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八字方针:“开源、节流、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4-03-16    浏览次数:402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次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二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可以说,中国经济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的最强有力的依靠,多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唯有居安思危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衰退或低增长期间,采取刺激政策可以帮助恢复信心,激发投资、消费和出口,并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世界经济呈现低迷走势,发达国家风光不再,中国经济也要紧跟时代,提出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大水漫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对此,共绘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八字方针:开源(加速外循环走出去,互联互通,减少内耗、内卷、躺平);节流(缩减体制和制度成本,精减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费用开支);提质(重拳打假,主抓新质生产力→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增效(提高效率,杜绝铺张浪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以及人工智能等。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经济增长 开源 节流 提质 增效
赞同(3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厄玛奴尔2024-04-22

团结一心勒紧腰带过苦日子, [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爱心][爱心][爱心] 不忘初心~

(0)

nbhghtgy2024-04-17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也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这一论断,彰显出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逐渐确立为生产力演进的基本逻辑。近10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更加密集、多元化的新知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巩固强化,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活动与知识传播对生产力再造开始超越传统生产力的范畴,生成了以更新质态、更高质量为本质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量与质的协调统一。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央财办将其解读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具有高水平、先进性、引领性、现代化的突出特征。 新质生产力科学诠释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生产力演进的特征和规律。不管世界格局如何变化,长期来看,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进步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的角色并未发生改变。从这一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之中的全新映射,属于高水平、高质量、高能级、现代化的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创立从中国实践出发,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精准地揭示了生产力量变提速、质变增频的复杂动因,反映出科学力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力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丰富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再次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蓬勃生命力和深厚创造力。杨丹辉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

千山外2024-04-16

如果我们将此次调整放到全球经济形态下,甚至都可以说是一种准战时经济模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对我们产业升级计划的新助力,是完善我们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步。但是放到整个全球背景下去看,这就是一种防守,是在为随时可能爆发的中美对决做准备。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中美博弈进一步升级,有一天美国拉着一帮盟友对我们下死手,那时候我们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强大内循环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才是此次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深层含义!当然,我们也只有把这个逻辑放到当下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才能真正清楚此次顶层设计调整背后的意义。所以当下,无论是3%的CPI目标,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仅是我们出于维稳经济的考虑,更是在为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惊涛骇浪做准备,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但是客观来说的话,现在我们要搞双循环,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外部博弈异常激烈,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也有加剧之势,即便我们的产业升级不断取得突破,但是外围的阻碍必然也会变本加厉。内部虽然方向有了,但无论是新质生产力还是产业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这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前期的很多投资可能会成为试错成本、沉没成本,同时还可能会加剧债务方面的压力,想要获得高回报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这时候,3%的通胀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此一来,起码从名义上来看,消费和投资可以起来,大家的信心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更重要的是,这也留给了我们新顶层设计中这些中长期目标一个可以缓冲的时间。 这也是这个计划的高明之处,不仅可以打破国内的通缩预期,还可以让国内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当中。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对冲当下外需方面的不确定性。 虽然从2023年如此低位的CPI拉升到接近3%幅度不算小,但整体是可控的,而且即便这样,我们也远没到到欧美日韩那种通胀水平。这也是我们独有的一个空间,其它这些经济体通胀都已经好几年了。 所以,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已经非常清晰,越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就越是要拉升物价水平,供给只有获得需求的支撑,才可以不断地做大做强。由此也建议大家,一方面要尽快按照通胀预期来布局接下来的生活,另一方面多关注新质生产力所提及的重点行业,下一轮机遇大概率会从这里产生!李荣茂

(0)

文轩2024-04-12

“一举二提三稳”,应该是中国经济今年稳健前行的金钥匙,是化解风险、抓住机遇的智慧之举。方向虽对,关键还是聚焦的力度,和落地执行的强度,以及市场是否如预期的给予正面反馈。但我对于中国经济今年能“异军突起”还是信心满满。 李徽徽

(0)

一枝独秀2024-04-11

全球经济与政治版图中,中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从经济增长的惊人速度到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中国正逐步展现出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探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必然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中国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其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为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 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通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通过大量投资研发和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 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不仅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扩大了其影响力。这种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提供了外部条件。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趋势明显,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解决。其次,科技创新尚需突破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瓶颈。再次,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崛起构成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更加稳定的国际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既有坚实的基础,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积极的国际合作,中国正逐步走向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目标。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将会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贝影2024-04-11

