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什么阻碍了两岸统一?

发布日期:2013-07-12    浏览次数:4671

       作为一名中国人,大家都十分关心中国的统一问题。香港回归了、澳门也回归了,台湾回归的脚步何时提速?中国统一台湾是所有中华儿女期盼已久的事情,台湾迟迟未能回归也是留在所有中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你认为“台湾海峡”是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障碍吗?能否在两岸之间搭建桥梁(或开通隧道),使两岸之间往来互通,实现人员、货物、资金的流通及一体化,最终实现统一?为加快祖国统一的步伐,您是否还有更好的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两岸 统一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75)  |  中立(7)  |  反对(3)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uiujfht2019-03-27

现在台湾朝野蓝绿各界,对大陆的倡议主张采取坚决的一致的反对态度,拒不接受“一国两制”。民进党更是将一国两制与“九二共识”捆绑,故意混淆二者,进而裹挟民意,统统一概予以反对。所谓的统派国民党则更是不甘落后,多次表达反对立场,声言“一国两制”绝非国共两党共识,而是共产党的一厢情愿,重申“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原则立场。 一个号称的统派却主张“不统”,连统都不统,还谈什么统一后要“一制”还是“两制”嘛,就更别说独派了。 所以,岛内现实使得我们积极探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显得有点尴尬,是不是我们太为对方着想,过分热心了,反让人生疑了?而历史使命又不容我们长期放任台湾的分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障碍,颇有点进退两难之惑。 不过,既然是方案探讨,就是两岸双方拿出彼此的方案,这个方案当然主要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表达各自的思想,也都是想最大限度的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其实也是预留足够的妥协让步空间),所以才有探讨磋商谈判,或求同存异,或互谅互让,或强压硬上,或城下之盟,总之是以双方达成一致为目的,如果实在达不成,也为各自采取的后续措施寻找合理性。 但现在,台湾方面不仅自己不拿方案,而且对大陆的方案不闻不问不看不析,统统断然拒绝,无论我们的方案是如何照顾到他们的关切和利益,甚至我们的方案本身就是站在台湾立场上来提的,是充分考虑到台湾的现实情况,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诉求,乃至比让他们自己提的都还要优厚,还要超出常人的想像。然而,他们并不买账,这摆明了是不想探讨磋商,根子上是根本不想统一,所以就别费事了。 这充分说明无论是独派,还是“统派”,其实都是抗拒两岸统一的,统或独,不过是在台湾进行政治操弄的工具,特别是主流的蓝统,并非是为了真统,而是以统谋独(华独),以统拒统,以统废统(以统一的名义废除统一纲领),“统”不过是糊弄大陆的文字把戏而已,玩玩行,哪能来真的,万一弄假成真,咋办! 既然如此,为避免好心当成驴肝肺,大陆方面提出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本就是草案,供探讨磋商谈判用嘛,本来就应该是充分体现大陆意志的,不应有过多实质性的为对方考虑的内容,以免引起疑惑猜忌,所以,不说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吧,怎么着也应该以大陆民意为基础,站在大陆立场上起草方案吧。

(0)

段舒淇2018-08-07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和为贵,和则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途径。和平统一,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祝愿祖国早日统一,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0)

魏盈盈2018-08-06

这些因素阻碍了两岸统一:西方国家推动的新干涉主义及某些地区民族分裂的逆流,可能对岛内外“台独”势力起到刺激和鼓励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对华“接触-遏制”两面政策,必然会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国际反华势力成为台湾分裂和“台独”势力抗拒和平统一的后盾。

