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看官场浮沉,品百味人生

发布日期:2014-04-16    浏览次数:522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古以来,国人对官场趋之若鹜,春风得意之时,也许正是危机四起之刻,这几年政坛上的起伏跌宕,有人粉墨登场,也有人黯然谢幕,从薄熙来到周永康,曾经呼风唤雨的政客一朝成为阶下囚,由人生的巅峰跌至谷底,功成名就到身败名裂,一入侯门深似海,官场也不是一般人能混得了的。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可是人们不知,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当你的脚步走得太快时,有没有忘了你走得是否快乐和坦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在人满为患的公务员考试中,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为了生活我们承受的太多,但是也要在内心深处留一份天真和单纯,生活在别处,且行且珍惜,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官场浮沉,我们作为参与者,品百味人生有个哲学家说,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关系就像蜗牛和它的壳一样,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从别人身上,我们最终认识了自己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必沉溺在别人的故事里感伤,就让那些政治斗争中的是是非非随风而逝,留下来的是一份笑看人生的态度和深沉的自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就常想一二吧,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明天会更好。


相关热词搜索:政客 阶下囚 官场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7)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赵维2017-08-24

国人教养缺失,与当今社会风气特别是官场风气不正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盛行,人为物役,唯利是图,美丑颠倒,与官场风气不正脱不了干系。身居高位者争权夺利,以权谋私,卖官鬻爵,贪污腐化,谄上欺下,不仅污染了官场,也毒化了世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坚决反腐,显然对净化党风政风民风起到了显著作用。但这还不够。没有法律与制度的强力制约,人性恶是遏制不住的;没有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滋养,人性善也难以生长。

(1)

陌陌2014-07-18

人过五十,眼花耳背,齿松发疏,皱纹添,双鬓白,身体发福,行动迟缓,觉少了,梦多了。年轻时小病小恙,不用吃药就能抗过去,现在则要打针治疗。越来越多的劳心劳力的事让人力不从心,伤感且无奈,恰如歌词所言: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孔子有言:五十知天命。人过五十,不再以庸俗的市侩之道解释人情世故,不再以虚伪造作掩饰心窗,风风雨雨的生活阅历积淀的人生感受,使人变得成熟和内敛,学会了处事不惊,学会了遇事不乱;看惯了人的生老病死,看待大人物也不再神圣;明白了没有不变的事,明白了没有不变的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不变只是暂时的。人过五十,像出了窑的砖定型了,也就看淡了权力和地位,不再奢望金钱和美色。 回顾人生,终于明白: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驰。成功是依靠坚韧的力量慢慢积蓄、长期奋斗的结果,绝不能仅凭一腔血气、一时冲动得来。正如龟兔赛跑,笑到最后的还是乌龟。急来的是暂时的、虚幻的,沉淀的才是真实的、长久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比别人高一截的眼光,否则就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正像在风沙中晾衣服、泥泞中洗脚一样,,结果只能事与愿违。记得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理想要高,头要低。意思是理想要高远,做人要谦虚。一个人连对未来的憧憬都没有,如行尸走肉一般活着,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既渴望与人交往,又顾虑与人相处。遭遇的坎坷多了,对人自然有一种防范心理,但我们必须明白,人生在世不能关起门来朝天过,与人交往是生活中的大事,生命中有推心置腹的挚友是人生一大财富。人生得一贤达,得一知己能毫不防范地切磋谈心是极珍贵难得的殊遇。但与人相处相交并非易事,民间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犯言直谏的贤人益友,我们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亲朋益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会失之交臂。而对于那些见风使舵,言行不一的人,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说句心里话,人的一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最快乐的事。但一个人能做自己热爱的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付出努力和心血,也需要一些姻缘和机遇。在做事的过程中,自信自爱,迎接挑战,接受失败,才能克服痛苦,收获成功和快乐。(转载:臧洪君《五十一岁抒怀》)

