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对策学术研究应多关注现实问题?

发布日期:2016-01-27    浏览次数:4483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国人的视野拓宽,生活节奏加快,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形态,权力构成及其运作等政治文化形态,价值体系、道德观念等精神文化形态等,较之往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而又富于理论价值的课题。

 新事物不断产生,新观念正在形成,而一些旧思想、旧习惯一时难以消泯,新旧冲突,新旧交织,构成一幅充满生机而又充满矛盾的文化景观。这种转换期的现象,正是学术研究的沃土。于是人们一腔热血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对现实问题却不闻不问。因此,《共绘网》呼吁所有地球村民,对策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应多关注现实问题。这样才利于社会更迅速,更和谐的发展。您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学术 研究 现实
赞同(1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蘑菇2019-02-12

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深入的。 不能否认,80年代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乏善可陈。“人道主义”问题和“异化”问题、自由问题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西学的大量引进和“美学热”、“人学热”、“文化热”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各种“禁区”的逐步突破,固然反映了时代的躁动,但由于很少进入到深层次的学理层面,思想上总的说来是旧话重提,并没有超出“五四”以来的“启蒙”的范围。人们急于追求的是形成“热点”,成为大众关注的中心。学理的浅薄限制了思想的深化。 进入90年代,知识界面临信仰危机,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所谓的“思想”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也从来不是靠“学术”能够撑得起来的。 因此一些文化人开始“渴望堕落”;有的则以“纯学术”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贫乏和信仰的丧失,满足于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到陈寅恪、吴宓、钱钟书等人的书斋生活中去寻求“学术独立”和“人格自由”的楷模。 随着“人文精神”讨论的滥觞和“国学热”的兴起,思想和学术都呈现出一种向内龟缩的趋势,与其说是思想和学术,还不如说是意气和文章。理论兴趣的消解使学者越来越“文人化”,甚至连作家、艺术家也纷纷疏离了艺术本身,而成为一群又一群靠时令散文、小品文逢场作秀的文人了。   当然,我不是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思想和严肃的学问了。深刻的思想和学问是不分家的。 思想和学问的分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学者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只能以学术的方式来藏匿思想,或借以自保。另一种是思想的狂躁和学术的浅薄导致的分裂。

(0)

李滢雪2017-09-19

具备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的底线。中国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中不乏大量的“学术专著”,但其学术价值,尤其是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思想突破了底线。正如陈祖武先生所指出的,当代学人要反思学界“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现象。学术本是构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尚事业,必然要求学人专心致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于“灯火阑珊处”觅得真知灼见,为社会大众搭建起无愧于时代的精神家园。遗憾的是,不少学术出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定职称、争取项目,多为应时之著敷衍之作。

(0)

西麦2017-09-01

以当代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世界关系是怎样的?以当代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世界图景是怎样的?以当代人类文明为背景的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怎样解决现代性问题和实现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等等。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改变了人类文明形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当代中国哲学紧紧围绕推动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贡献真知灼见。

(0)

林晓昌2016-08-05

中国人常讲,“思路决定出路”。中国还是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有那么大差距?是思路变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搞不好?因为它们在思路上老是跟着发达国家跑。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发达国家的理论有一个特性,它是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且通常都是理想化的经验,老实说连发达国家也不一定能做到。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特性?首先是发展阶段不同。其次,发展中国家必然有很多在过去错误的思路影响下形成的错误政策的干预,这些干预和扭曲是内生于那些错误的思路的。以发达国家理想化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永远可以作为批评家,而且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问题是,按照这样的理论来做决策或政策选择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从二战以后的发展和转型经验来看,还没有看到效果更好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必须反思,不能满足于做个批评家。

(0)

耿学梅2016-07-22

问题是个繁殖能力极强的“有机物”,往往是老问题还在应对中或刚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呈现新老问题交织缠绕的复杂局面。其中,有些问题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老经验、老办法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理论创新的空间极其广阔。确立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取得实效的关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大哲鸿儒”的事情,非“凡夫俗子”所能为。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创新并非一定就要“高大上”,一般人也能成为创新主体。我们要学会用辩证思维和方法看问题,增强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客观的观点,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0)

杨冠军2016-07-21

专利听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只要回答3个问题,就可以形成:现有技术有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达到了什么效果?如果达到的效果正好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并是其他人从未提出过的,就满足专利授权的基本要求。因此,有些专利虽然得到授权,但是实用性并不强,比如英国有一项知名的奇葩专利是用尿液给手机充电。所以,专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科研成果,有用的专利才是科研成果。

(0)

罗和2016-07-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已经很难用西方那一套学科概念体系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规律在哪里?怎样解决新时期中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些都是西方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和主要根据也恰恰在于此。如何把中国经验理论化,如何从中国经验中提炼出带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和范畴,这应是下一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要面对的基本课题。

(0)

唐历2016-07-14

“帽子工程”泛滥的现状,也让心系祖国的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忧心忡忡。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并参与国内多个人才计划的实施,提出的许多建议得到采纳。“现在中国有人有钱有设备,可以说是做科研的黄金时期,不能让这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把资金浪费了、把方向搞偏了、把风气搞坏了。”王小凡与上述受访者达成的共识是:对当前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涉及中年人才的,该提高质量的提高质量,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对于涉及青年人才的人才计划,统一归并为“国家青年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高效利用,由一个部门牵头实施,搭建一个公平、开放、高质量、持续支持的国家级人才支持平台,早日形成健康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让青年人才静下心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创新上。

(0)

梁胜利2016-06-30

回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引进”的各种理论学说,虽然很多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最后无不在快速变化的中国现实面前陷入难以自洽的理论窘境。随着中国自身发展进入深海航道,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失语症”,即现有的知识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当发展的中国再次与世界相遇,当时代发展的不同命题交叠碰撞,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提供怎样的答案,能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带来怎样的启示?回答这些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尤需动情的理性、用心的思辨和有生命力的表达。

(0)

姚鹃2016-06-29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必须正视的是,当前社会不少问题都急需理论去回应和解答,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这是我们工作的痛点。现在,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性、实效性不够,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有的成果“出炉”不久就“渐冻”,只能沉寂在浩瀚的“数据海洋”,发挥不出应有作用。搞哲学社会科学,要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做学问的观点,高度聚焦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中央大政方针和地方工作部署为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力有效的智力支持。

(0)
1 2 3 24条信息
1 4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