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城市拿什么吸引大学生就业?

发布日期:2013-12-06    浏览次数:4200

  

         在过去,毕业生们选择就业城市一般考虑的是工资等物质条件,因为工资的多少是现实问题,它可以解决吃穿住行多个方面。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毕业生的想法在悄然改变,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工资这类物质条件,还要考虑到离家距离和城市氛围等非物质条件,还要涉及所选择的城市能够供给多少公共品消费每年向北上广进军的毕业生不计其数,他们仅仅是看重待遇部分吗?其实不尽其然,大城市拥有的公共资源多,发展潜力大都是他们选择出发的理由。其他三线城市要想吸引大批毕业生前去改善人才框架,加速地区发展,就需要学会从中领悟一二。如果具备颇具吸引力的非物质条件,相信也能和那些一线城市一较高下城市拿什么吸引大学生就业,你怎么看?你喜欢在什么样的城市里工作?你是看重了该城市的哪些优势?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就业 城市设施 资源配置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5)  |  中立(4)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鱼儿2023-03-20

在任何省份,能考上清北复交浙的同学都是人中龙凤,水中蛟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意味着孩子有了一份比较好的前途,会迎来无数羡慕的眼光。 本科生就业难,是最近几年说得比较多的话题。本科毕业后,优质岗位很少,下车间心里又不服气,高不成低不就,确实比较的难;很多毕业生喊出:我的大学白读了!本科生就业到底有多难呢?看看头部高校上海交通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22年上交大本部本科毕业生有3314人,升学深造的有2235人;这其中在国内深造的有1604人,占比48%,出国深造的有631,占比19%左右,总深造率在67.4%。上交大出国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就是不知道出国的文理毕业生比例怎么样。 在本科毕业生就业这块,数据有点差强人意,总就业率只有28.8%。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有703人,占比21%多一点,与同城的复旦大学数据接近;这是上交大本部2022年实打实有工作的本科毕业生。 灵活就业人数有253人,占比7%不到。这个就业确实非常灵活了,很多高校拿这个数据做遮羞布,也纳入到毕业生就业率里面去了。怎么灵活就业谁知道呢?成为了高校发布本科数据的遮丑布。 还有未就业毕业生这块,2022届毕业生有123人,占比在3.7%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就在96%左右,符合上交大的影响力了。实际没有就业的是灵活就业与未就业的人数,有376人之多,占比11%不到。 在本科教育阶段,核心的数据是要看考研率和签约就业率,其它数据对于普通学生没有用。这两项数据是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至于其他数据都是用来修饰总数据的,当作参考即可。 这里要说一些,灵活就业实际是一种文字游戏;最大的好处是把不能就业的毕业生,可以灵活处理;在公布数据的时候,起到美化的作用;有多少真就业的,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上交大、复旦有,很多普校使用的更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率最好的遮羞布。 总结。上交大本科毕业生数据与复旦基本差不多,说明两校本科毕业生中,实际就业的都很少;升学已经成为复交两校的主流。不考研就是复交两校的本科生,可以拿到的优质岗位也很少,21%的数据说明了一切。这可是前五高校的实力,想一想普校毕业生有多难,考研不行,就业更不行,除去通过灵活就业来美化数据,还能做什么呢!(东东学说)

(0)

曹记玲2020-10-13

“共绘网人”思想深刻。留住及吸引富裕阶层,使其有安全感和追求更好生活的广阔空间、发展的广阔空间;兜底低收入弱势群体,给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流动上升机会。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资源向城市中心集中,高价小空间的房子,会压低中高收入者的价值和获得感,降低人口生育率,进取心、风险意识、创新精神!