(1)

saygoobye2014-06-12

1994年,83岁高龄的现当代著名公法学家龚祥瑞,在美丽的东北松花湖畔度假期间,完成个人自传。17年后的2011年,即先生逝世后的第15年,自传在大陆公开出版,取名《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在宪法和行政法历史上,龚祥瑞无疑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跨越民国、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变革时代,从求学到工作,从反思到重新走上讲台,85个春秋,挫折与磨难之后,又峰回路转,这是个人之不幸,更是所处时代的悲剧;不过,当一切即将远去,事实上已经远去时,所有终归于平淡和坦然,能留下、并能记起、甚至时常叨念的,是经过重新整理、反思后的记忆,自传犹如陈酿老酒,值得品读与回味。 正是基于此,当我们阅读龚祥瑞先生的自传时,仿佛不是独自面对枯燥的文本,而是在与自传者本人促膝长谈,又似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听其讲故事,语言朴实并娓娓道来,融近代中国法治发展和法学教育于个人回忆中,淡定但不平凡。事实上,纵观近代中国著名法学家,著作等身者多,写自传者少。吴经熊博士的《超越东西方》算一本,但更侧重于评价,加之由英文翻译而来,读起来相对比较吃力。正是龚祥瑞先生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为其自传广泛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所谓“藏之名山,传诸后世”,包括法治思想、个人阅历以及内心深处的体验。当然,这也是作者所期望的:“为世界增添一份信念、一缕希望、一片爱心。” 其实,盲人奥里翁,这一书名,本身就蕴含自传者本人对人生的概括和些许期待。 奥里翁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其与基沃国公主美乐蒂相恋,但遭公主父亲即国王反对,致双目失明。按照神灵暗示,奥里翁只有追随太阳神阿波罗,使双目一直凝视东升太阳,可有望复明,并最终化为追逐太阳的猎户座。这不过是有关奥里翁传说的众多版本之一。龚祥瑞以盲人奥里翁自比,尽管有希腊神话中的某种寓意,比如,为某一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追逐太阳),其实中国神话也有类似例子(夸父逐日),不过,更重要的,当然也是作者本人一直所强调的是:“盲人奥里翁是一颗星座,他摸索着,向着朝阳前行。当太阳出来时,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昼夜。我非常像他。”“非常像他”,突出“摸索”和向着“朝阳前行”,也即在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摸索如何实现宪法约束和法治,以及对公权力的最大制约监督和对公民个人权利最大限度的保护;更突出摸索的结果,默默奉献。这也体现出他们这一代法律人、法学精英,包括自由知识分子的不易与觉醒。虽然带有一定悲情色彩,但正是这种悲情,以及所折射的勇往直前的韧劲,促进了中国法治发展和法治理念的逐渐形成。 围绕这一主题,在自传中,龚祥瑞先生把自己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解放前的回顾与解放后的追求,也即回顾集和追求集。的确,正如书中描述,尽管没有明确写出:能回忆和回顾的,一定是美好的;但所追求的,不一定都圆满,回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追求又是为下一次回顾准备素材。在追求中回顾,在回顾中追求,作者走完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如果以此为切入点,我更喜欢读回顾篇。龚祥瑞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师从钱端升、张奚若、萧公权等政治学与法学大家;后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有幸面对面接受当时最负盛名政治学家拉斯基和宪法学家詹宁斯的教诲;回国后担任西南联大教员和中央大学教授,并一度被蒋经国任命为青年干部学校副教务长;抗战胜利后,长期关注文官选拔制度,主持制定一系列人事管理法规,并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兼任燕京大学教授。对这些经历和往事的回顾,不仅美好,而且积极向上,散文般的语言,故事般的叙事风格,民国法律人的成长历程与思维方式一览无余。 在此,兹举一例可窥全貌,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此同感。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中的太华寺,因地处太华山腹地而得名,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隐居长达五年。1940年暑期,龚祥瑞为给西南联大讲授政治学概论,曾蛰居该寺的“一碧万顷”楼准备讲义。不过,抗战时期的太华寺,远没有现在的繁华和游人如织。庙宇破败至再不能破败的程度,大殿与禅房残缺不全,小和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没有灯光,夜幕降临时,唯有入睡,哪怕是孤枕难眠。远离战场,没有喧嚣,休息与写作交替进行,如同月亮和太阳的轮回。这是龚祥瑞近一个月的真实生活,看似单调乏味,似有“出家”之感,但他不是庙里的小沙弥,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所谓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尽管做学问,有时候要远比敲钟累、念经痛苦,但毕竟是主动,而非无奈或者被迫,特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心静且舒畅,政治学概论讲义孕育而出。 作者在《自序》中谈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部世界的变迁,而在于内心世界的体验。的确,深山楼阁上的月余读书和写作,以及其他类似和非类似但意境相似的场景,一直留存在龚祥瑞的心中,也深深地印入读者的脑海,带来美感和沉思,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其《后记》中直言,遗憾至成书时“还未能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界限,这显然是我的生活时代的悲剧”。这一种气度与清醒,确实少有人能及。(转载:曹东《一个人及其时代的荣辱与悲欢——民国法律之人龚祥瑞》)

