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什么驱动创新》之三 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观念指引

发布日期:2019-07-19    浏览次数:942

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支撑。观念对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化观念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内在灵魂。一个国家要保持活泼的生命力,要保持文化的辐射力,就必须有观念创新的能力,它构成了国家全方位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全方位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创新”的结果。没有制度上的改革创新,是无法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迷”的,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仅引领了中国的改革进程,而且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集体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四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新型分配原则。

而从领域来看,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创新,重心在于经济和科技领域。以科技创新体系为例,依托于建国以来形成的相对完整的科技研发和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后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科技成果,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吸收和创新,使得中国不仅在高端机械装备等重工业领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而且以白色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也取得了广泛成就。如据彭博社2015128日的报道,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如医疗器械、飞机和电信设备)出口中所占份额,已从2000年的9.4%上升到2014年的43.7%。日本同期所占份额则从2000年的25.5%下滑至7.7%2014年低科技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8%2000年则占41%,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促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主要引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5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9, 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基于科技创新的巨大驱动、引领作用,中央一直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战略位置予以推进。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指出的,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然而,科技创新只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它虽能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并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作为单一创新,它也存在某种不足。假如缺乏相关协调因素的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层面的单一突破是难以带动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创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此指出,要将创新当作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那么,何谓“全方位的创新”?我们不妨以2015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为例来进行参照分析。《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涉及六个方面,即三大创新要素和三项战略计划,三大创新要素分别是创新基石、私营部门和创新者,包括基础创新投资、鼓励私人部门创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推动国家重点创新等领域,其目标是提升就业和拉动经济、实现优先领域突破以及建设创新型政府。可见《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是目标导向或结果导向的,其核心内涵和主要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还不足以全面反映美国整体的国家创新战略。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引领全球发展潮流,创新型文化构成了国家全方位创新更为内在也更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以善于进行观念、制度创新而著称,其创新源头则可追溯到移居北美的欧洲清教徒于1662年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并保证遵守和服从将来颁布的对他们全体人“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其后来制定的《独立宣言》正是在此为基础,促使信仰、自愿、自治、法律等价值观念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不仅奠定了美国几百年来的文化根基,而且也推动了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全方位创新。


新观念的形成、演化及其力量

所谓观念,从字面上理解,则“观”为看,“念”为想,有所见,有所想,对世界或事物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即为观念。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是主客观融合而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回顾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巨大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前三世纪的“轴心时代”,来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思想原则和观念意识,推动了人类思想文明高蹈独步的发展,塑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从社会发展看,新观念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而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社会生活制约着观念的内容,社会生活的变革决定了新观念产生的必然趋势。

然而,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只是为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却并不等于新观念的最终达成。如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随后引发了文艺复兴这一思想解放运动,进而带动了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中国虽在16世纪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并没有给大明朝带来思想解放运动,也没有产生主导性的新观念,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发明未能如西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一样实现与观念创新的相伴而行,而一旦离开了新观念不断的推动,科技发展往往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也就是说,观念发展的规律不仅包括观念随着自己赖以产生之基础的发展而发展,以及在与基础的相互作用中充实和检验自身,还包括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对人们观念生成、更新的影响作用,以及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对观念更新的推动。

显然,新观念的产生及其对旧观念的超越和取代,是有其时间向度的。而从空间上看,它除了在个人、社会的内部产生,还形成于各个文明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甚至碰撞、冲突之中。由于文化、文明本身是流动的,异质文明的碰撞往往会推动观念创新,进而带来文化更新。只有在对话、接触和交流中,文化才能获得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

那么,纵观历史,新观念的出现、发展、演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从中又如何见出新观念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新观念的出现引领、激发了社会变革。英国历史学家斯通就此指出,“一场革命需要观念来添加燃料—没有观念,出现的仅仅是叛乱或政变”。也就是说,一场社会运动只有以先进的观念为引领,才能具有革命意义;一场革命最后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开来,形成一段灿烂的光彩,必须以先进的观念为其内涵。

而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新观念以其先导性,集中表达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启迪着社会大众的觉悟,引导着社会变革的开始,开辟着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如在西方,以人文主义新观念为引领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而启蒙运动则更深入到政治、法律、社会各个重要思想和制度领域,特别是孟德斯鸠、伏尔泰、鲁索等启蒙运动先驱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成为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的先导,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观念基础。美国也以其自由、平等和机会所代表的“美国梦”,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移民,来到新大陆开疆拓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助推美国的崛起。在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推动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繁荣,奠定了中华古文明的学术文化基础,而20世纪新文化运动开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解放新局,“五四运动”高举的“民主、科学”大旗,打破传统僵化的儒家文化束缚,深刻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观念的产生与思想解放