(0)

陈柳青2020-09-24

财经作者陈琦:众所周知,虽然当前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意味着考大学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以笔者所在的一个三线城市为例,主城区中考录取率大约在二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将近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而在高中的学生当中,也只有不到六成的孩子才能顺利考入大学。 如此算下来,差不多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象牙塔。 这足以证明考大学的艰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让很多人感觉十分无奈的是,十年寒窗苦读,消耗了大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终于得到了一张大学文凭之后,却发现生存的压力并没有减少,由此开始怀疑文凭的价值。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甲乙两位朋友,甲的孩子考了大学,于是拼命挣钱并省吃俭用,前后花费了十多万元让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乙的孩子名落孙山,不得不提前为孩子的婚姻做打算,也掏光家底用了十几万买了房。 几年过去之后,两家的处境发生了逆转,乙买的房子已经升值了一百多万,而甲的孩子毕业后,却只能拿四千多元的工资,按照这样的速度,买一套一百万元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工作二十年。 由此不少人得出一个结论,上大学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

(0)

关岛2019-08-21

城市最吸引大学生的,自然是繁华,一个城市越繁华,毕业生越想去就业,希望能在该城市赚到许多钱跟得到一定的地位。在繁华的城市,交通便利,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各种基础设施配置完善,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繁华城市的热爱。

(0)

关慧子2018-07-30

在大城市工作,信息接收的比较快。比如说,当某种科技已经在北上广深火热起来,小地方还没有任何消息,等到小地方都开始了解了,也许大城市已经换上了新的科技热了。或者说,某种活动,北上广深都已经参加好多年了,小地方却还一无所知。

(0)

何爽2018-07-30

在大城市生活,你的眼界往往会更宽广。而在北上广深呢,压力是很大,但是是一直在督促你前进,提醒你奋斗,要你别辜负。你会在默默奋斗的生活中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你的品位,你的眼界,都会因为周边人的高品位高眼界而升高。

(0)

章弋2018-07-30

我喜欢在生活节奏快的一线城市工作,大城市的公共资源比较多,而且更容易遇到许多优秀的人,同时大城市的竞争激烈,能够快速的提升自我。

(0)

小志2016-01-14

(0)

邹颖莉2014-07-17

 随着托马斯•皮克提争议之作《二十一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登上各大畅销书榜,收入不平等——这一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加剧——再一次吸引了全球注意力。围绕这一主题的争论涵盖了这一趋势的许多后果,包括社会凝聚力下降、贫民窟增加、劳动剥削和中产阶级江河日下。但有一个效应得到的注意相对较少,即年轻人失业和就业不足。   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世界年轻人失业率纷纷飙升。在发达国家,18%的16-24岁人口没有工作。德国的年轻人失业率保持在9%的相对较低水平,但美国达到了16%,英国为20%,西班牙和希腊超过了50%。中东和北非也存在极高的年轻人失业率,据估计分别达到了28%和24%。相反,东亚只有10%的年轻人没有工作,南非为9%。   决策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相对来说可谓毫无作为。如今,世界面临着国际劳工组织所谓的“失去的一代”,预计2018年全球年轻人失业率将达13%。   这一趋势的原因并不简单。比如,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根源在于制造业主导经济,而制造业工人中的高中生数量远大于大学生。   年轻人失业也源自市场错配。一份对九个欧盟国家的最新调查显示,72%的受访教育者认为新毕业生能符合未来雇主的要求,但只有43%的雇主认为求职者拥有所需技能。   但是,不管导致年轻人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何,收入不平等毫无疑问加剧了这一问题。简言之,许多工作岗位——特别是最诱人的岗位——几乎只对拥有财富背景的年轻人开放。比如,在英国只有7%的孩子就读于私立学校,但该国约一半的公司高管和三分之二的博士出身于私立教育。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下去,下一代博士最有可能出身于最富裕的20%的家庭。   这一局面背后可能原因复杂。地位最高的职位要求最高水平的教育背景,而这需要钱。此外,许多实习机会(最诱人职位往往要求先实习)是无薪的,这意味着得不到家庭支持的毕业生无法从事这些实习工作。   但钱不是唯一的要求。在许多情形中,热门工作和实习,甚至顶尖教育机构的入学机会都极大地偏袒于雇主的社交或职业关系户。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能决定你的工作,这意味着父母人脉深厚的年轻人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存在固有偏见的招聘和雇用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性。尽管公司理论上也承认让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才一起工作的价值,但总是倾向于雇用技能、经验和资质类似的求职者。即使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不同的求职者赢得与雇主面对面的机会,也必须克服雇用他们面临更高风险的观念。   学业成绩是招聘中最看重的因素,这一事实让结果更加倾斜。有机会接受私立教育的人更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少数出身贫穷而仍能进入顶尖大学并获得奖学金的人通常成绩较差,特别是在入学初期,因为他们的基础更加薄弱。   由于财务状况成为机会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对贫穷背景出身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利,这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除非所有年轻人都获得改善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合理机会,否则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并造成日益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好消息是解决年轻人失业问题的努力将降低收入不平等性,反之亦然。由此产生的社会将更稳定、更团结、更繁荣。这一结果对所有人都好,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转载:马克•埃斯波西托《“失去的一代”再现?》)