(1)

依旧青青2014-06-05

一、我在乎的不是钱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是我们家附近几个乡镇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全村人都很开心。开学的时候,全村人都去送我。现在想来,也许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觉得人情很重要。对于别人的所求,我一般都是有求必应,我在乎的不是钱,很多时候我喜欢听别人的赞扬,或者说是感激,这让我心里很受用。 我大学学的是采煤专业。大学四年,我很珍惜学习机会,学习很刻苦。而且,我不仅学习好,还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还是一个体育健将。我说的体育健将可不是随口说说。在当时,体育健将是有明确的标准的,只有达到那个标准才能称得上是体育健将。 二、我曾是技术骨干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鹤煤六矿做实习的助理工程师。因为专业对口,我一步步努力干到工程师、通风区副区长、生产科科长,通风副总工程师、通风处副处长、鹤煤集团第五煤矿安全副矿长,鹤煤资源整合禹州筹建处主任,鹤郑能源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等。 鹤煤集团通风系统都是我做的,我对井下防火、灭火、瓦斯爆炸等都很精通,曾经获得过河南科技二等奖,获得过安全生产标兵称号,还参加过全国通风学术会议。我把聚氨酯用于井下密闭防火技术在全省得到了推广,现在鹤煤集团使用的都是这个技术。 有一年,单位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因为我在通风、防火方面比较专业,领导派我坐镇指挥抢救。当时,我一个星期没有睡觉,先后制订了四套方案,成功地把被困人员全部救出,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这样的抢救工作我做过很多次,只要是按照我的方案,大部分都能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没有受贿犯罪,我早已经不只是正处级了。 三、我开始很不好意思 最初的时候,我觉得能帮亲戚办一些事情很开心。因为对于我来说,没有费多大劲儿,只是信手拈来。另外,我帮助了他,他很开心,到处说我人好,乐于助人,我听了心里很受用。但别人给我送东西的时候,我开始很不好意思,也犹豫过、彷徨过,还给别人退回去过,推辞了很多次。但人家仍然逢年过节就来,也不多拿,每次就几千元钱,时间长了,我就觉得没什么了,觉得自己不是图这个钱,主要是人情,要是不拿,人家觉得自己不会帮忙办事,怕人家说我装清廉、装高尚。现在想想,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就一发不可收了。 四、我成了金钱的奴隶 之所以走到今天,从自己来说,是思想道德标准发生了严重扭曲。觉得在节日期间收受金钱礼品是理所应当的。我为他办事,他自然应该感谢我,如果不收,反而有点儿不近人情。从思想上给我自己收受贿赂打开了方便之门,致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滑向犯罪深渊。 从家庭来说,因为我家人口多,我既想花钱让孩子在国外读书,又想家庭生活优越,所以对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至于越来越无法拒绝有人送上的糖衣炮弹。 从客观原因说,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更新,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成为时尚,很多人不再信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而以奢侈为荣,以贫穷为耻。我也随波逐流,沾染了这股浮躁之风、奢侈之风,逐渐学会了享乐,最终成了金钱的奴隶。 该拿的拿了,不该拿的也拿了,一再犯错,终于使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问题的严重性也赫然纸上。痛定思痛,我后悔不已,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面对现实,我只有闭门思过,争取重新做人,争取减刑,在自己的后半生争取能多作点儿贡献。 (转载:侯召局《“别人的感激让我心里很受用”》,赵宝仓、池清翠整理)