(0)

thewall2015-09-08

台湾只是不认同大陆的社会体制,他们也讨厌陈水扁,绿党,绝大多数是认同”同一个中国”。我认识的一位台湾朋友是这样告诉我的,“到了台湾,你会爱死台湾的民主,习惯享受这种人权”。当然我个人保持中立,正如他所说你可以保持你的观点,我可以保持我的观点,在大陆,很多时候只有“绝对”这个词汇。还有就是台湾的文化,大陆也承认正是因为台湾,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而大陆一个由于简体字的普及,另一个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出现了断代。另一方面台湾又有西式的一面,一个受日本殖民统治,还有受他体制影响。还有就是台湾原住民对于大陆在历史中将台湾作为牺牲品,是一直怀恨在心的。他们是这样说的,清朝末期,由于鸦片,造成大陆劳动力丧失,白银外流,政府缺钱,钱从哪来?收税。台湾人民觉得这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没想到结果是加重台湾的税收。虽然说这是一种狭隘的岛民思想,可你又不能不去认同他说的是有理的。还有就是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0年,这对台湾伤害太深了。另外大国和地区利益的角斗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美国,日本,台湾,大陆,各自有各自的盘算和利益。社会体制、价值观、信仰和文化都有不同台湾和大陆的隔阂不是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一国两制体制在这里也很难适用。

(0)

醉此间2014-06-30

民进党与中共“必须接触”,因为“台湾寻求‘独立’已近乎全无可能”,“独的诉求虽也与两岸长期分裂而难以融合有关,但被政治刻意操弄,形成强烈负面情感,可能干系更大。然而,当中国大陆已然崛起,在全球的战略秩序都已不断改变的趋势下,台湾固守着僵化的台独理念,只是将自己推向更远的边缘,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落居可悲的末班车”。

(0)

千堆雪2014-06-23

 关于台湾未来到底应该由谁决定,自上上周以来,已经成为两岸一个重要话题。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日前再次强调:台湾未来应该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也许这一表态,触犯了岛内某些党派或政治人物的“底线”,连日来,“台湾未来应有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的声音似乎开始放大。不过,针对这一问题,台湾岛内部分重量级政治人物和台湾当地多家主流媒体,甚至一家媒体多次发表评论认为——   主权问题恐怕不是靠打嘴架来决定的,针对岛内“执政”当局和岛内其他政治组织,或政治势力一再挑起的“台湾未来理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的争论引发岛内一些重要政治人物和媒体发声。   一、2300万人决定台湾违反“宪法”   只要一提到两岸终极统一问题,无论蓝绿,台湾一定会出现“民调不支持统一,大多数民众主张维持现状”。那么维持台湾现状是什么?根据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介绍,就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的“两岸一中”。   对于“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台湾未来”的观点,张亚中并不支持,这并不全部因为他是台湾的“统派”学者。作为政治学教授,在张亚中看来,即便是台当局或是台湾其他政党、政治团体或者派别,即便动不动拿“维持现状”来搪塞统一议题,但这些人依旧犯了一个错误,也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问题。   “就算维持现状,但一个重要特征也不能不顾及吧?那就是‘中华民国宪法’。”张亚中说,先不论大陆是不是承认这样一个国号和这个“宪法”的存在。即便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国土”也不仅仅包括台、澎、金、马地区,还包括中国大陆,“那既然‘中华民国’包括台湾和大陆,那就意味着‘中华民国’的人民不仅仅就只有台湾的2300万人,自然包括大陆的13亿人。如果这个成立的话,那么,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说的台湾未来应该由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决定,当然是正确的。”   “按照台湾方面‘维持现状’的逻辑,如果台湾当局和一些政党一再强调台湾未来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恐怕这样的主张已经‘违宪’了。”台湾政治大学一位岛内知名政治评论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赞同张亚中的看法,他同时认为,极力强调和主张“台湾未来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实质上与“台独”,或李登辉的“两国论”论调一致。   而现年80岁,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任台湾当局所谓的“国民大会”议长、外事部门负责人,后来又转任台湾当局所谓“五院”中的“监察院”院长的政治世家出生的钱复,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就此表示,台湾当局和岛内的一些人很多时候总是觉得“自高自大”,认为离开中国大陆,台湾能如何如何,说实在的没有大陆,台湾寸步难行。   钱复说,回顾他曾一直坚持的“大陆政策是台湾对外政策的上位政策”这句话时表示,1992年3月,他当时还在当台湾当局的外事部门负责人的任内,一次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大陆政策指导小组会议上,曾说,“大陆政策位阶要高于台湾任何对外政策”。钱复说,说那句话,是因为那时候是看李登辉对“国家统一”政策有转变,对于“台独”、“独台”有倾向,“我这句话是警告他的”。   他强调,大陆政策在当时最高指导原则是“国家统一纲领”,只要有这个政策在,有这个纲领在,台湾的安全与安定可以保障,不可能有问题。“因为我台湾要跟你大陆统一,你大陆怎么可能打我。当然,我没想过这些年能够换到现在这样的,是很糟糕的。两岸走向统一不仅仅是很多人理想,这恐怕也是历史所趋。”   钱复说,大陆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陆好了对台湾有什么不好?两岸从最初合作走到最终整合,不仅符合“中华民国宪法”,也符合更多人的利益,“我觉得不管未来谁执政,在两岸没有统一情况下,都应该坚持‘国统纲领’,台湾只是个小岛,想独立,不需要大陆如何如何,自己恐怕就会自生自灭。”   二、台媒称台湾未来的选项恐怕只有“一国两制”   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论在谈到“台湾未来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时称,台湾岛内在讨论台湾的前途由谁决定之前,应该先了解台湾所面临的环境,至少“有三件事是台湾所不能决定的”,而它们都对台湾前途有关键性的影响。   其一是,台湾的地理位置。该社论说,台湾与大陆如此靠近,且不论两岸文化、血缘的因素,单就地理位置而言,因为台湾就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教科书都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大陆不会容许台湾独立。   其二是,国际关系结构。该社论认为,在亚太地区,过去美国是最主要的主导力量,现在大陆经济与军事实力快速崛起,已出现两强抗衡的局面。尽管前几个月,奥巴马访问亚洲国家时,对主要盟友皆提出了再保证的承认。但大多数盟友也看清楚了,就美国现在的实力和趋势,也就说说罢了。   而最近更有前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撰文指出,美国的策略不应该是与中国大陆抗衡,而是把大陆纳入既存的秩序中。今年3月,著名现实主义理论大师JohnMearsheimer发表《向台湾说再见》一文,指出在大陆崛起的过程中,长期而言,台湾的选项只有香港模式。   其三是,全球化的浪潮。该社论认为,台湾只是一个小岛,本身资源有限,市场也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对外贸易,因此全球化的浪潮,台湾根本没有选择参与与否的空间。除此之外,大陆现在也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重要角色。台湾与大陆如此接近,两岸经贸关系已十分紧密,再加上全球化的浪潮,因此台湾也不可能在经济方面与大陆做切割。(转载:高杨、孙权《台湾未来,也许只有“一国两制”》)

