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世界各国能超越多方差异,谋求共同发展吗?

发布日期:2016-01-20    浏览次数:2965

  

       早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我国周恩来总理巧妙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社会发展到当代,求同存异概念已然扩大,但仍然适用于世界格局。

  

       世界上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国家,虽然根据经济基础可划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但这确是正常的差异范围,因为本身每个国家都并非他国的复制品。在倡导共同建设世界的今天,超越多方差异,谋求共同发展是各国家各民族势必会遵循的准则。也正因为多方差异的存在,世界发展史上才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推动着人类进步,让人们感受到别样的精彩。世界各国能超越多方差异,谋求共同发展吗?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差异 发展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TBTSFER2019-10-02

我比较过中国、印度、土耳其、埃及及其他一些国家,就是这个摆脱殖民、独立以后,它们的建国纲领;尤其我们和印度比,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的情结,有强烈的赶超情结。我概括为两个理由:第一,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记忆。这点,印度不及我们。因为印度历史上当然有辉煌,但是他们从来不记忆,不记录。印度人关于政治经济、关于具体事件的记录,一般都是由外国人所做,我们不仅有古代的辉煌,还有强烈的辉煌记忆。从公元前841年,中国就有逐年可考的文字记载的历史。而后有《春秋》,有《史记》;明有《二十四史》。加清的《清史考》那就有二十五史。这是正史。还有其他各类史。所有大的文明里,没有一个文明对史的重视和记录像中国这样的辛勤和详细。这样,近代的贫弱和挨打,不能让古代的辉煌记忆有所忘记。 第二,对近代的挨打割地而引起的民族屈辱,深深地刺痛了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灵魂。正是有这样的一正一反,所以激起了要复兴要赶超的近代使命。看印度,尼赫鲁还有一点赶超的意识;甘地作为他的最重要的精神领袖,(思想)里面根本没有赶超的意识。甘地的意思就是说,印度不能也不可能发展工业。他的理由是:英国发展了工业化了以后,就已经摧毁了印度这样一个国家的手工业。如果印度这样拥有巨大人口的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要把所有的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彻底摧毁。他说印度不能走这条路,印度要走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那条道路。那叫追赶吗?那叫赶超吗?所以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的伟大精神领袖,他死在他恰好该死的那个年份。如果他一直活着,怎么办?他不要发展了吗?他肯定要和尼赫鲁有冲突了啊。他一死,尼赫鲁就把他抬高成精神领袖。尼赫鲁也搞五年计划也搞工业化,他也搞进口替代,但是没有我们那么强烈。 在民族亡种灭族的危机之下,中国知识界很快地接受了进化论,这是危机的产物。从此,一个面对着过去,背对着未来,而所有现实问题都要从古代经典中寻找答案民族,它一百八十度转弯。就是从那年开始,中华民族变成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民族,一直到现在,面向未来。 自从戊戌变法以后的那个未来,在整个近代中国的含义是什么?一,我们心目中的未来,指的是西方的当下,指未来要像西方一样富强。它讲的未来,是有范围的。我们把当下的西方,设置成未来要赶超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未来,至今这个含义还在。第二,这个未来不是无限延伸,而是有时间节点的。这个未来在康有为那里,就是10年。就是以赶超为目标。我讲的是戊戌变法以后,在中国知识界使用的未来,都俨然有这两个含义,它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

(0)

权智尘2019-01-17

中国古代先人特别是国家的执政者和治理者,很早就懂得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运用它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在秦朝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对这些思想都有表述和记载。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又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天下为公者,也就是天下为民。离开了天下的民众,也就谈不上为公了。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处理,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

(0)
1 2 12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