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做人做事三六九

发布日期:2017-12-29    浏览次数:777

传统经典中,有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概括成“369”“3”是做人的三个根本,即孝、诚、勤;“6”是谋事的六大智慧,即审时、度势、理性,谨思、善断、力行;“9”是行动的九项准则,即早、细、严、紧、准、深、活、实、恒。“3”以涵养正心,“6”以明晰正知,“9”以引领正行。


做人的三个根本——孝、诚、勤

孝。中华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后经历代先贤不断丰富其内涵,发展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使孝的内涵推及到了对国家和人民忠诚与热爱的态度层面上。如果具备了孝的品质,就会对国能尽忠,对人能尽善,对事能尽责。

我国先贤对孝极为重视,殷商时期著名经典《商书》说:“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汉朝有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叫“举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教育的“教”字,就是“教=+,意为教育=教给学生(道德观念+文化技能)

诚。真心实意、确实果真,言+=诚。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我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连用。孔子对诚信极为重视,作为我国众经之源的《周易》在其乾文言上也记载有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勤,做事尽力,不偷懒。

《说文》说:“勤,劳也。”亦即在古代,勤与劳是一个意思。《周易》谦卦说:“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意思就是说,勤劳而又谦逊的君子,将会有好的结果。勤劳而又谦和的领导人,民众都会对他心服口服。

先秦经典《尚书•大禹谟》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为国要勤劳,持家要节俭。《左传》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生要勤恳劳作,生活才会应有尽有。


谋事的六大智慧——审时、度势、理性,谨思、善断、力行

审时。观察分析所处时期的主客观形势。《易传•艮卦》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意为根据时势该静止就静止,该行动就行动,静止或行动不失去它的时机,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吕氏春秋》说:“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意思是事情好办还是难办,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在于知道做事的时机是否成熟。

古人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讲的就是能否识透并把握时机的问题。明朝名臣张居正说:“审度时宜,虑定而定,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度势。分析判断形势的发展趋势,继而确定应该努力的方向。

孔子对形势的发展趋势有很多名言,如:“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可见他是从政令从何而出来判断这个国家的治与乱。度势要有大眼光。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晚清状元、爱国商人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理性。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孔子是理性的。《论语》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谨思。谨慎思考,力求全面周到。

古人讲三思而后行,即是强调干事之前要谨慎思考。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谨思包含谨慎的意思。老子对谨慎的要求有一句名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为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在临近结束时也像刚开始那样细心认真紧凑准确。

善断。善于决断。看准了的事情及时下决心而不犹豫。

《论语》记载,孔子是在十五岁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并始终坚持不懈,才成就了他的圣人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论及春申君失败的原因时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力行。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礼记•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意为“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践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论语》记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意为子路问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孔子说:“遇事先要身体力行,劳而无怨。”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只要力行不倦,始终如一就行了。”


行动的九项准则———早、细、严、紧、准、深、活、实、恒

早。比通常、预期、规定的时间靠前。

《礼记•中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取得成功,不然就有可能失败。明末清初思想家朱用纯在其《治家格言》中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为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不要等到已经很渴了,才想起去掘井。

细。周密详尽。

《礼记•经解》说:“《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他告诉我们,处理任何事物都必须要仔细,尤其是刚开始时,一旦有稍微一点点的差错,结果都会造成极大的错误。老子讲:“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为解决天下难事要从解决容易的事开始,要做天下大事要从做细小的事起头。

严。认真严格不放松。

《周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为君子不仅要整天自强不息,勤奋谨慎;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险发生一样,才能免除灾祸,顺利发展。这就是讲人生对自己修养的严格要求的。

紧。对目标落实的紧迫与紧凑。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三思而后说,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孙子强调:兵之情主速。意为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要抓紧利用好一切有利时机。

准。准确,达到规定的标准,符合预期的要求。

《吕氏春秋》说:“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规、矩、准、绳,是校正圆形、方形,测定平面、直线的四种工具。这里引申的就是干事的标准。强调的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准绳不成平直。

深。深入,深刻,深化。

《荀子》对四种人的分析就极为深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意为嘴能说,身能行,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讲,但能干,这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得好,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

活。生动,不呆板,有生气。

《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必须进行变革。这就是《易经》辩证的灵活性。孙子用兵极为灵活,他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自己也做出相应的灵活变化而取胜的,才能称得上用兵如神。

实,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德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为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这是“实事求是”成语的原始出处。孔子有务实的态度。《论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此事记载的是因为宰予大白天睡觉一事,使孔子由过去的“听其言而信其行”转变为后来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老子也是务实的,他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作为圣人或者说是统治者,自己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恒。经常,持久,不间断。

《论语》说:“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意为孔子说:南方有这样的话:人没有恒心,不能做巫师和医师。说得好啊!《易恒》的爻辞说:不恒久地保持德行,就会蒙受耻辱。孔子说:这样的结果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知道按规律办事,并能坚持长久是明智;既不按规律办事,又经常变来变去,这样做凶多吉少。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崇高理想与美好愿望,这些目标,需要我们驾驶着智慧之舟才能到达。从传统经典中学到做人做事“369”,就是我们的智慧之舟。正心,正知,正行,平凡的人生也能弘扬出不平凡的魅力,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作者:张义泉,山东省政协常委,东营市科协主席)【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9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