(0)

不见长安2014-06-18

 第六届海峡论坛14日在福建开始举行。在厦门海沧首度举办的两岸特色庙会人头攒动、湄洲岛上妈祖祖庙香客盈门、在厦大两岸三地青年欢聚一堂推心置腹……两岸一家亲,欢喜来交流。本届论坛上一幕幕动人景象,让人深切感受到同文同种带来的“自来熟”,让人深切感受到两岸民间交流“灶火正旺”的可喜态势,让人深切感受到同胞间心与心什么事也挡不住的靠近。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交心。在世界变成“地球村”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大背景下,台湾海峡早就变成和平之海、交流前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只要两岸基层民众多交流、多交心,就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雄厚的社会基础、强大的民意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因如此,以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著称的海峡论坛应运而生,而且随着一届又一届的举办,得到两岸各界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热捧”,其号召力、影响和成效日益彰显。   毋庸讳言,两岸之间还有长期隔阂遗留的历史问题和造成的误解、“心结”,还有很多基层民众相互缺乏了解,台湾岛内对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也还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忧。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坚持把海峡论坛办下去,而且要让这样的“两岸草根交流嘉年华”一年365天永不落幕。在两岸双方坚持推进协商对话、破解政治难题和交流交往衍生的问题的同时,两岸各界同胞也要人人争做主人翁,走到交流交往的前台上来,倾听彼此的心声和愿望,多为对方着想,多照顾对方的关切,以凝聚超越历史悲情的共识,以寻找致力合作共赢的办法。   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民众日常喜欢把两句话挂在嘴边,一句是“爱拼才会赢”,一句是“欢喜就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但凭着中国人的智慧,两岸同胞只要携手同心、相向而行,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诚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日前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开幕式上所言:我们就是同乘一条船、共渡一片海的一家人,只要我们兄弟齐心,和衷共济,不管航路多艰险,风浪有多大,我们都能到达美丽的彼岸。(转载:涂洪长、陈斌华《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共同开创》)

