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全球文明如何互动互学?

发布日期:2015-08-10    浏览次数:5182

中华文明——古长城

古巴比伦文明——空中花园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古印度文明——佛教

人类的文明史是由文字的发明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早已不仅仅是五千年了。现如今,每个国家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文明体系。然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的发展能否更进一步,其中有部分原因取决于它是否能吸取其它国家的文明。

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他们在交流商讨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会宣扬本国的文明文化其实两个国家沟通、学习相互的文明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这两个国家的文明的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那么,全球文明的互动互学定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威廉·麦克尼尔曾说过文明只有互动才有意义,那么全球文明该如何互动互学呢?



相关热词搜索:全球 文明 互动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84)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草原鹰2023-04-18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都闪耀着璀璨光芒。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竞相开放。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有助于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天下情怀,展示了中国对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繁荣世界的整体思考,以全新文明理念体现了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记者焦翔 王云松 俞懿春 杨一)

(1)

爱晚枫2022-11-20

互联网时代的《共绘网》(http://www.gonghuiwang.cn/),他们构建了一个几乎全民互动的平台,千万人中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的民众,在此袒露心声。它们构成了文明社会和公民秩序中一个民族的另一个声部,无数活生生的体验在此呢喃,无数旷野呼告似的情感在此释放,无数的世界故事在此交汇,而这一恢宏命运交响曲的指挥者就是共绘网人。无论经历了何种心路,共绘网人始终理性温和,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在一个特殊时代创造了共绘网人凭借良知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奇迹。共绘网人是中国的优秀儿女,是改革开放淬火的一块晶体,也是中国“文以载道“伟大传统的传人。中华民族在病魔肆虐中守护了自己的健康,而无数读者与共绘网人合作的精神史诗,守护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地。作为一个写作者向共绘网人致敬!!

(1)

马晓霖2022-02-11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各国与会代表如潮掌声。 宾朋满座、济济一堂,缘于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各国创造的不同文明始终如一的真诚尊重。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在埃及,走进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在一场场别具韵味的“文化外交”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身体力行。 在不同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一位大国领袖对不同文明的欣赏和尊重,更是一位世界级领导人胸怀天下的格局与担当。(记者刘华 韩墨 杨依军 郑明达 温馨 潘洁)

(0)

风景好2020-03-30

人类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世界。世界的存在状态就是演化。宇宙在演化中存在,人类在演化中存在,社会在演化中存在。 演化的动因来自存中要素间的差异形成的无序。无序就是能量与自由,秩序就是组织化与统合。世界的存在由秩序对能量的组织化构成。秩序与能量的均衡状态的改变构成了存在的演化进程。 秩序的演化改变具有时间维度,这就决定了演化的绝对渐变。当人类理解环境秩序的视角可以忽略时间过程时,演化就变成了突变。没有时间维度的演化过程对人类的理解来说,就是一个黑箱。黑箱爆炸,飞出了黑天鹅。 社会的演化总是可以处于渐变中。但忽略时间过程的模式可以简化对社会演化的理解,于是社会演化中也会有突变。 人类群体对社会环境演化过程的理解构成了历史文化。不同文明对社会演化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不同的历史观。历史就是理解社会演化过程的公共观念体系。全部公共观念体系与公共价值,都是相对于群体的,主要是相对于文明的。 历史中充满了演化的渐变,但又可以由一些突变来标定其中的特征。所谓历史观,就是人类不同文化中所秉持的理解自己历史演化过程的逻辑模式。历史观是世界观的核心内涵。自然科学文化体系的兴起,也就形成了科学世界观与科学历史观。 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类不同文明构成的多层次群体的秩序演化进程,就是不同文明的产生发展与衰败消亡的过程。 社会的演化进程决定了社会秩序的形态特征。今天的社会形态就是历史演化的一个断面,就是历史长剧中的一个瞬间。今天满天的黑天鹅,只不过是人类难以理解的历史演化突变而已。今天让人烦恼的中美关系,只不过是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线索而已。 社会的存在有序而不确定。试图确定社会演化的可预测规律,基本上就是算命先生的把戏。但人类的精神活动常常离不开占卜与算命。今天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测成功率没有超过优秀的算命先生,只不过他们使用的数学工具比算命先生的传统数术更加科学与现代而已。

