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政务+产业+消费+服务)×互联网“线上”的广泛应用=构建互联网数字经济一体化体系

发布日期:2020-12-26    浏览次数:545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杂局面,数字经济展现出顽强的韧性。

  

         特别是在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是各国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的关键举措,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既然如此何不将政务、产业、消费和服务都“上云”、“上星”,通过互联网“线上”的广泛应用,从而构建互联网数字经济的一体化体系呢?各位看官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同时,感恩您随手传递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相关热词搜索:政务 产业 消费 服务 互联网 数字经济 一体化体系
赞同(4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山农茶语2021-06-29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中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安排,在机制上作出顶层设计,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针对性,亟待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角度予以关注。第一,数字经济必然加快自动化技术对人力的替代。从理论上说,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新的、更高质量的岗位也会被相应创造出来。但是,被技术替代的劳动者与有能力获得新岗位的劳动者,常常并不是同一批人群。最新的证据显示,在各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为保持社交距离而流行的网上远距离办公,再次把劳动者分化成不平等的人群,造成新的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现象。可见,如何把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及技能进行有效匹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能回避的挑战。第二,数字经济自身一如既往地解决不了垄断的问题。新科技革命的特点使科技公司具有更庞大的体量、更坚厚的进入障碍、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性质,不仅从传统定义的角度来说都是强化垄断性的因素,还产生“赢者通吃”的新现象,即出现胜出者更容易遏制乃至扼杀竞争对手,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滥用消费者数字信息等新问题。因此,从促进竞争和创新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必要性出发,防止和打破垄断的任务不容掉以轻心。第三,从数字经济的性质看,这一领域具有造成各种数字鸿沟的自然倾向。例如,由于在研发水平、科技人员禀赋以及投资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应用数字技术的机会鸿沟;由于在家庭经济地位和人口特征方面存在差异,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也存在着在生产和生活中享受数字技术的能力鸿沟;此外,由于人力资本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不匹配,在公共服务机构或企业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直接操作人员技能与数字化系统之间的不匹配情形。第四,数字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难题。数字经济本身是新科技的应用,既创造出对人力资本有更高要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也创造出大量适宜采用灵活性就业模式的非熟练劳动岗位,造成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化程度的提高。相应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程度趋于降低,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自身权益的难度也增大,都给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带来新的挑战。既然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新业态和新就业模式都与相关的技术特点相关联,这类技术本身是存在着解决这些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问题方案的,关键在于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导向。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不存在“涓流效应”这回事,要把解决劳动者保护和成果分享问题的方案内生于数字经济发展本身。正如鼓励新科技条件下经营模式和业态的创新一样,加强监管也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或者说,越是希望加快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便越是需要解决好数字经济发展中可能遭遇的上述及其他各种问题。监管措施越是恰当和及时到位,越有利于避免事后惩戒可能造成的损失。(作者:蔡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0)

沃尔夫2021-06-21

健全生态。一个是健全智能制造产业链,把短板补上。一个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工业互联网、5G。一个是人才体系的建设,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

(0)

yegfgt2021-06-18

数字贸易国际治理的推进将有利于跨境数字贸易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涉及数据安全方面的考虑和技术优势决定了各国之间有所差异。我国则需要从自身出发,平衡好发展与安全需要,以在参与其国际治理时赢得更多主动。从目前数字贸易国际治理中常讨论的话题来看,在电子签名认证、无纸化贸易、消费者保护方面共识较多。在数字贸易关税方面,倾向于不课征关税的国家仍占大多数,考虑到数字贸易对于推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在促进生产柔性化个性化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我国中期内可以仍延续零关税的政策。在数字服务税方面,需综合判断数字税国际治理格局的动态变化,谨慎而行。在开放政府数据、开放源代码等方面,则需综合考虑安全与长远发展需要。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我国需要在研究他国或区域性的信息保护标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保护标准和在数字贸易议题谈判中更倾向的标准特征。今年以来,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做出了努力。未来个人信息保护的标准化有利于相关监管完善和参与数字贸易国际治理。(作者:戴 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0)