(0)

莫名其妙2014-05-19

 5月13日发生在台北的两则新闻,凸现了台湾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一则新闻发生在台“立法院”。根据排定的程序,本来这一天台“立法院”要处理“两岸监督条例”复议案,但是民进党“立法委员”用占据主席台的方式杯葛议事,致使排定的议程无法进行。根据统计,民进党“立法委员”在本届任期内已经霸占主席台41次。   另一则新闻发生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作为“2014台湾湖北(武汉)周”的活动之一,“台湾企业恳谈会”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率领该省代表团与数十位台湾企业家座谈,听取业界建议。会上有多位台商发言,提出在湖北发展过程中遇到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王晓东回应说,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协助在湖北的台企解决有关问题,帮助台企更好地发展。   同一天,同一座城市,一边是“立法院”里的在野党反对、杯葛与两岸交流有关的议案,一边是大陆的高官与台商座谈,共同谋划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一种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社会的两个特点:一是包容与宽容;二是内外有别,台湾内部尤其是蓝绿双方,可能会打得不可开交,但对待岛外的人,包括是来自大陆的人,还是客气的。   当然,给笔者印象更深的是台湾人的反思精神。   在此之前,由台湾学生发起的、以反对两岸服务贸易为诉求的“太阳花运动”,其实质是一场街头抗争。这场街头抗争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是其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台湾舆论包括绿营方面,都有深刻的反思。   在政治立场上,台湾的台联党是比民进党更加激进、更加“台独”的党。日前,台联党前主席苏进强投书媒体,表示“台湾前途不能由街头决定”。   苏进强在文中说,台湾的言论自由已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已经对社会造成伤害。台湾社会正走向民粹取代理性、假借民主践踏法治的乱象。他说,我们肯定并坚定支持言论自由,但对于阻断交通、破坏人身安全的粗暴行为与无所节制的言论自由却无法苟同。台湾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只要在法令许可之下,包括星云法师在内的每个人都可以针对时事理性地发表评论,服贸如此、核四如此,其他公共议题也是如此。但我们无法认同网络或媒体上部分人士,只要非我族类,必群起而攻之的一言堂的行径。   苏进强认为,马英九当局让人民失望,人民团体以非武力抗争的群众运动手段争取权益,有其合理性,但一旦抗争变质为暴力倾向的破坏性活动,且被合理化后,其负面影响却是长久而深刻的,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台湾社会将永无宁日。   无独有偶,台湾联合报也于5月12日发表社论,对台湾的所谓“民主”和街头抗争作了深刻剖析。   联合报的社论认为,仔细分辨就会发现,当前台湾最大的问题,既不是群众在街头的抗争,也不是台商郭台铭认为的“太过民主”,而是台湾社会一直过度以现有的“形式民主”为傲,误将民主这个“手段”当成“目的”,忘了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一样也需要“转型”与“升级”。这点,只需观察重新开议的“立法院”,在野党“立委”仍在进行霸占、杯葛、谩骂的粗暴游戏,对“立法院”遭占领之耻毫无反省,可见一斑;相对的,针对群众运动四起,马当局仅仅进行了些许无关痛痒的人事调整,一样是没有开对药方。   社论认为,民主是为了解决“饭的生产”及“饭碗分配”问题的手段。街头群众强调的,是诉求“饭碗分配”的公平性;而台商郭台铭忧虑的则是,群众反对服贸、反对核四、反对经济开放,一直反下去,台湾最后会连饭都没的吃。亦即,目前台湾政治的问题,症结在政治体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无法兼顾“生产”与“分配”的均衡,导致民众必须上街抗争,而实业家则忧心忡忡。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联合报社论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国家认同悬而未决。过去30年,随着大陆的崛起及台湾经济的相对衰退,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矛盾转趋尖锐。最近服贸协议之争,主旋律始终萦绕着两岸关系,学运的“反中”基调亦源于此;而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投机取向,刻意将“反马”与“仇中”画上等号,是在挑拨社会情绪。   其次,是朝野从政者的素质及器识问题。台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的经济奇迹,很大的因素是得利于国民党当局迁台带来的“人口红利”及“人才红利”;而随着“民主化”及“本土化”的发展,政治上的“民粹”氛围往往带有“反精英”倾向,使得许多人才不愿加入当局或进入政党工作,也因此助长了民主的“反淘汰”。这点,只要看看朝野“立委”在“立法院”粗暴无理的问政,即一目了然。   第三,公民社会的切割和挤压。一个社会的民主质量,有很大成分是取决于广大公民的基本素质。近年台湾公民的素养不是没有成长,但在蓝绿对决的割喉战争下,许多中间公民选择“隐形”或“不语”,以避免被贴上政治标签。长期下来,便造成了台湾许多公共议题缺乏客观、中立、专业的声音,而平庸的民粹论述却一再得逞。   在笔者看来,台湾舆论对街头抗争的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街头抗争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看待、对待这个问题,如何通过处理街头抗争化解矛盾、提升执政者的施政水平、进而提升国民素质,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在这方面,海峡两岸都有值得反思和互相借鉴之处。(转自:王义伟《台湾舆论反思街头抗争》)