(0)

只若初见2014-06-10

蒋克达,一名来自安徽宿州的农村大学生,半年前,我们还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厅里侃侃而谈,可是现在,我只能通过电话和他联系了。因为不久前,他说自己实在不能适应北京这个大城市的生活,和妻子回到安徽宿州老家去了。 说起为什么要离开北京回老家,蒋克达和我侃侃而谈。而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面对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他最终选择了离开,但选择的过程中,“逃离”还是“留下”的纠结一直围绕着他。 一、重压下的生活,不得不选择逃离 在天津读完四年大学后,蒋克达在北京谋得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差事。平时挤地铁“朝九晚五”,埋头在电脑上处理那些总也处理不完的文字。刚开始,他“鼠居”在一个地下室里,后来慢慢升到地上的隔断群租房,最后,终于舍得花钱在北京的远郊租住了一间独立的一居室。 工作三年多的时候,蒋克达和女友正式领证结婚。有天下班早,他在地铁口等妻子下班一起回家。当他端着眼镜终于在庞大拥挤的人流里看见妻子奋力挣扎着走出来时,蒋克达说,正是那个瞬间,让他在心里埋下了要离开的种子。后来,蒋克达发现自己租住的小区房价一路不回头地涨到了4万多,而这样的价格让每月收入还不到2万元的小两口更加绝望。于是,离开北京的念头便从种子里发了芽。 不久,老家独居的妈妈一不小心骨折,直到第二天亲戚邻居帮忙住院安顿好,才打电话告诉蒋克达。听到这个消息后,蒋克达突然觉得:一方面是一线城市过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及过大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也有着无法照料远方亲人的愧疚,与其在这样的烦恼中煎熬,移居到其他更宜居的中小城市或许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想通了这些之后,蒋克达终于下定决心,和妻子一起离开了北京。 二、在小城市体验悠闲之美 回到安徽宿州的蒋克达考上了当地的公务员,可是不少以前的大学同学和北京的朋友却嘲笑他从一线城市跑到了四线城市,还嘲笑他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偏要跑去公务员这个“清水衙门”。但对于自己的选择,蒋克达却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现在生活的这个城市虽然没有北京繁华,却自有一种悠闲。 蒋克达说,城市的大小,最直观的就是公交站的长短。北京不消说两个站点之间的遥遥无期,单是一个围绕在十字路口的同一个站点,两条不同线路换乘,就能让你找得晕头转向。而这个小城公交车“请刚上车的扶稳坐好”话音一落,立马就喊“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大多数时候,蒋克达上下班只需要骑十分钟的自行车,妻子也只需在小区门口乘坐半个小时班车,就能到达所服务的公司。从此,再也不需要在人流中挣扎,不需要感受在地铁或者公交车被挤压得脸对脸呼吸都感觉到的局促和尴尬。 交通方便了,住房也不是问题。蒋克达和妻子花1000块在市中心公园的隔壁租了一套小两居室。小区道路两旁都是高大整齐的树木,延伸的树枝甚至过于逼近窗户,以至于大早上就听得到叽叽喳喳的鸟叫。于是,一家人在鸟鸣声中起床,从容吃顿做好的早饭,晚上6点吃完晚饭之后,常常会花一个小时走过小区的林荫去公园散步。 靠着在大城市工作三年多练就的技能,蒋克达和妻子都能轻松甚至说毫不费力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不仅轻松悠闲,而且过得毫无压力。 三、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活力 然而,大城市有大的难处,小城市也有小的烦恼,终究无处可逃。本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蒋克达,没过多久,竟然和妻子都不约而同地怀念起北京来。 蒋克达说,在北京的时候,每到周末,他总会约朋友到随便一个大学的操场上踢球。而这个小城仅有的几个院校里面的操场,不是土地坑坑洼洼,就是场地长满杂草,且周围几乎没有想和你一起结伴踢球的人。在北京的时候,和同事讨论的话题是经济、时事、体育或者文化,而在这个小城,更多的话题是谁谁因了各种关系而升迁、邻里关系或者是午餐的种类。妻子更是因为同事们的过于亲近且多舌,闲散且不职业,而不可抑制地想念起曾无比“唾弃”过的北京公司的严格领导。 最让蒋克达和妻子格外怀念的,莫过于北京的高收入。现在每月定时收到工资入户短信的时候,看着和之前相比生生被砍去三分之二的收入,夫妻俩难免有些唏嘘。蒋克达庆幸,还好他和妻子前几年的积蓄足够在这个城市里安家,才不至于让人心里太过发慌。 蒋克达说,在小城市里生活久了,就会知道,离开北京,既逃离了北京的重压,也远离了北京的活力、新鲜、多元。