回顾人类观念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人的思想观念或社会意识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一方面,先进的思想观念往往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具有先导性;另一方面,某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强化和固化,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在强大的保守思想意识笼罩下,新生的先进思想观念开始冲击、碰撞、突破,解放思想不可避免,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这种思想固化与思想解放的对立,集中体现于所谓“正统与异端”等宗教命题之中。所谓正统,也即罗马教会对正统基督教义或真理的垄断性解释,所谓异端,则是罗马教会对偏离、反对、背叛正统基督教教义的行为和教徒、教派的认定。为了杜绝异端,一方面,罗马教会不仅从基督神学的角度对正统教义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与支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宗教裁判所等方式,对异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乃至肉体上的消灭(如布鲁诺)。然而,对异端的迫害和对思想(书籍)的禁锢,这并不能阻止思想观念解放运动的潜行和爆发,尤其是“古登堡印刷革命”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圣经》的进一步普及并打破了教士对神学的解释垄断权,而且推动了人文主义者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渊薮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既与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兴起相连,也与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带动思想传播有关:由于商业的扩张,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加上大学的兴起以及受教育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助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新的人文观念在欧洲的散播。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中指出: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与优越”,而不顾与基督教会完全相反的思想观念(如认为人是充满罪恶的)之间的冲突,他们掀起的思想解放,主要就体现在观念层面的深刻改变上,它指向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某些社会意识内涵的缺失和扭曲,是潜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却又支配着人的日常行为的价值程序。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回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同样可见出观念转变所促进的思想解放及其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

“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次全会在实现思想、政治、组织等路线的拨乱反正的同时,肯定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对于新时期破除教条主义以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引领改革开放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其中,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调整无疑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真理问题讨论”的肯定打开了农村和城市变革的大门;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改变了在中国现阶段建设共产主义的旧有思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则不仅扭转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既有观念,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速了中国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的当代转型。

更进一步来看,对于“文革”后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将眼光放长远。实际上,20世纪初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到今天都没有结束,它对我们观念的影响,一是民主和科学,二是改革和开放。从中国近代史来看,这两组观念仍然应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如新文化运动“科学”和“民主”的命题,一直在深入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社会,成为我们奋斗努力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当时并没有寻求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即如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其重任就落在了改革开放身上,它对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推动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改革开放”所渗透的创新精神,其最终指向是实现中国的重新崛起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高科技与文化创意为何垂青深圳

作为国家全方位创新的先导,观念的创新不仅仅是风尚的演变,更是价值的流变。一个国家要保持活泼的生命力,要保持文化的辐射力,就必须有观念创新的能力,并通过观念创新,形成国家创新力的锻造和竞争力的提升。这同样适用于对于城市的分析。

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和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旗帜之一,它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敢闯敢干、杀出一条血路等极具创新意义的价值观念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时,由网民组织开展了“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并最终评选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十条最具影响力的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新观念的勃兴对深圳崛起的重要影响。而深圳之所以能够产生新观念,是因为这座移民城市的传统观念相对淡薄,是因为这座前沿城市的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平等、包容、进取的特征,并以大无畏的气概,想常人所不敢想,行常人所未敢行,“闯”入一个个传统观念的禁区雷区,从而开辟了特区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了深圳经济的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以说,新的价值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既解释了深圳超常规的快速经济增长,也解释了高科技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深圳的垂青。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深圳从“三来一补”等代工业起步,到如今不仅成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重镇以及科技创新中心,而且涌现了华为、中兴、腾讯、富士康、大疆科技等极具国际影响的高科技企业。预计到2020年,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达到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2011年至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9.3%,成为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7.6%上升为2015年的10%,成为深圳从生产型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的关键一步。

那么,如何解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深圳的兴起?

众所周知,深圳历史上就是资源匮乏的边陲之地。但30多年来深圳秉承“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对各类移民、资金、项目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观念,本身就昭示着胆识、勇气、冒险、牺牲和力量,它们不仅是改革开放最需要的精神特质,而且响应了时代的召唤,以最明白、最真切的话语给时代精神以精确的阐释。更重要的是,“深圳十大观念”折射出的价值坐标系,是以人的创造性为宗旨的。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勇于接纳,张扬个性,不惧失败,给了人们创造最需要的空间和自由,打破一切陈腐观念和条条框框;提倡创新,赏识创意,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由表达,这是人在文化上的主体性的表现。这表达出深圳创新型文化的特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创新到创意,是深圳创新观念的延续,也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因此,假如说“观念”浓缩了人的追求与梦想,那么“深圳观念”则蕴含了深圳创业者和建设者的“深圳梦”。正是这座城市创造的城市观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深圳和她所创造的深圳观念所展现的神奇力量,清晰领略到深圳乃至全国的发展脉动,使得深圳观念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坐标。

总之,优秀的价值观,文化观念总是鼓励奇思妙想,打破陈规戒律,它总是把奇思妙想捧在手中,奉献给高贵的灵魂和狂野的热情。它总是鼓励创新的,总是能洞察到变化的每一个机遇,并撬开僵化的岩石。它总是看重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在梦想中挑战边界。边界看上去是神圣和庄严的,是不可逾越的,但在未来人类的发展中它要不断的接受挑战,这种挑战可能失败,但优秀的文化观念总是会引导人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永远勇往直前。


(作者:艺衡)【来源:《经济导报》第3401期 2017-09-11】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