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中国668座城市,近2/3被垃圾环带包围。这些垃圾埋不胜埋,烧不胜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面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状况,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不仅限于控制和销毁垃圾这种被动“防守”,而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合理地综合处理利用垃圾。我们知道垃圾分类收集可以为资源回收和后续处置带来便利。因此《共绘网》不禁发问,可不可以鼓励大家收集垃圾并进行分类来兑换(兑取)现金,建设绿色垃圾银行,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呢?请您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还记得去年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时有人留言说,我们做的这点事情真的可以改变什么吗? 没错,大家的力量在大千世界里真的很渺小,但比渺小更可怕的,是在自然因果论面前,不改变,我们谁都逃不掉。 那么,垃圾分类有用吗?中国工程院院士、“无废城市”发起人杜祥琬,曾在2019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举办的“首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上表示: “能源和环境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我去了瑞典、台湾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考察,发现90%以上的废弃物都是可以通过科学分类,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我们要号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垃圾分类存放处理,建议大家把塑料、玻璃、钢铁、布料类不易分解的垃圾以及废电池等对土地有污染危害的物品单独存放起来,然后相关人员每周来小区统一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在中国做垃圾分类,需要从头开始。大部分西方国家、日本和中国台湾,扔东西得付钱,收垃圾能赚钱。一袋垃圾会被老百姓自觉分成二十类,而且每一类都有专门的厂家负责加工回收,但中国内地,人们却连垃圾分类的观念都没有,更没有产业链,一切都需要从头打通。过去的那么多年, 我们应对垃圾的态度, 比垃圾还要糟糕。垃圾就是金钱, 别说你想改变,但是你什么都没做! 人生有限,但创造的价值可以无限。
赞同。除此之外,跑步捡垃圾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跑步本来是一项很个人化的运动,但是“跑步捡垃圾”活动却把个人锻炼与社会公益进行了有机结合,赋予了跑步以全新的意义。如果说过去单纯的跑步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更有活力,生命更有激情的话,那么“跑步捡垃圾”则是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目前我国对于废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仍没有相应的补贴机制。有两种方式可借鉴,一种是欧洲模式,通过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进行补贴;另一种是日本模式,通过培养国民素质,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 同时,可以提倡使用可降解餐盒,对生产和使用不可降解餐盒的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或是对相关企业的科技研发进行补贴,对可降解产品减免税收,在源头上堵住“白色污染”,使公众获得更加方便环保的替代产品。目前,已经有餐饮企业使用纸浆餐盒、甘蔗纤维餐盘等可降解材料,但这类餐盒的成本往往比塑料餐盒要高,因此全面普及尚需时间。
![]() ![]() ![]() ![]() |
本月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将开展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同时将探索进行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试点。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