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千秋楷模王羲之《兰亭叙》

发布日期:2018-06-23    浏览次数:623

编者按:古文物是民族的共同记忆,蕴含着美、感动与信仰。尽管经歷了数千年岁月的流淌,如今的我们在透过媒介与国宝互相凝视时,仍情不自禁地赞嘆它们本身凝聚着的匠心之美与恆久魅力,以及蕴藏着的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汲宝斋”自一月三日推出“传国之宝”系列以来,收穫读者的热烈回响,为此,再接再厉,于今期起,刊登“国宝永恆”系列,为读者解码四件传奇古物,在呈现它们登峰造极的艺术表现力之馀,诠释文物背后一脉相传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

在中国古代书法家中,没有比“书圣”王羲之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王羲之法帖被后世书家奉为圭臬,不论哪个流派,都把临习王书作为必修课。至今我国及韩国、日本等中华文化圈,还在不断推出有关王羲之的法帖。这是因为,汉字形体在两晋发展至楷书、行书,之后再无根本性变革。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在楷书、行书及草书等方面,书法艺术成就登峰造极,达到后人无法企及的程度。尽管唐宋等后世书坛名家辈出,但因为汉字形体再未发生革命性变革,在已有楷、行、草等字体的书写艺术上,始终没有全面超越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艺术境界。魏晋是最高典范,王书为千秋楷模。

《兰亭叙》(也称“兰亭序”、“兰亭”)是王羲之书法杰作,世称“天下兰亭法书第一”(北宋米芾《宝晋英光集》)。世代临摹《兰亭》林林总总,最著名的是唐太宗命当时书法名家作临摹本分赐大臣,在全国弘扬王书;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都是学王;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是王羲之的忠实拥趸,文人士大夫以王书为清朝正统书风。关于《兰亭》的绘画等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从唐代画家贾全、李公麟,到明文徵明、清乾隆帝,根据自己的理解,都创作过《兰亭修禊图》;还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明张宏《兰亭图卷》等等。“兰亭”成为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题材。


“嚮搨”《兰亭》,古时照片

王羲之(三○三至三六一年)所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王书作品,已无一件是王羲之亲笔书写墨迹原件。如今能见到的最早复製品,是唐朝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临摹本。就是晚唐张彦远(八一五至九○七年)《法书要录》所记:唐太宗获得《兰亭叙》真迹,命起居郎褚遂良、检校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政、汤普澈等,临摹赏赐王公贵人。现藏故宫博物院唐冯承素摹《兰亭叙》,是最接近原迹的唐摹本,相当于王羲之真迹原件的照片。

这件冯摹《兰亭》卷为纸本,法帖画心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六十九点九厘米,以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前纸文字十三行,行距较松;后纸十五行,行距趋紧。反映当初写作此文过程中,感觉所馀纸张不多,有意收紧空间,以备下文之需。行笔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反映他当时不论为文屏息凝虑,还是作字谋篇布局,都神思泉涌,如锦绣云霞。冯承素的摹写,用笔俯仰反覆,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忠实原作,保留原迹勾摹痕迹;又自然生动,发挥自己艺术造诣,为传世《兰亭》摹本中最精美者,体现出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超逸绝尘的卓越风华。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是清乾隆帝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二十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一百八十馀方。流传有绪,著录翔实,最后编入乾隆《石渠宝笈续编》。

古代没有照相术,要复製一件书法作品,最逼真传神的手法是“嚮搨”(宋元以后“搨”、“拓”混用,现代简化字合併“嚮”为“响”,已失唐人原意)。其基本过程,是将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品上进行复製,分直接摹写和先双鈎后填实两种。用前一种方法得到的复製品,称“摹写本”,现存虞世南摹《兰亭》为摹写本;用后一种方法得到的复製品,称“双鈎廓填本”,冯摹《兰亭叙》就是后一种。摹搨的重要条件是透明。一是需要在暗室中,依靠窗口透进日光进行鈎摹,所得摹本称为“嚮搨本”;二是为提高复製材料透明度,在原纸上涂了黄蜡,用这种特製的黄蜡纸,覆在真品上进行摹取,形成的摹本称为“硬黄本”。冯摹《兰亭叙》就是这样一件复製品,所以说相当于原作的照片。该摹本为表示与原迹一丝不爽,有意留下鈎摹的痕迹。例如“岁”字,“山”字中心竖笔有意保存双鈎墨线,而未填实。


兰亭风流,叙事抒怀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王家随晋朝“衣冠南渡”,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享年五十九岁,由于有关史料不详,致使其生卒之年,有三○三至三六一年、三○七至三六五年、三二一至三七九年三种说法。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为司徒。他自幼才华出众,特别是书法天才卓越,早年曾出任秘书郎、甯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后人因此称他为王右军。