宏观看大势,微观看机会。对于一个转轨国家来说,起飞是一个特殊事件,降落是一个必然事件,迫降是一个概率事件。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告别高增长时代,逐渐进入增长达峰、债务达峰、人口达峰、房地产达峰、国际贸易条件及技术转移红利达峰后的各种因素叠加的特殊周期,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交织,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纠缠。 不过,从微观上寻觅机会,中国未来存在四大赛道:大众消费市场,对应有效需求不足和消费降级趋势;银发经济领域,对应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不良资产处置,对应债达峰后债务出清趋势;企业出海和资金出海,对应宏观经济减速和国际贸易条件紧缩时代的产业迁移、跨境投资、多币种对冲趋势。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1)

HKRGR2024-04-10

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全方位创新。在我国要素条件恶化、要素配置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弱?事实上,经济学有标准的答案......出路是通过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用我们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就是通过全方位创新......经常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种说法无疑是为了增强信心。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考虑过中国经济的长期基本面?......我相信,中国企业家和普通中国公民,坚持学习、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努力繁荣,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另一个标准解决方案是,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特别是在劳动力人口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徐林:历任国家发改委财政财政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

(0)

邹役璇2024-04-10

请大家记住:真正守住摊子的是进攻,只有进有所取、进有所成,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们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 当我们在思考自己的生意和企业时,要有这几个维度的鞭策:鼓励工匠精神,伟大的格局观,超强的同理心,没有终局、没有边界,以终为始,不断疯狂的创造价值。 1.工匠精神的利润增长点在于营销能力。 2.格局是获得巨额回报的密码。 3.同理心能让你的生意越来越好。 4.终局思维是成功的绊脚石。 5.好的生意是没有边界的。 6.以终为始是成功者的密码。 7.企业越做越好就是不断创造价值。 所以,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甚至是经营业绩最好的时候,更要着手布局下一轮创新,否则,我们随时会被淘汰。企业失去创新创造力,在这个时代,肯定玩不下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企业追求的关键,在于“永不出局”,只有创新才能确保你能在桌上,就会等来好牌。 认识了这些现象,就可以缓解大家的“困境焦虑”,或者说“转型焦虑”。在困难时期,我们要力排阻碍创新的一切旧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不要去走捷径,扎到最深深的现实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勇于创新,向内求,坚定的走出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包思成

(1)

月光倾2024-03-30

中国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撒芝麻盐,国家的钱不能没有实效,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的事情。

(1)

月光倾城2024-03-29

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内驱型经济增长动力。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叠加外部环境不确定;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内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而应对经济下行的策略是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以实现稳增长、稳就业、增信心、扩内需、化风险等目标。从2023年宏观经济总体表现看,实现年初5%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存在任何悬念,但从微观基础上看,全面恢复依然需要一定时间。部分预测认为,这种缓慢恢复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上半年,其后会出现明显好转。因此,当前宏观政策应该以巩固中国经济良好复苏势头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进增长转型,以增强各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资产负债表是经济健康与否的晴雨表,重建信心的第一要务是清理不良债权。第一,要尽快清理经济中尤其是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恢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以防止金融和经济螺旋式下跌。短期内应以稳定资产价格为锚定对象,清理僵尸企业,稳定地方债务和金融。通过清查资产、破产合并、核销坏账、政府注资、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操作清理僵尸企业,加快处理不良资产。长期而言,则要坚定推进企业重组和结构性改革,强化竞争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型。第二,要积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隐性债务。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主体中,金融机构或许会成为这轮化债的主力。不过,当前化债压力大、任务重,协调金融和国企资源、利用已有限额进行置换、推进隐债显性化和城投转型,以及中央政府加杠杆,这些措施需同时发力。中期来看,降低政府部门融资成本、优化政府部门融资结构是完成化债任务的关键。长期来看,体制机制和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是遏止地方新增隐性债务的根本。第三,要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逐步减轻其对我国经济的拖累。可以借鉴北京住建委2023年4月关于多子女家庭和职住平衡家庭的购房支持政策,在核心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推广实施房地产的“一区一策”。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有效稳定市场需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2023年以来,四五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呈现出一定韧性,我国城镇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农村居民仍有向中小城市及县城发展的诉求。因此,应在全国层面统一取消非核心城市的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以促进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杨新铭等

(1)
1 2 3 2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