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港人何必小题大作?

发布日期:2014-04-24    浏览次数:2760

  

        一则关于内地小孩香港街头方便的新闻引发网友争论,形成近日最热门的公共舆论事件。一件生活小事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之前发生的数起类似事件,都被一些人解读为内地与香港“文明的冲突”,引申出“一国两制”下两地民众相处之道的大话题。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保留着原有的资本主义,享受“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权力在文明素养上,港人往往被视为典范,一尘不染的街道、井然有序的排队、尊老爱幼的让座,这些都彰显了港人优秀的精神风貌。相比之下,内地人的陋习诸多,素质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管理,两者碰撞难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港人的抱怨和制止都在情理之中,然而点到为止即可,何必小题大作?

        文明,不仅指代文明的行为,更是善意和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根源。在密切往来中,港人和大陆人都该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包容,这才是应有的相处之道。港人何必小题大作?你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香港 街头 “一国两制”的冲突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0)  |  中立(3)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萄矢2019-08-26

对人应该抱有“包容”的态度,对不当的事不应予以“纵容”,要用理智的方式面对这些事情。香港是法治社会,如有涉嫌违法的行为应诉诸正途解决。日常生活出现的小冲突和矛盾,不论是否牵涉旅客,应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和化解。社会充斥着戾气和敌意,并不利于香港的经济健康发展。

(0)

拉面王子2019-08-10

每年有几千万游客来港,小孩街边撒尿等事难免发生。一方面,内地游客的素质需要提高,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香港人应有包容心,并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比如上前劝告或帮忙,而不应激化矛盾引发冲突。不文明的内地游客只是一小部分,并不代表所有内地人,正如拿手机去拍小孩私处的也只是个别香港人,不能代表700万香港市民,双方及媒体要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事,避免小题大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0)

可以听2019-07-24

根据公开的解密文件,彭定康在离开香港前,草拟了一份5万人的“白名单”,名单上全是忠于英国的香港社会精英。 这些精英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个密码,只要有了这个密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英国使领馆,他们都能凭密码带着全家人入英国国籍。 这5万人里,有不少是高官富商,他们中不少人已经移民去了英国,但相当多人还是留在了香港,他们中有2100人的名字、身份,时至今日还严格保密。 一批忠于英国的香港人,回归后一直留在香港,除了搞事还能干什么呢?这样的“雷”,英国人还埋了很多。 香港回归前,香港警队中有一个叫“政治部”(Special Brunch)的单位,专门负责特务活动,直接隶属于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 按理说,一个特务部门应该很低调才对。可政治部偏不,他们活动非常高调,成天挂着部门的徽章,四处抓反对英国统治的老百姓。 当年还没有现在诸多的网络流行语,政治部简称“SB”,警察们但凡听到有人自称SB,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为了帮助英国控制香港政府,每年都组织政府各部门的领导来培训,教这些人如何监视手下,让他们定期向自己汇报工作。到1995年,政治部解散时,香港政府里的大多数官员,已经都在政治部工作过了。 比如香港首位华人警务处长李君夏,曾经就是政治部的主要领导。这些人让大陆收回香港后面临了两难处境:在这些留下的官员里,你不知道谁是忠于英国人的,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吧很不现实,但如果全部换掉吧,整个公务员队伍有18万人,换掉也是天方夜谭。 这些留任的官员里,就出了不少专门给我们添堵的。 比如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在任时曾说“香港回归只是换个旗子,其他都没变”,退休后又公开支持港独分子,跑去美国呼吁“关注香港人权问题”。糟心的人给你培养了不少,英国还在回归前修改了一些法律。 1967年,港英政府为了制裁左派暴动,制定了一个《香港公关秩序条例》,凡是想游行示威,都得香港警察批准才行。 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用这条法律“合法地”镇压了无数次工人罢工。结果,在1996年底,距离回归只剩下7个月了,港英政府却突然改了规矩,以后谁再想暴动示威,再也不用向警察申请了,而且想在哪搞就在哪搞。目的何在,不言而喻。还有英国政府的《社团条例》。以前,只要香港总督怀疑某组织勾结境外势力,不需要有证据就可以宣布该社团非法。 因为这个条例,我们新华社驻香港记者站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有时都得专程开车到深圳这一侧,才敢打电话。 结果,1992年,港英政府突然就变“开明”了,他们宣布解除社团限制,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注册,也不再取缔任何组织。 等到香港回归后,“香港外国记者会”就拿着英国人当年临时改的条例为依据,屡次邀请藏独、台独分子来演讲。原本,英国人统治时期,港督在香港手握立法、行政、军队三大权,说一不二。 可是,在彭定康任期最后几年内,他突然变成了“不恋权位”的大好人,把自己手上的权力分到各大部门。 先是把行政权分给了政务司,再把手下的“立法局”,变成独立于政府的“立法会”。 权力一分之后,香港回归设立特首时,想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就千难万难了。 在英国人统治香港的上百年间,他们从来没有给过香港人所谓的民主、自由,但是等到香港快要被收回了,他们却突然“好心地”给了香港“民主”。 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0)