(1)

heling2014-06-04

古往今来,淡泊是仁人志士的修身准则和不懈追求。诸葛亮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这方面他堪称表率,他为官二十七载,居相位十五年,可谓集文武大权于一身,但却始终廉洁自守,绝不以权谋私。那时,当官的还没有“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他便自觉地公开了自己原有的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的家产,并让妻子儿女耕织自食。 在几十年的革命实践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同样表现了对名利得失的淡然处之和对人生信仰的不懈追求。解放后我军第一次授衔,许多老前辈都主动将高军衔让给别人,当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徐立清同志,按各方面的条件,都可以授上将军衔,但他说:“我分管干部工作,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于是他主动给军委写信,提出自己不授上将军衔。毛泽东赞扬了他的可贵精神,并亲自批准他为中将军衔。 淡泊是一种境界。当愿望得到满足时,不沾沾自喜、不忘乎所以,当愿望一时达不到时,不怨天尤人、不牢骚满腹,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是一种修身。常言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上自觉戒奢、追求俭朴,事业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两者相辅相成,既是立身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 淡泊是一种豁达。人是有所追求的,但要对所追求的事物有个正确的心态。看轻身外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名利,像苏东坡那样“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名利并非是一件易事,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人生追求的人,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做到不重名利,不计得失,用淡泊的情怀写出高尚的人生。(转载:黄斌《看轻身外之物》)

(1)

wobuchixiangcai2014-05-28

朋友问:“您有宗教信仰吗?”罗念生答:“没有。”然后笑说:“我信‘希腊教’。” 1930年代初,罗念生留学美国,同时在哥伦比亚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深造。他不读学位,只选修希腊文和考古学。1933年,他直接从希腊文译出欧里庇得斯的剧本,作为第一个留学希腊的中国学生,入希腊雅典美国古典学院,结下和希腊文学的终身缘分。 1934年夏秋之交,罗念生回国,被胡适留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翻译西方名著。1936年,他翻译出版的书覆盖了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欧里庇得斯的《依斐格涅亚》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此后,到1949年之前,他在大多数年份都有古希腊文学译作出版,自己也写有《希腊漫话》。偶有不见出书的年份,仍可见他在大学教授英文、英国文学选读、翻译、希腊悲剧、希腊神话等课程的身影。 1949年后,罗念生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有些惶惑,又被“三反”运动冲击,一度情绪低沉。但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修改旧译,着手新译。其年表上1953年的记载是“在北大文研所埋头翻译研究古希腊戏剧名作”。凡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这是难得的状态。 从此直到改革开放,他的专业研究与著述基本上稳定地延续着。即便在1957年,罗念生仍然出版了《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一、二两卷和《古希腊拉丁专名译名表》。即便在“文革”中,他也仍然为自己争取到了研究、译著的条件。他说:“‘反右’时,他们没有把我揪出来;‘文革’中,他们没有想起我。” 说到原因,“他从事的工作是无人竞争的大冷门,本人生性平和,胸襟博大,不求名利,与世无争,只顾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为中希文化交流架桥铺路,引不起风云人物的兴趣。一旦被注意,则取‘叫参加就参加,停止笔耕。叫回家就回家,立即译著’之态度。” 其专业,其性情,其定力,其顺逆,都使他像个隐士。一个学生辈的朋友写文章记述罗念生,题目是“孤舟随笠翁,独钓寒江雪”,确是传神。 罗念生的日常生活简朴到极致。友人到访,他迎客进门,曾拍打着桌子说:“你看这是我的书桌,是我用几条床板拼成的。”用床板拼作书桌,在求其大,多摆放书。其夫人的描述是:“桌四周像砌起了城墙,堆的全是书和资料。他埋头书案就像入了城堡。” 城堡里的罗念生,做的事情是“把好似中国甲骨文的古希腊文翻译成当代中文,还要保持其古风、西风”,在外人看,当然是不免孤寂、清冷的状态。在他自身,能终日遨游于古希腊名著天地,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慰。因翻译古希腊文学作品成就卓著,雅典科学院授予罗念生“最高文学艺术奖”。他在答词中说:“我热爱希腊与希腊人民,爱琴海上的明蓝风光和雅典城上的紫云冠时萦脑际……我一生钻研希腊经典著作。” 为这“一生钻研”,他对朋友说:“我就好像是一个中世纪的和尚。”(转载:苏北《“一个中世纪的和尚”》)