“兰亭”既是建筑物即亭子的名字,也是地名。两汉魏晋国家行政建置,分郡、州、县、乡、里、亭等级别。像汉末关羽受封“汉寿(地名)亭侯”,诸葛亮受封“武(地名)乡侯”。比王羲之稍晚,北魏郦道元(约四七○至五二七年)《水经注》对“兰亭”地理考证最清晰:“会稽山阴县,有苦竹里,里有旧城,言勾践封范蠡子之邑也。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湖之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勗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兰亭辖属于会稽郡、山阴县、苦竹里,“兰亭”地方又称“兰上里”;此地也确实有座亭子,名叫“兰亭”,谢安、王羲之多次到此一游。因为是地理学家,郦道元此段文字提到的人物关系、时序不尽确切。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乱纷繁的时代,但文学艺术上却是“百花齐放”的繁盛期,“江左风华”、“魏晋风骨”令后世心驰神往。王羲之任职会稽内史(相当于如今秘书长)期间,永和九年(三五三年)三月三日,与江南名士谢安、孙绰、李洵、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行修禊礼。他们开曲水宴的游戏规则是,列座水边,“一觞一咏”,即羽觞漂流在谁面前,谁饮酒一觞、咏诗一首。当时他们作的都是五言诗,诗之前,由王羲之执笔作文一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所以此文应称“兰亭叙”。原文本无题目,后世“叙”、“序”通用,今人写作《兰亭序》。为尊重作者本意,用“叙”较佳。


生前“赚”来,死后带去

唐太宗儿媳武则天时人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当时,挥毫製序,兴乐而书,用当时精緻的蚕茧纸和硬毫“鼠鬚笔”,字迹遒媚劲徤,空前绝后。全文二十八行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复的字,都构画别体,另具神采。其中“之”字最多,有二十多个,但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构思下笔,似有神助。及至醒后,他日又重新书写数十百本,无论如何写不出当时的感觉。所以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一直在羲之后人手中代代相传,秘不示人。到唐初传掌至七代孙智永和尚,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

唐太宗作秦王时,就是王羲之超级粉丝。何延之《兰亭记》记录了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僧辩才处,将其灌醉酒,设计赚取《兰亭叙》帖全过程。经学者考证,何延之是武则天长安二年(七○二年),听辨才弟子玄素口述。其实此事在唐代一直流传。例如唐太宗稍后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称:“兰亭雄笔安足夸”;再后李商隐诗《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昔岁陪游旧迹多,风光今日两蹉跎。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

晚唐李冗成书于唐宣宗至僖、符元年间(八四六至八七四年)《独异志》卷中记载:“太宗临崩(谓)高宗曰:‘以《兰亭》殉吾,孝也。’遂随梓宫入陵。”唐太宗最大愿望是一直把王羲之《兰亭序》带在身边,对儿子即后来唐高宗说:你若是以《兰亭》随我殉葬,你就是大孝子。父命难违,继位的高宗就把《兰亭》放在父亲的棺木梓宫里,一起葬入唐太宗的昭陵。


新书典范,尽善尽美

商前期青铜器上的金文,商后期甲骨卜辞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早期汉字,但已是非常优美的书法作品。金文、甲骨文、战国帛书、简书等,统称“大篆”。秦朝丞相李斯创造“小篆”,之后两汉至三国通行隶书;而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是新兴楷书、行书的代表书法家。钟繇时代较早,其书法仍保留许多隶书笔画;焕然一新而又丰富多彩的,首推王羲之,至今长盛不衰。

王羲之稍后书法家羊欣(三七○至四四二年)《笔阵图》记载:王羲之七岁善书,不到十二岁时,发现父亲王旷枕头芯里藏着前代著作《笔说》,于是窃而读之。父亲问他为什么偷看藏起来的东西?羲之笑而不答。母亲代其解围说:你是想学习用笔之法。父亲以为他年纪尚轻,不能理解先贤心得体会,说等你书艺有成之后,就传授给你。羲之说,我现在就想学习,若等到完全长成,岂不影响少年时期进步?父亲很高兴,就悉心传授,结果不到一个月,书艺大进。当时书法家卫夫人见状,对太常王策说:此儿一定是掌握了用笔要诀,所以最近书法呈现老练成熟之象。此子将来名气一定盖过我!不久人们就“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世说新语.容止》)

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古往今来评论多不胜数。王羲之去世不久,晋安帝司马德宗评价说:“羲之风骨清举。”(宋高似孙《史略.晋安帝纪语》)南朝梁武帝萧衍评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歷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亲撰《晋书.王羲之传》结论“制曰”,评论虽较笼统,但非常传神和经典:“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传世王书临摹作品较确实的,还有《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远宦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及唐人集字《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书千字文》等,《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现藏日本正仓院,《孔侍中帖》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兰亭八柱”,立社稷坛

乾隆皇帝兴造圆明园,在“坐石临流”景区特建“兰亭”,把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临摹《兰亭》、唐柳公权临摹《兰亭诗》、清内府鈎填本柳公权《兰亭诗》及大臣于敏中对此的补笔、明董其昌临柳公权所临《兰亭诗》、乾隆帝本人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共八套兰亭临摹本,镌刻在兰亭的八根石头楹柱上,称为“兰亭八柱”。用上古《河图》“八柱承天”典故。亭中置兰亭石碑,正面浅刻唐代画家贾全《兰亭修禊图》;背面刻乾隆三首御製诗,“以永其传”。另外紫禁城甯寿宫花园禊赏亭、中南海流水音,也都依《兰亭序》建造流杯亭。

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野蛮抢劫圆明园文物并纵火烧毁圆明园及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兰亭也在劫难逃。一九一七年,在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在圆明园废墟上将劫后馀生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石碑,移置到天安门西侧明清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内保存。一九七一年,中山公园管理处又利用这八个石柱,建起“兰亭碑亭”。兰亭石碑在亭中,周边就是“兰亭八柱”刻石。


(作者:姜舜源,中国歷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来源:大公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