罖労尐2018-07-30

这一则新闻里,的确也不是香港人小题大作,而是大陆人在素质道德这一块真的要亟需提升,出到外面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形象,在外面做了什么丢脸的事情,丢自己的脸事小,丢国家的脸事大。

(0)

千山梦2014-07-15

当骄阳和溽热覆上维港沿岸,香港又一次迎来传统的暑期旅游旺季。年复一年,以内地人为主的访港旅客涌入这座五光十色的国际都会,尽享购物、美食和主题乐园带来的身心愉悦,也为香港的零售、餐饮、酒店等产业创造可观收入。 然而今年,情况有些不同。“客人少了好多啊!”旅游产品推销员黄雅琦的感慨,道出了香江旅游盛况的褪色。是什么止住了游客的脚步?学者和业界人士受访指出,个别冲突事件被人为扭曲和放大,导致香港旅游整体观感下降,恐为首因。 黄雅琦的工作地点在尖沙咀广东道,以名店林立而著名。每天,她都会拦下拎着大包小包的“豪客”,热情推销豪华出海观光游,“过去每周都能成功推销两三个套餐,现在半个月才开一次单”。和她一样感到失意的,还有香港的零售店主、餐饮业主和酒店经营者。 统计显示,今年的“五一”、端午两个小长假,内地赴港游客人数均录得跌幅。其中,“五一”小长假内地游客比上年减少1.7%,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跌;端午小长假内地游客同比减少2.5%,与2011年的60%增幅形成鲜明反差。 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就是在铜锣湾、旺角等传统游客聚集区,随处可见游人稀少的店铺,以及动辄贴满一面墙的招租海报。一家名贵钟表连锁店的陈姓负责人坦言,目前店里客人流量高峰期只有以往的八成左右,已准备关掉湾仔的一家分店。 “出现这样的境况不是没有预警的。”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香港的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变化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议题被泛政治化操弄,使得个别冲突事件释放出夸张的负面信号,影响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整体观感。 内地访港游客来自大江南北,文明素质参差,行为习惯各异,与香港市民发生摩擦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受访者认为,这完全可以通过友善的交流、劝导以及高效的管理来化解。 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说,目前香港有些激进团体借题发挥、制造对立,哪怕是原本属于文明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也被贴上“政治矛盾”的标签。“他们煽动香港市民对内地游客的不满情绪,实则是企图捆绑上自己的极端诉求。” 他还担忧地说,随着非理性的喧嚣愈演愈烈,保持友善平和心态的香港人逐渐隐入“沉默的大多数”,越来越难以发声,“让人误以为香港变成了一个充满歧视、不再有人情味的地方。” 无独有偶,广东一家媒体6月初进行了赴港游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表示会在1年内赴港的受访者仅约三成,而不欲赴港者达至68.42%。选择不赴港者中,有26.32%的人表示“不想被歧视”,另有15.66%的人认为香港“不够人情味”。 “可见,在个别‘辱客’闹剧的挑动和发酵下,内地民众开始对去香港旅游感到忧虑踌躇。而当这种认知在人际间扩散,慢慢成为共识时,影响将是长期和难以扭转的。”郭万达说。 香港旅游发展局曾在今年2月公布,将以超过一半的年度推广预算(约合1.67亿港元),吸引过夜旅客尤其是高消费的中年在职人士和成熟客群。“香港地少人多,旅游业偏重高消费旅客是题中之义,因此旅游体验极为重要。”香港媒体人林国泰说,现在有必要正视问题,将心比心,设法维持和提升香港的好客形象。 然而,刚刚过去的7月1日,中环的卡地亚、香奈儿专卖店因故闭门歇业,再度引发“吓跑游客”的忧思。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副会长吴亚瑛直言,中环是香港的核心商业区,一旦店铺被迫关张,将引起游客惊恐,不敢再来港消费,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会因此受损。 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多年来呈现稳定高幅增长。“改善香港的旅游环境任重道远,包括接待能力、基建设施等都需要加强。”郭万达说,“最关键的还是社会氛围。如果任由戾气蔓延,一个吵吵闹闹、推推搡搡的香港,必定无法成为国际级旅游目的地。”(转载:赵博《香港“旅游胜地”光彩褪色引发忧思》)

(0)

