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是“垃圾书”出版大国?

发布日期:2015-06-10    浏览次数:2936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同时,到处充斥着各种所谓畅销的“垃圾书”,数量超过85%,“垃圾书”出版大国可谓名副其实。

与海外相比,我国的出版行业并非真正市场化,大陆85%以上的都是“三无图书”,消费者愿意买单,就会有市场。出版机构图书选材缺乏新意,他们在重复出版的泥潭里拼命挣扎,为了博取一些快钱,哪怕是东拼西凑、印刷粗糙,甚至是错误百出,也只管先面市,这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水准问题。而图书出版的监管机构没有尽好自己应有的责任,这也是垃圾书横行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书籍的出版要守住文化传承者的行业底线,以出版优秀图书为己任。唯有好书才能给我们通过阅读获得幸福和快乐,成为高尚、温柔而纯洁的精神食粮。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出版 垃圾书 文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马敏2015-07-04

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我们该如何审视这种最激烈的竞争?文学奖的评选不能靠数量说话,要靠口碑说话,靠文学品位说话。站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期待种种内幕、黑幕远离评选,希望公正、公平、公开真正回归,简单地说就是评奖只与文学有关,而与利益、官位无关。 沿着这种逻辑,周国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的态度值得景仰:没必要一定通过这些奖证明自己,读者是最好的评判者,我安安静静写自己的东西多好。他甚至对国内一些知名的文学类大奖,诸如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之类不感兴趣,并不关注。如果诸多作家能如此冷静对待评奖而不是把评奖弄成利益纷争的场所,甚至把评奖扭曲到“分果果”的程度,那么,“茅盾文学奖迎来最激烈一届”就能够带来美好的愿景。 文学奖的权威可能来自专家、作家乃至是政府部门,但最重要的是文学本身。没有文学就没有奖,离开了文学本身谈奖,是荒谬可笑的。从常识判断,惟有用文学眼光审视文学奖,或者说让文学自身的力量来主宰文学奖,才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当下,太多的非文学因素主导着文学奖,除了金钱的暴力和权力的干涉外,恐怕更有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文学奖评选之所以是非不断,就与文学圈成了名利场有关。 文学的神圣和文学奖的权威相辅相成。只有让文学的神圣之光闪耀,而不是臣服于金钱或者权力,才能重拾权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能列得出名的文学奖项已超过百种,文学奖项的奖金也在攀比中不断攀升,获得某些奖项已成为一种名利双收的实惠。与此同时,某些文学奖缺乏公开性与透明度,一些水平不高的作品屡屡获奖,文学奖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种种非文学的因素遮蔽干扰了文学奖的评选,文学奖的评选成了娱乐。 在这样一种文化和文学环境中,不少作家乱了方寸,被围困在名缰利锁里,围绕评奖的风向写作,热衷于圈子里的人情世故,放弃了对文学的艰难探索和崇高追求。应明确,无论时代如何嬗变,文学奖的性质不应该改变。要知道,任何文学奖项的设立与评选,都是为了打造出未曾有过的经典作品和打磨精品力作的,并且其重要指向是为了反对粗制滥造迎合市场的姿态。因此,面对“茅盾文学奖迎来最激烈一届”,作家既要有淡定的态度,“无须文学奖证明自己,读者是最好评判者”,评奖者也要用公开透明的姿态,用打造经典的意识来维护文学奖的权威。 (摘自:朱四倍《竞争最激烈“茅奖”和“无须文学奖 证明自己”》)

(0)
1 2 11条信息
1 8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