楊馥郡2021-06-04

随着数字科技日益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能感受到万物皆数,而且数字间的关联正在上升为一种普遍规律。像土地意味着农业时代、机器意味着工业时代,数据意味着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已经走来,数字世界正在崛起。数字技术曾经搭乘全球化快车走到今天,全球化又会伴随数字治理走向远方。数字化治理将会成为全球治理的崭新方式。从新的治理实践效果及其趋势看,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正在萌芽和形成。一是平等治理理念。各种刷卡刷脸等防伪识别一视同仁,不看你的地位和单位,出入有关场所、在线购物、在线支付、在线工作、在线上课,都是无差别的服务,数字赋能治理,使大家享受着平等的服务和待遇。二是多元治理主体和民主理念。有手机的人都可成为数字信息的发布者、掌握者、传播者、运用者,体现着治理的快捷、敏锐、准确、高效。三是关爱和人性化理念。随着机器人参与更多的劳动,急难险重岗位对人的伤亡风险减少了,就业更具人性化。加之数字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生产成本下降,吃穿住行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娱乐休闲度假普遍增加,进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这些治理理念和方法,将会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不分地域和国别地扩散和渗透,自然而然地增强着人类之间更多的沟通、理解和团结。(作者:邵春堡、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1)

孙合文2021-06-04

在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的特殊阶段,对中国和全球的数字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借助《共绘网》,有更多的人关注数据应用,关注数据价值的挖掘,《共绘网》的价值就真正地显现出来。

(0)

绿色果柚2021-05-14

互联网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信息过载。如今,仅微信公共账号已达2千万个,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空前增多;一年48个购物节,价格狂欢让消费者目不暇接,竞争空间空前狭窄。残酷的是,企业信息精准传递给顾客变得更难,无法与顾客建立有效的连接,而顾客亦不知该如何选择企业。 某种程度上,移动互联网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也成了一堵墙。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出现巨大的断裂带,很多企业陷入“孤岛困境”。 同时,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单纯依靠产品、新工艺、新设计,企业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你所拥有的,竞争对手也同样拥有。”.....

(0)

布谷声声2021-05-03

原来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是大工业时代的逻辑,所有的产品都是被整齐划一的,标准的制定者可以坐享其成。今后一流的企业做“服务”,是那种能够满足各种消费者、各种需求的服务,往往是定制性的,它对企业的两方面要求比较高:第一就是提供定制化的能力(科技),第二就是对接消费者的能力(互联网)

(0)

林伟2021-02-14

《共绘网》建立了一个机制:大学、科学中心和智库聚集在一起,研究核废料、气候变化、基因编辑、自动车辆和互联网的未来等问题,并且从研究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尽管这一机制很薄弱,但提供了一个模型。不仅是科学创造未来,而是科学与公众共同创造未来,而这将是制度文化层面的深层改变。

(0)

梦里水乡2021-02-14

摩根士丹利于2021年1月26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消费2030:“服务”至上》的报告,投资结论:我们预期机构化的服务(教育,集成平台,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医疗保险,供应链管理),智慧生活(数字化物业管理,智能家居,和电动汽车),生活体验增强服务/产品(情感伴侣类,比如宠物,玩具,康复医疗服务,服务机器人,和社交平台)会有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但是离线的平台比如传统的汽车和家电,将面临被颠覆的命运。我们还预计当前在快速增长的一些行业会面临增速放缓,比如中低端酒精饮料,基本必需品,和传统家庭用品。(来源|MorganStanley)

(0)

YYTJHJ2021-01-06

任正非:华为要打造领先的ICT基础设施,要在联接、计算与企业存储和华为云三方面都取得胜利。在继续增强联接的同时,强化软件力量的建设,构建一个好的华为云平台、云生态,把适合上云的行业场景牵引客户优先上华为云,成为政企上公有云的首选。通过客户上华为云,反逼华为的平台进步。我们要将联接、计算与企业存储和华为云有机融合,构筑面向所聚焦的行业场景的行业“智能体”,助力智能升级。

(0)
1 2 3 30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