(0)

赵偌菁英2014-04-19

1895年4月17日,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听闻宝岛台湾被割让的消息,正在北京的台籍举子悲愤呈文清廷,“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其后率领“公车上书”的康有为撰文记录当时情景:“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 乙未割台,国之大耻。“剜心之痛”,大陆同胞也感同身受。广东诗人黄遵宪曾赠诗梁启超,痛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落后就要挨打,亡国灭种之忧惧,引发两岸同胞救亡图存、收复失土的爱国热忱和英勇奋斗。 1895年后,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持续长达半世纪,牺牲者达65万人之多,用热血捍卫国土、家园,证明自己是中国人。而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台湾同胞也从未缺席,因为他们深知“若要救台湾,非先救祖国着手不可”。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中,都不乏台湾爱国志士的身影。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数万台湾同胞先后返回大陆投身全民抗战,遍布硝烟弥漫的前线和异常艰苦的后方。在两岸同胞的并肩战斗下,台湾终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重归祖国怀抱。 青史如鉴,照见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照见两岸命运与共的联结。殖民者的高压统治与奴化教育,始终无法改变台湾同胞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曾经动荡的风雨和苦难,让两岸同胞更加体认到“团结真有力”“祖国好,台湾就好”的朴素真理。 青史如鉴,更照进现实,给予当下的两岸同胞宝贵的启示。两岸一家亲,曾经的伤痛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变。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过去未曾改变,现在也不能改变。在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和一些人歪曲、篡改历史,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煽动民众仇视大陆,甚至数典忘祖、媚日卖台。这样的行径亵渎了先人,伤害了两岸中国人的感情,必为同胞所不齿、所唾弃。 青史如鉴,也照亮前途。在《马关条约》签订近百年后,抚今追昔,两岸同胞更应携手同心,共同致力民族复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要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两岸同胞就应弘扬当年先驱者“救台湾、兴中华”的志愿,把握振兴中华的大好机遇,相互扶持,并肩奋斗,合作共赢,一道书写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业中,共同维护好一个中国框架,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用亲情与智慧熨平伤痛、化解分歧,用团结合作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做自强的中国人、骄傲的中国人、幸福的中国人!(转载:陈键兴《历史不能选择,未来可以开创》)

(0)

zhq2014-04-1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两岸经济开放合作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陆是台湾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台湾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与闽南地区相似,厦门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打造台湾与大陆交流的平台,促进两岸企业经贸交流往来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把两岸交流通过海西辐射到全国,加强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合作,推动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互利共赢。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优势的互利互补,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与云计算、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方面取得合作与共赢,两岸自由贸易园区有利于放宽对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的管制,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研发的合作。

(0)
1 2 3 26条信息
1 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