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灵鸡汤流行起来,关于鸡汤疗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有人奉为人生箴言,有人当做精神毒药。《读者》是最早流行的心灵鸡汤,书中的文章帮助无数读者拨开黑暗收获光明。在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策划创作的畅销书《心灵鸡汤》登陆以后,一个小故事加一段故作深沉的解读,形成特定的“鸡汤型”的表达方式,一大批“鸡汤书”纷纷问世。如今的微博也是段子式鸡汤的天下。无论是故事型鸡汤还是段子式鸡汤,这些时不时就会撞击一下心灵的温情话语,像一只柔软的手在你失意时轻拂了一下脸颊,顿感些许宽慰。但也许这只是一针麻醉剂,使心灵麻木,暂时失去痛的感觉。那些遍地的名言警句似乎对人生深有感触,给迷途中的你指点迷津,但是若按这样的指引走下去,可能会在迷途上走得更远而难寻归路。因此,心灵鸡汤并非有益无害,不要盲目的信奉,真正要相信的是你自己脚踏实地经历过的人生感悟,少一些无病呻吟,多一些敢作敢当。你爱读心灵鸡汤吗?心灵鸡汤是否有益无害?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宁可购买二手书,也不要阅读内容方面的二手书。一本书的名字之于这本书,就好比是信封上的地址、姓名之于一封发出去的信。也就是说,书名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这本书能够引起那些可能会对这本书感到兴趣的人的注意。一件作品要永恒不朽的话,那这一作品就必须具备多样的优点,以致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和赏识所有这些优点的读者也不容易。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并不尊重自己周围的人群,同样,草率、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并不尊重他的读者。拒绝阅读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对作者合情合理的惩罚。文/叔本华
世界有三套逻辑: 第一套是显性的,针对普罗大众,教他们老老实实的做一颗韭菜; 第二套是中性的,针对有匠心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三套是隐性的,针对极少数某局者,帮他们更好的管理好世界;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便富人把这些真相告诉穷人,穷人就能翻身了吗? 穷人虽然看起来都在偷偷向富人学习,但是富人真把致富的真相说出来,没有几个穷人能接受得了。 99%的穷人都活在鸡汤里,活在心理安慰里。他们宁可面对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因此永远都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有几个穷人真正敢于面对自己的无知?并且彻底摒弃自己的坏习惯和秉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多数穷人表面上也想提升认知,其实他们更想要一个快速致富的捷径,想要的是占便宜。 而当富人告诉他们如何提升认知的时候,穷人还要反过来批判他们,因为穷人们认为这个不能直接赚到钱,是没用的大道理。 这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造成了富人不想惹事的状态,他们宁可自己潇洒的生活。
现在听一些互联网大佬谈管理心得和心灵鸡汤其实感觉挺搞笑的,他们只不过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其实真的比管理能力的话,还不如一些优秀的传统制造业。当然最最可笑的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创造出什么“唯快不破”、“追求极致”等词,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做企业的人都知道的废话,谁不知道要把产品做好、尽快的抢占市场呢?
1
共4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