不见长安2014-06-18

不知道会不会有闲得蛋疼的人愿意做一个统计,美剧中日常场景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是什么?如果大胆猜测一下,“对不起”和“我爱你”,这两个句式想必一定能高居榜首。 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对不起”和“我爱你”简直就是万能的通关密码,修复和维系感情的杀手锏。无论是情人以吵架的方式秀恩爱,夫妻相看两生厌找个借口嫌弃彼此,父子代沟不可调和的矛盾一触即发,以及爽快地骂完讨厌的邻居、该死的老板之后又深深感到不妥的时候———毕竟还要每天见到前者、靠后者丰衣足食,但这些人类的终极困扰,在这两句话面前,立刻都变得“那都不是事”,迎来世界和平、皆大欢喜的happyending都只是时间问题。它们的好用程度和靠谱指数,甚至连雷神和洛基都能把酒言欢,X博士和万磁王都可一笑抿恩仇。 当然我们也不免要质疑,在这个狡诈的世界,想粉饰太平就只用说一句“对不起”?会不会太低端,显得智商和情商都不太够用的样子?美国人在貌似粗枝大叶之下,无疑也是讲究道歉的技术的。首先必须非常及时,道歉的难度和时间成正比,当场立刻道歉和事故发生一周、一月、一年之后才来弥补,显然,前者顶多就像在沙滩上堆个沙堡,而后者的难度已经相当于要翻越珠穆朗玛峰。虽然这个道歉未必总能立刻起效,但它有效地缓冲了对当事人感情撕裂的伤害指数。 大部分人迟迟不愿意主动道歉,多是纠结于“总要先分清楚对错”的所谓原则上,如果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要先说对不起?但美剧“Lastm an”说,你做了对的事情,但并不代表你就是对的。简单说,前者只是证明了智商,而后者才反映出情商———这也是很多理工男娶不到老婆的最大bug。这句脱口而出的“对不起”,和是非对错其实根本没有关系,但它代表了“因为我在乎你,所以愿意先开口道歉”。 其次就是要不厌其烦地重复道歉,一次不成,再接再厉。人类的记忆毕竟也不是金鱼,只会生气7秒钟。如果能配合道歉礼物,比如鲜花和蛋糕,就更有诚意了。道歉的礼物,反而不适宜选太贵重的,那会让对方觉得你根本还是不认为自己做的不对,只是砸钱息事宁人而已。如果是其他场合下的礼物,那就另当别论了。顺便传授男生们一个小技能,当你为女伴选礼物却不知道她到底喜欢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Couple”里的结婚40年的资深丈夫说的话:“不管女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送钻石一定不会有错。” 每一个成功的道歉收尾,必定是要轮到最重要的那句话出场了,那就是“我爱你”。人生最大的偏差就是,我们总是对无关紧要的人太好,而对亲密的人太坏,如果能够对调一下,起码遗憾要减少很多。我们最擅长的是把坏脾气和糟糕的负能量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对感情破坏之后要如何重建束手无策,因为破坏比建立要容易得多。 东方人的人格挺复杂的,一边可以每天说一万句“讨厌”“无聊”“烦人”,一边却又要说自己内敛、低调,说不出一句“我爱你”。这点实在要向美国人学习。吵到狗血淋漓之后要说我爱你,互殴至体无完肤也要说我爱你,难过到撕心裂肺也还是要说一句我爱你,虽然这设定看上去简直像是琼瑶阿姨写出来的剧本,实在是很戏剧化的日常,不过在美国人的认知里,有一个原则是很清晰的,对事不对人,只有人是最无法挽回的。我们或许喜好不同、意见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轨迹不同,但我还是想让你知道,以上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还是爱你的。 有一个词叫做“一语成谶”。有人会觉得说“对不起”也好,“我爱你”也罢,有时不过只是在敷衍,自欺又欺人。也许是这样没错,不过,当你把一句话说过一百遍之后,不管你最初是不是真的这么想,但至少,连你自己都会开始希望相信,这确实是真心实意的。(转载:周二《美国人有两个万能句式:“对不起”和“我爱你”》)

(0)

Moly2014-05-14

内地与香港还是需要传递正能量,民族的荣耀并不能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理解包容

(0)
1 7条信息

高翔2016-08-02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出境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境外购物消费迅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1.2万亿元,其中约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已成为世界增长最快,也是最重要的旅游消费群体之一。 中国游客境外购物消费增长迅速,有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加强对中国客源的市场推广和签证、购物便利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居民旅游预算增长等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国内有效供给不足,部分产品的设计和工艺水平、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与境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要引导一部分境外消费回流,还是得加大国内消费领域供给

(0)

花容瘦2014-08-08

 告诉大家一件小事:一辆奥迪车在澳大利亚一机场停了6天,车主出差回来取车时发现一只鸟在车的雨刷上筑了巢,并下了蛋。车主随即与野生动物官员联系,对方建议可请人将鸟巢移走,或者等蛋孵化好再将车取走。车主最后决定将车留在机场,自己骑车回家。   这则小故事让我领略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态图画,脑海中情不自禁地蹦出“美不胜收”这个成语来。对于小鸟而言,澳洲无疑是它们的天堂,而故事中的车主这样的群体,共同用无言的行动缔造了小鸟们的天堂。可想而知,这些群体行动大多是不经意间作出的选择,但正是这些无数的不经意,形成了巨大的正能量。   我无意去考证澳洲是否有非常健全的动物保护法,以致民众视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