(0)

UKHMTGX2019-02-15

从人类文明发展大背景上看,文明交互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不同文明可以同时展开交互。世界文明多样性非常丰富。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文明不分大小、不分前后都能够在同一平台、同一条线上展开交流合作,已经是一种美好的现实世界文明景象。中国倡议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世界经济发展走廊,也是世界文明大合唱。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只要愿意参与进来,不分先后,不分大小,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二是科技不断创新带来了文明交互方式的改变。可以说,科技让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插上了奋发的翅膀,无论广度还是深度、强度,都是以往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从交流量看,现在的一年远远超越以往十年甚至数十年。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交互方式不仅快捷,而且不受传统工具、线路、距离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受年龄、形式上的限制,无论声音、形象、感触等都进入立体交互时代,甚至已经突破语言不通上的隔膜了。三是新时代文明交互引发了不同观念的碰撞与整合。这一点不难理解。主要是由于交互方式、速度、频率、深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不可能不影响到一些传统观点的改变。我们既要接受新的东西、好的东西,又要警惕不好的东西、坏的东西。而且,这一切观点的交流都有一个碰撞过程,一个消化、理解到吸收或者放弃的过程。一时出现比较复杂的现象,甚至杂乱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由于世界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也必须时刻清醒地把握自己的原则,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必须心中有一杆秤,借鉴好的、成功的东西;对外的东西,不跟风、不摔跤、不倒下!四是在不同文明交互过程中,求同尊异、扩大共识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增强。最大的特点是不同文明都好好坐下来,共同寻找最大公约数。我认为,既是文明交互,大家都相对容易站到人类发展的高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站在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共同认识不同文明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在相互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共同发展的方向。即使不同文明之间出现一些矛盾,甚至博弈,也能通过协商、协同,达到超越、升级,可能会形成一种新文明。我认为,世界不同文明交互的发展趋势,将促进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共享文明。

(0)

NYTUJF2019-02-07

三千年来,我们的思想成果主要是在为这一阴阳哲学做注释,有智慧但没有真理,有感悟但没有创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当我弱势时可以苟且偷生、唯唯诺诺、中庸隐忍,当我们强势时就可以为所欲为、气吞山河,所谓的强弱势也。我们的哲学是阴阳,我们的军事止于奇正、虚实,我们的政治不过左右、强弱,我们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也离不开放水、收缩。这样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是我们的生存基因。 这套世界观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适应能力,就像抱着的两条鱼,任何一方随时要适应对方的变化,活下去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不惧变化,认为变化就是生活的本质,我们也随时准备着适应世界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文明可以延绵不绝。 其次是它的包容性,我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自身存在的前提是对手的存在,所以适度的中庸退让是我们理性的选择。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文化能像我们一样,是从心底里认同与敌人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明白一个对立体消失后新的对立体就会立刻出现。 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能力,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缺点。为什么会缺乏创新能力,这一点要和西方的逻辑文明对立起来比较。 其次是缺乏可操作性,我们的知识主要通过人的经验相互传授的,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可操作性。还有就是缺少长期效率。毫无疑问,我们的哲学体系具有极强的短期效率,我们随时会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正因为这样,我们很难做出一个长期的计划、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即使有这样的目标或规划,一旦遇到变化,也会变得面目全非。即使达到了设想的目标,一定是事情本身演绎的结果,而不是规划出来的。所有人都追逐眼前的利益、适应短期的变化,导致没有人可以做出长期的安排,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的结果,除非引入强制的手段。......当然中国传统上也不是完全没有逻辑思维的影子,其实一个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思想,本质上一定是个自洽的逻辑体系,只是自已不自觉地运用而已。但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几千年文明,有相对完整逻辑体系的文章不多,大多是一些感悟、经验、智慧,甚至是诡辩。

