大伟指出灾难救援是个例外。在这个领域,中国不断努力扮演世界好公民的角色。   不过,批评人士说,中国的外交依然充满“自恋色彩”。尽管它愿意同其他国家合作,中国还是把重点放在自身利益上。从利比亚的撤离行动和搜寻马航客机显然都同国内政治考虑有关。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葛来仪说:“他们希望确保,中国的外部环境能继续有利于国内稳定和增长。” 当然,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假以时日,它或许会超过美国。对很多人来说,它在利用自身实力服务于全球利益方面依然太过保守。   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说:“大家一直对中国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国际角色。”他希望,马航客机事件上的合作是中国作出转变的信号。   赵朴说:“当你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尤其作为安理会的一个常任理事国,我认为,责任会随之而来。你不能坐在场外,或仅仅在与你利益有关的情况下卷进来。”(转自:内森•范德克利普《中国终于认真考虑做世界好公民》)

(1)

酿豆腐2014-05-21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老百姓钱包越来越鼓,走出国门看世界已成为一种精神诉求。中国游客在扩大视野的同时,不自觉地成为一扇展现中国形象和国民素质的流动窗口。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英国是中国公民出境游的热点目的地之一,每年赴英的中国公民达近百万人次,每位中国游客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当地民众和舆论对中华民族文明形象的感知与评判。   刘晓明表示,使馆积极加强对赴英中国公民的引导与宣传,特别是加强对英国风俗人情、法律法规及公共服务等信息的宣介,以帮助中国公民在出境前就了解英国的情况,树立文明出境游的意识。   伦敦中国旅游中心高级经理张倩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旅行社在与游客的沟通讲解和项目安排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谈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例如,旅行社在安排行程和做备注说明时,会有针对性地对文明出游做出温馨提示,既要明确注意事项,又不能让游客感觉过分干预;游客到达英国后,旅行社的地陪人员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时,也会以游客容易接受的方式,做好文明出游提示,并会注意针对不同团组,采取不同方式与措辞。   张倩表示,伦敦中国旅游中心很重视让导游在业务培训及工作实践中,积累引导游客文明出游的经验。比如,导游在为客人介绍酒店情况时,要特别说明英国是禁烟国家,游客吸烟必须到室外。   近年来,出境购物是很多中国游客的重要项目,在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中国游客只重视看景点、购物,而不大爱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等文化活动的情况。对此,张倩告诉记者,这种状况正在慢慢改变。英国是有着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旅行团现在对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教育界团组,十分重视参观英国的知名博物馆。(转载:李文云《当好中国形象的“流动窗”》)

(0)

莫名其妙2014-05-19

 在传统思想里面,还有一个“恕”。   什么叫恕,孔子解释得非常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看出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高怀雅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的评价非常高,很了不起。不要强加于人,要将心比心,要换位思考。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还非常重视“和”与“同”。中国文化的倾向,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原则。不同,也可以共住一个地球,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是差异大,还是相同之处大,我个人认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异的地方小。   中国文化主张对话,这个思想在宋代的哲学家张载那里得到了印证。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发展为一个死舞台,而是可以“和”为解。大家想想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今天的时代,不是有很多可以解决吗?当然这不是一方面,而是彼此双方的,需要沟通和对话。   21世纪已经过去10多年了,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要活得更好,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况,认识人类自己寻找解决之道。我刚才也讲,欺负上来了,找上门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残暴的势力。但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和谐,应该有话好好说,因此需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不同人类的好。   康德有一句话说“道德理性有永恒的价值”。我讲的诚信,我讲的敬、知耻,羞恶之心,以及关于“和”的观念等,在今天完全没有过时,这就是在中国文化里面一些最重要的,也是永恒的价值观念。(摘自:《刘梦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

(0)

贺勇华2014-05-19

中国一直都在展现大国形象。何为大国?国土面积?经济实力?与邻为善?人民幸福?我想这些都包括在内。 通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中国已经成长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我们有目共睹。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是梦的起点,我们正在步入全面小康。汶川地震之时,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与受灾群众共度难关,八方支援齐聚,拳拳爱意满中华,老百姓感受到的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这就是大国形象! 安倍政府一再挑衅,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严正交涉;钓鱼岛上中国军舰巡逻,主权问题坚持原则,不容谈判,政府与人民齐心协力。这就是大国形象! 美国式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但我们就能说美国的形象是最好的么?中国要做崛起的大国,更要做一个让人信服的大国。形象问题,正义使然,仁爱使然,我倒觉得中国的中庸之道与此有共通之处。

(0)
1 2 14条信息

李荣融2014-09-30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并不断赋予新内涵的“新丝绸之路”理念,成为中国外交西进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 “海防”、“塞防”的百年抉择 100多年前,正处于清末的中国曾面临“海防”、“塞防”的两难抉择。这场由李鸿章、左宗棠分别领衔的外交、防务战略大辩论,最终的答案是苦涩的:“东进”因甲午之败、庚子之耻而昙花一现,“西进”虽收复了新疆,巩固了伊犁,却也未能获得预期中的理想效果。 100多年过去,如今的中国似乎又面临“向东还是向西”的外交战略抉择:向东,面向大海,有中国最发达富庶的地区,最重要的海外贸易、运输通道;向西,打通“新丝路”,则有潜力巨大的欧亚腹地市场,和广阔的战略回

(0)

墨墨2014-08-05

习近平对拉美的访问印证了中国用新步伐实现自己规划的雄心。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决定显示了金砖国家对发达国家表现的不满,后者至今仍未能提供适应国际新形势要求的可接受方案。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获得更多代表性的呼声仍在被忽视。那些亟须改革的机构进行的改革却是最少的。西方机制失去合法性,那么创建替代机制的要求便显得理所当然。中国鼓励这种努力,新的平台将增强它的全球影响力。  但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领域,尽管该领域仍然是中国的战略先锋。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前段时间在上海召开,中国试图将该论坛打造成其亚洲安全政策的重要基石,推广亚洲事务由亚洲

(0)
1 2 1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