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引进外资只能是做打工族,而中国制造、高铁和人民币等走出去,形成良性循环才是中国强大之日?

发布日期:2024-03-16    浏览次数:424

  

      展望2024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彰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政策空间依然充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较多。但面对美西方的豺狼虎豹,我们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乘着改革的春风,大量外资踏入国门,形成一股新鲜血液,但西方国家狼子野心,一味的引进外资只能引狼入室,我们也只能永远做打工族。实质上,中国不需要不受控制、无限印钞的货币资金特别是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等,而是需要高科技与先进生产技术装备(设备)。而外国金融资本的目的是谋利,最终是要撤回的……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舞台闪耀,到处都能看见made in china的商品,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而华夏儿女的智慧远不止步于“中国制造”,而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应该大力转型向“中国创造与智造”发展,将创新的理念贯穿企业发展中,杜绝伪创新、抄袭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创造者心无旁骛,早日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同时,再加上声名远扬的中国高铁和人民币,也就是说将中国创造的商品、高铁和人民币等走出去,再将人民币挣回来,形成良性循环才是中国的强大之日。对此,您赞成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尽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引进外资 中国制造 高铁 人民币 良性循环
赞同(2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宇琦2024-04-19

大国风范,合作共赢 [强][强][强]

(0)

nbhghtgy2024-04-17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工厂转移出去后,工业化怎么办?原来我也有这种担心,但经过这次东南亚之行,我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外溢是选择性的,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渠道、专利)还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

(0)

宇宙先知2024-04-16

中国今年出口当然不是迅猛增长,因为相对韩国越南等国家要低一些。出口的增长当然主要也不是由于要素成本下降,而主要是印度美国等国家发展带动的需求增加。

(0)

冬妮2024-04-15

中国经济在疫情三年走出了过山车的行情。2020-2021年,中国最先防控好了疫情恢复了供给端,而此时全球供应端出现危机,但是由于全面货币放水需求侧并没有塌缩,导致出现了“全球都在印钞,只有中国在生产”的大背离。再平衡的后果就是两个,一个是中国出口量飙升,全球贸易份额创造历史记录,甚至导致了中国能源供应不足,动力煤价格狂涨,政府不得不出来干预的局面。另一个就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除中国外全球开始通胀,并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达到了顶点。这是第一次中国与世界大背离的动因与再平衡的后果。 第二次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恢复和各国制造业新增投资的完成,中国之外的供应能力大增。美国率领各国央行暴力加息,需求端得到抑制。于是,第一,各国的通胀得到了缓和,基本上回到了可控范围之内。第二,中国的产能供应没有及时调整,开始出现了过剩和通缩。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政府勇于自我革命,刀背向里,严肃整治了充满风险的房地产和地方债,杀死了内循环的核心动力。内需严重不足成为第二次大背离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格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全球继续通胀,中国却开始通缩,形成了一个产品成本和价格的落差势能,这个势能积攒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及非关税壁垒的重重阻碍,成为新的国际竞争力的筹码。从2023年迅速崛起的出口“新三样”,到今年1—2月份开始恢复的“老三样”,说明这个背离落差形成的势能,正在进行第二次再平衡。这个再平衡的结果与第一次一样,那就是中国出口开始改善,外循环开始改善牵引内循环。内需被衰退的房地产扼杀了,但是外需再一次补充了上来,因为内需萎缩形成了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房价和土地价格下降降低了要素成本。赵建

(0)