(1)

chrrpa2014-05-07

  为官从政,如何能够行得正、坐得稳?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这一告诫再次明确了一个道理:侥幸非常道,靠侥幸过日子,迟早要跌跟头。不论做官还是做人,都是如此。   大千世界,必然性与偶然性同时存在。比如,在体育比赛中,你的对手技术、经验、体力都比你强,通常情况下你必败无疑。可是,对手突然肌肉严重拉伤,无法继续比赛,裁判就会宣布你“胜出”。再如,某日某时你从家里刚走到室外,突然发生大地震,房倒屋塌,死伤众多,你却安然无恙。这类由于偶然的原因而意外获得成功或免受灾害,就是所谓的“侥幸”。应当说,侥幸的情况确实存在。问题是,你能指望侥幸天天降临到你头上吗?显然不能,因为这不符合规律、有违常识。   然而,古往今来却总有人在常识上犯错误。《韩非子•五蠹》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人人皆知的“守株待兔”故事告诉人们,意外收获会诱发人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会引人走上邪路。一个农民,原本要靠辛勤的劳作养家糊口过日子,只因偶尔捡到一只撞在树桩上死了的兔子,便忽发奇想,放下锄头,不再劳作了,这不是走上了生活的邪路吗?怪不得当时宋国人笑他,后世人也笑他。   守株待兔者被人笑了几千年,可依然继者不绝。今日的许多腐败分子就是典型代表。面对严格的党纪国法,谁都知道为官者不能以公权谋取私利。可是,总有人以各种方式搞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权色交易等。诱使他们搞腐败的思想动因之一,就是侥幸心理。在纪检监察机关人员讯问腐败分子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听到如下对话:“你知道不知道以权谋私搞腐败是违纪违法行为,不能做?”“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做?”“我当时想,这样的事都是私下进行的,哪那么容易被发现啊?我知道某人的贪腐比我多,可他就什么事也没有。是一种侥幸心理让我铤而走险。”   毋庸讳言,由于偶然因素的作用,有的腐败分子长期没有被揭露,没有受到相应惩罚。但是,能把这种人的侥幸当作自己搞腐败的理由吗?显然不能。须知,偶然是例外,必然是常态。“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有人腐败或许因“侥幸”一时躲过惩处,但保不齐明天就会被发现和查处。这样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话说回来,即便有这种侥幸,腐败分子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了吗?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对臣下有过这样一番谈话:贪财受贿必受惩处。受贿的人即使事情不暴露,难道就不担惊受怕吗?一个人在恐惧中生活,能活长久吗?他呼吁:“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看来,对贪官侥幸心理的愚蠢和危害,早就有人指出过。   人不能靠侥幸过日子,过日子还得回到过日子的规律上来。古人讲的是“耕读传家久”,当今时代则强调依法、勤劳致富。谁都不能心存侥幸摆脱规律,而应敬畏规律,按照规律行事。作为普通人,可以有买彩票、一夜暴富的梦想,但不能把全部生活希望都放在彩票上,总得学个一技之长,以自己的守法劳动安身立命、改善生活。作为领导者,可以有升职晋级的愿望,但不能靠侥幸、撞大运,更不能搞邪门歪道,而必须心存敬畏,敬畏人民群众,敬畏法律纪律,靠扎实工作、突出业绩,靠优良作风、良好形象,走好为官路、人生路。(转载:邵景均《心存敬畏 不要心存侥幸》)

(1)
1 2 3 27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