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新闻报道:公共新闻事件与广告宣传性质应分明?

发布日期:2016-03-07    浏览次数:5498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广告新闻是以新闻形式宣传广告的内容它与广告的差异仅仅在于文体形式的不同而已,从其内容、目的来看,和广告没有什么区别,仍属于广告,是不能纳入新闻之列的可现如今很多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经常在公共新闻事件中,穿插软性广告或硬性广告这对于新闻本身来说,是不是有些许的不尊重呢?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的同时,还要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求快。因此,公共新闻事件与广告宣传性质应分开。你是否赞同这一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新闻 公共广告
赞同(3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黎锦荣2018-02-26

为什么会出现舆情反转事件?有人简单地归因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的确,随着网络的普及,新闻呈现方式越发多元,人们日益习惯通过网络浏览新闻。为适应快节奏的新闻消费习惯,新闻素材的来源在无形中被拓宽了。除了常规的社会事件,微博状态、微信聊天记录、论坛发言等都可能成为新闻。由于信息量过大,如果新闻工作者不能一一甄别,就为反转事件发生埋下隐患。另一些人则认为网友缺乏自律、易为情绪所左右的特点纵容了反转事件。对许多人来说,网络已沦为宣泄情绪的场所,似乎越是理性的意见越难受待见。这两种意见固然都有道理,不过如果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新闻工作者的无力与网民的极端?“真相”意识的日趋淡漠恐怕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1)

秀米2017-08-22

规矩立起来了,互联网空间能否清朗起来,关键还是要看落实。当前我国的广告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完善,更应当注重的是如何使现有制度落地。互联网行业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专家指出需要相关部门建立通畅的沟通合作渠道,多方共同努力。对监管机构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力度,使参与主体掌握具体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密切关注互联网广告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化,及时发现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应对。对市场主体来说,需要按照规定和要求修订和完善与自己相关的互联网广告业务流程,提升相关人员业务规范操作的能力;对互联网用户而言,需要意识到新的法律规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违法行为的灭失,应不断提升鉴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1)

周永健2016-08-19

今天的媒体,该如何定义?曾经,媒体的样式很清晰:报纸、电视、广播,最多加上门户网站。如今,自媒体大行其道,“两微一端”成为主力信源,移动互联技术催生着各种新传播介质,甚至连“大众点评”“百度地图”等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软件,都可以被看做人们获取信息的某种媒介平台。一切都可以是媒体。它的样式,开始变得多元。为了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传统媒体开始了融合之旅,路径各有不同:将传统内容生产与新技术对接,打通微博微信、手机APP、地铁移动电视等立体传播渠道;通过“中央厨房”等重构、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当然,还有引入资本合作、多元化布局等。而所有的尝试,无论是分众化、精准化,还是社交化传播,其目的都是抓住用户,与用户紧密关联。媒体+电商,如此创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边界,开始与其他产业渗透、互通。有人不禁会问,这是媒体该做的吗?当然,质疑者不免要问,凡联结用户皆可为媒体,那媒体的边界到底在哪?

(1)

汤宗伟2016-07-12

任何新闻传播都存在立场的表达、是非的把握,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抛弃基本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比如,一些媒体刊发宣扬金钱至上的征婚广告、播放以嘲弄残疾人为搞笑由头的小品等,导向显然是不正确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理解为一种外在的、通过行政控制才能实现的事情,而应内化为一种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也不能理解为刻意按照某种模式去做,用一堆套话来坚持导向,而要多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好品牌,多创作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好作品。

(1)

朱孟洲2016-07-06

没有真实性就没有新闻性,没有新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无论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都要统一在真实性上。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新闻事实。如果新闻失实,报道不存在的问题,就会引起一系列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新闻真实性,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反复核实、一丝不苟。在正面宣传中,真实性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实践中,不但有虚假的批评报道,也有虚假的正面报道。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时为了突出报道人物与事件的“高大全”形象和正能量价值,一些记者会对人物进行拔高或虚构一些细节,将报道对象塑造成“圣人”。这显然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要求。舆论监督不真实,会损害新闻舆论工作的信誉,给我们党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面宣传不真实,同样会降低新闻舆论工作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对我们党的工作损害更大。

(1)

李旭2016-06-30

媒介必须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建设好、维护好清朗、健康的舆论空间,是传播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进一步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是一项紧要的工作。从更深层次看,避免过度娱乐化,目的还是要在“化人”上下功夫,通过重塑公信力,更好地引导受众。信任带来影响,信任决定地位。公信力上去了,传播力、引导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1)

王银良2016-06-29

热帖每天都会有,网红也每天都会有。无论是最近的明星婚礼还是女子遇袭,无论是机场征税还是大妈碰瓷,在每个网络热点背后,在铺天盖地的新媒体推送转发背后,在所有网民都在狂轰滥炸同一条新闻的时候,媒体还能否保持定力,用逻辑和理性而不是情感和冲动来报道和评价这件事?希望这不会变成一种奢望。

(1)

覃春辉2016-06-28

为了显得‘紧跟时代’,传统媒体不惜降低新闻的严谨度和规范性,用网络流行语甚至粗俗语言哗众取宠,甚至还会造成‘乌龙事件’,严重损害媒体品牌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直接冲击作为媒体立身之本的公信力。

(1)

戴天荣2016-04-20

如果说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那么百姓视角就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尽管现在能够“千里边关一日还”,但若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迈得进群众的门槛,却走不进群众的心坎。只有深入乡村,聆听留守儿童的思念,伴着空巢老人的孤灯,才能理解消弭城乡二元差距的紧迫;只有跑遍城市角落,倾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才能读懂群众对“获得感”的期盼……对于新闻人而言,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腿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正是声入心通的“通行证”,正是推动进步的“积分卡”。

(2)

邵志清2016-04-06

媒体在对海昏侯墓这样的考古项目进行报道时要注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是不是也应该注意报道的价值取向呢?那种仅以发掘成果为内容,以火锅、金锭为主题的报道是要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考古人员的工作过程,大众不熟悉的考古常识是不是也能报道一下,也能向公众澄清类似于‘考古等于盗墓’的错误认识吧。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知道未来脚下之路。让我们看考古的时候,少点功利心,多看点文化吧。

(2)
1 2 3 22条信息
1 4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