贝影2024-04-11

受中美关系转向和国际贸易条件紧缩的压力,将工厂迁移到海外以获取稳定的外贸订单。 拜登政府正在推行友岸生产、近岸生产和供应链多元化,有意引导产业转移到印太地区和北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要求他们的供应商必须在海外建立一个备选工厂,供应商不得不跟着跨国公司订单迁移。 从主动策略的角度,只有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外,才能保持稳定的贸易关系,并从中获取订单和先进技术,一些国有企业也在悄悄地布局海外。 目前,中国企业出海的目的主要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以及墨西哥。这些国家受益于中美关系转向的巨大红利,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不过,这些国家都不是成熟的经济体,企业出海需要实体考察,认真分析当地的营商环境、政策配套、基础设施、产业格局、土地租金、工人工资、工人效率、罢工水平以及税收成本。 中国企业出海具备两大利器:一是成熟的“内卷”法则;二是发达的消费类应用。但是,这两大利器也容易遭受当地政策的打击。另外,美国政府也在关注中国企业出海形势,特朗普放话,他如果今年当选,将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征收100%的关税,让中方“无法在美国销售这些汽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能将被制裁,不过大部分出海的产业都不会遇到美国的“围追堵截”。 资金出海与企业出海的逻辑类似。随着宏观经济告别高增长,加上高度借债引发低通胀,央行将持续降息以化债,中国正在进入资产荒时代,大类资产收益率超过3%罕见,房地产和股票投资面临亏损,存款、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在此类标基础上的保险、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将不断下降。当前,美元储蓄、十年期美债、美元储蓄保险这三大稳健资产的年收益率都在4%-7%之间。境内外的收益率差很自然驱动资金出海。 当前是中国家庭调整资产配置的历史性关键性窗口期。家庭资产配置将转向安全性、流动性和对冲性资产,全球化配置、多币种对冲是一个重要趋势。 未来十年,大众消费市场、银发经济领域、不良资产处置、企业资金出海,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四大赛道。大企业需稳健转身,产业出海布局;小企业要小步快跑,抓住结构性机会。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1)

愚翁2024-03-25

中国人在历史上很少真正富裕过。一些数据说,清代中国(1644-1912)曾经GDP世界第一。这个统计学的算法,本身是偏颇的。因为17-19世纪,欧美正是民族国家兴起的时候,尽管小国林立,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了。而且,资本主义、财产个人私有制,让财富开始从国家流向个人。 但,财富的真正秘密,不在物质占有上的多寡,而是人的自由度。这个道理,可以从人体的循环系统得到启示。例如,当下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农耕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农耕时代的人类,多吃多占的少,所以肥胖的人多是达官贵人。一个人只要在饮食上进出基本平衡,就极少出现心血管堵塞的现象。 同样,在经济自由的情况下,所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劳动要素,都会活跃起来,因此,想不富裕都难。宇宙自然是足够慷慨的。它所赐予的一切,完全能够满足人类享受富裕的生活。所有贫困现象,都源于人的自由度的稀缺。正如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生存方式的背后,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启蒙运动更是提出了清朝人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口号:每个人都是国王!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国家。”哲学家康德(1724-1804)则认为,在平等法则的主宰下,“国王般的人民”就是和平而有德的。在西语中,“自由”“和平”“友谊”具有亲缘性,其词根都是日耳曼部落的“团体”“爱”(pri)。格海

(0)

正大光明2024-03-25

当今世界,开放已经成为大趋势,潮流不可逆转。但如果一味地讲开放,一味地靠与国际接轨发展经济,最终必为开放所害。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主要方面,外因是次要方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个人,无论何时都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只有在自力更生这个基点上,争取外援帮助才会有实质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既要以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但也要对自己的核心利益保持高度自主,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危机。东方必胜

(1)

永 恒2024-03-23

解放思想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到底什么是解放思想。你比如,国企转私企再移民或者卖给洋人是解放思想吗?再比如像恒大一样,问题和债务留给同胞,资本转移到国外是解放思想吗?你再比如,儿子美国出生,爸爸在国内办企业,将来把企业让美国籍儿子接班是解放思想吗?当然了,还有,来华留学各种陪读还单人公寓+每月几万补贴是解放思想吗?在我看来,思想分好坏,但是不分新旧,你不能说古人的思想落后,你也不能说今人思想都是好的。

(0)

娄健2024-03-23

治理产能过剩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的产能过剩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倾向加强的背景下,对治理产能过剩工作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探索构建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现实意义。

(1)

水韵传奇2024-03-22

据权威机构调研,受访的近千家企业中海外业务占比超20%的企业比例,已经从2021年的36%显著升高至2022年55%。不断提升的海外业务占比意味着全球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正在快速提升,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主动出击海外市场。

(1)
1 2 1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