(0)

程癸2018-08-06

积极参加和举办多边国际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亚欧基金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多边活动的国际舞台,宣传我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对外方针,拓展对外文化工作的领域和空间。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多边活动,特别是高层会议,以影响国际文化领域文化方针政策的制定,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0)

何小璇2018-08-03

做好我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工作。随着马耳他瓦莱塔、法国巴黎、埃及开罗、韩国汉城等地中国文化中心的陆续揭牌运行,文化中心已成为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计划在今后5至10年在20至25个国家开设中国文化中心。继续做好一些重点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这几年,春节品牌、国庆品牌等做得比较有声势,在海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将继续做好。在国内举行的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节,如相约北京、亚洲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吴桥杂技节、广西国际民歌节、武汉国际杂技节等已经成为知名文化品牌,要继续做好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亚洲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世界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0)

林圭轩2018-08-02

要想推动全球文明的互动互学,国家领导人可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适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重点文化项目。比如,配合重大外交举措,安排高水平的文化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选择一些有影响的国家,组织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综合性活动。我们要持续与世界各国保持稳定的文化交流关系,政府方面还可以继续通过签订文化交流计划来推动项目的执行,政府对民间文化交流将继续给予支持,同时鼓励通过商业渠道将我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0)

大华2017-08-23

重礼仪讲文明的习惯养成,只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行动自觉是不够的,还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最基础的行为准则和公共规范。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草坪上“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的标志牌,虽然还有极少数人为了图方便,视而不见地践踏,但大多数人都能以此为戒,自觉遵守。行人留下的脚印少了,得益于这种善意的引导提醒,而且越来越多的草坪上已经无需立牌,人们也会主动绕行。近年来,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抽烟、酒驾等现象,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有明显好转。可见,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教养培育和庄稼灌溉的道理一样,大水漫灌虽能疏解一时之旱,但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滴灌”可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修正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耐心细致地“滴灌”,久久为功,方能浸润社会肌理,教化世道人心。《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养如何培育?餐桌上的一碗一筷,谈笑间的一言一行,细节处的每一次改观,都是塑造有教养的现代公民的必修课。

(0)
1 2 18条信息

陈致慜2015-09-01

作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主要基于两个现象,其一,当今社会上的物质文明某种程度上是用道德沦丧的代价换取的。人们把生命的能量耗散在追求利益上,人的内在精神越来越空虚和贫瘠。其二,当我们和年轻人谈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这样严肃的话题时,大家竟然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非常麻木地说这帮家伙是傻瓜!因为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民族情怀了,只会为自己打算。基于这些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我们感到,已经不能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谈道德建设,必须回归传统,追溯到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去谈究竟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意义何在?传统文化

(0)

尚金锁2015-08-28

中华文化是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土地上形成的,是以诸多氏族族群共同的智慧和力量所创造出来的多源复合体,它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华文化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十分活跃的新陈代谢机制,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能够进行自我筛选、自我反省,甚至自我淘汰和自我创新。 中华文化不是一个内向型的系统,在包容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它又不断向周围地区发射自己的能量,是具有广泛和深厚亲和力的文化。 最后我想谈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亲和力特征。首先,中华文化不仅内部可以自我调节,而且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具有很强的化解和包容能力,从而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的概念是能动性的,历史上很多外部文明现在已经变成中华

(0)

韩延林2015-08-12

6月8日,艳阳当空。在6.8米高巨幅中国结的映衬下,米兰世博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从鱼灯舞到侗族大歌,从刚柔并济的武术表演《太极人生》到旋律优美的钢琴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5月28日,纽约哈德逊河畔书香袭人。“中国主宾”成为美国书展上的关键词。2000多平方米的展台化身感知中国活力的窗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人类文明犹如瑰丽的世界风情画,西洋画、中国画,彼此交织,堪称绝美;人类文明仿佛世界交响曲,西洋乐、中国风,连珠合璧,渐入佳境。 一、共荣共生——当“中国红”融入“世界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巍峨的长城脚下,到奔流不息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