看到小城里那些平凡中年人日子的平淡,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十年后的自己,这种排除了可能性的生活,有时候和大城市的重压一样让人心里有一丝丝的绝望。 四、只要肯努力,哪里都有一片天地 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何去何从,蒋克达最近想了很多。 他告诉我,对于大城市选择,无论是“逃离”和“逃回”,其实折射出的都是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悲凉。“谁都知道,中国的一线城市有着其他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这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丰富快速的资讯,也有着很多年轻人儿时的梦想。但高额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无法回避的。因此有些人在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则选择了离开。”蒋克达说,其实,逃离抑或是坚守,现在的年轻人,面对中国的一线城市,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一出现代版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不过,蒋克达觉得,无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己在北京的时候,工作带来的过大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使他几乎从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也难得睡上一个安稳觉,甚至身体不适时也不敢请假去就医,经常处于易怒、烦躁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全部居于前列,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却集体落榜的原因吧。”蒋克达说,如今的他已经不想再回到那样的生活。而对于在小城市生活可能产生的懈怠,他觉得自己可以慢慢调整,只要自己不放松,总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作者的话: 近年来,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3年的相关城市排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然而在我看来,部分青年“逃离北上广”,其实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由于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效率,人才向一线城市聚积。但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转移,导致经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部分人才也因不能负担大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而向中小城市转移,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燃烧自己的热量,并获得幸福和成功,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又有什么重要呢?(转载:高峰《逃离大都市,逃离了重压也远离了活力——一位从北京返回家乡的年轻人的选择与困惑》)

(0)
1 2 17条信息

魏新球2023-05-29

首先要叫停比如大学毕业送城市户口,那来的回那里去

(0)

胡太平2015-08-25

40多天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吴东(化名)告别了北京,回到他的家乡湖南长沙。   如今,他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就职,加班、出差的频率远比北上广的同行们少,每天下班能吃到爸妈做的饭菜,周末和女友一起开车去看正在装修的婚房——新房面积110平米,距离长沙市中心繁华地带五一广场只有8分钟的车程。   “假如留在北京,房子、车子、女友、爸妈都离我太遥远了,想到要解决户口、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更觉得遥遥无期。”吴东说。   在吴东看来,放弃了留在首都就业的机会,换取舒适、安逸、温馨、成本低、压力小的生活,是“急流勇退的明智选择”。他说:“再好的工作不也是为了生活么?”   吴东的想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