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微信是“一次性读物”?

发布日期:2016-03-09    浏览次数:5739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一个叫“微信”的软件息息相关。不管是日常聊天,还是阅读文章,还是网上购物,微信似乎满足了我们简单生活的全部。

        微信朋友圈更是深得大众喜爱,它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和娱乐性,符合时下年轻人交际的需要。打开朋友圈,不仅可以了解周围朋友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还可以轻松阅读到很多难得的美文,这看起来似乎毫无缺点。其实,仔细一想,微信只不过是“一次性读物”。它顺应了娱乐化的时代,让人阅读时津津有味,饶有兴趣,但阅读之后脑子一片空白,毫无裨益。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活调剂品,过度的将时间花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上,根本是消极懈怠的。微信:读时津津有味,读后一片空白的“一次性读物”?您怎么看?你爱玩微信吗?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 阅读 微信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67)  |  中立(2)  |  反对(3)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叶少兰2016-08-05

当下社会流行各种快餐文化,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简简单单看完之后,估计什么都没记住,也引发不了任何思考,仅是一笑了之。快餐文化,貌似接地气,实际上并没有接到真正的“地气”。人们内心深处还是渴望那些内容饱满、发人深省的故事,就像电视剧《亮剑》,不管是第几轮重播,依然会有不错的收视率。关键在于,货好!

(0)

李武2016-08-04

有时我们依赖数字阅读的便捷,以为可以迅速和轻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但信息会为了方便传播而经过简化、拼贴或变形,更有专门打造的虚假信息夺人耳目,这些“二手知识”时常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深阅读的书籍和其中的知识经过人类经验的反复验证,仍能立得住或是被众人所认可,就说明它是相对准确的。要想获取真知,一番上下求索的功夫必不可少,豁然开朗的时候,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而只有在此基础上,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可日渐养成。深阅读能带来有机的知识。朱光潜先生讲过,有机体的特征也就是学问的特征,“学问不是学问,如果它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如果它没有‘组织’,不成‘系统’”。一切知识的对象都不外是事物的关系条理。经过阅读的探求,事物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知识是有机的,它可以消化吸纳外来的知识,它也需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密切关系,如此,它才是有生命的。零落各处、不甚准确的信息片段难以拼凑出事物的真实完整面貌,我们需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带着内心的困惑和追问去阅读,知识才会生根发芽,也才能在此系统之上修正、扩充,终而繁茂。

(0)

陈爱林2016-07-15

为什么网络语言低俗会成为“顽疾”?一个原因是使用者对语言内涵的认知比较模糊。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而一些年轻人并不能辨识一些网络低俗语言的语源,不清楚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另一个原因是使用者虽然对其内涵心知肚明,但仍以使用低俗语言为“炫”为“潮”,认为不用一些低俗语言就无法显示个性、跟上潮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网络语言低俗化都对网络文明建设造成了危害,甚至会从网上转到网下,降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0)

张树平2016-07-12

网络时代,互联网使不同人群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对这类社会问题的情绪和看法。碎片化阅读和眼球经济,使得情绪化的表达常常压过理性的声音,包含了强烈的情绪与态度的贴标签式批判常常代替了对复杂个案的理性分析。于是,在网络和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热衷于贴标签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标签不知不觉中成为不少人评价别人、分析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

(0)

周洪江2016-07-08

如今,潜心之人越来越少。且不说功成名就之后心生懈怠,抑或被动地纠缠在琐事中无法脱身,就说你我面前这一方小小的手机,也会时常夺去我们的注意力,将我们投入自制力薄弱的深渊。不知各位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点亮手机屏幕的一瞬间,便直奔各色娱乐社交网站,眼酸颈痛想让手机休息一下时,旋即木然,怎么也回忆不起将它唤醒的初衷。想来,如果无法宁心静气,保持全身心的投入,不管在手机上安装多少个时间管理的应用程序恐怕也收效甚微呀。

(0)

曾省权2016-06-30

赞同。微信朋友圈毕竟算是熟人之间的小圈子,但是朋友圈里热衷转发的文章大部分是价值不大的心灵鸡汤、养生保健、成功学之类。正是由于这类文章的转发量大,才会被广告商看上,进而成了借机搭售伪劣商品的渠道。朋友圈还是应该回归平常心,记录和展示自己的生活,多些真诚,少些虚荣,别把自己的微信弄成别人的跑马场,否则“骗子太多,傻子都会不够用。”

(0)

徐济超2016-06-29

都说新媒体海纳百川、百花齐发,而如今,粗制滥造似乎正成为网络文化产品的代名词:许多文章似曾相识、大同小异,只换了个“马甲”又在不同账号被推送;有的文章标题看似抢眼,读了之后却味同嚼蜡;有的节目在网上火了,跟风者立马层出不穷,但越看越“没营养”……

(1)

夏杰2016-06-29

生活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等无效信息充斥网络。这一情况,在朋友圈尤为泛滥。谣言迎合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瞄准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帖,瞄准了公众知识盲点,有时会诱发人们的恐惧心理。心灵鸡汤则是摸准了人们的“逻辑缺陷和情感需要”的软肋,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微信朋友圈无非几种:炫富,晒美,炫旅游;微店,鸡汤,求投票等。自己被朋友圈里的无效信息“虐得很惨”,大量的信息垃圾耗费了时间和流量,我如今已“退圈”。

(0)

虞爱华2016-06-25

手机上有一个幻觉,我觉得我的微信很热闹,实际上上面都是学生。手机上的那个生活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延伸。而且比现实生活更虚弱。比如说攻击性的东西、毒舌,学生就不点了,就躲得远远的。我只要发菜,吃了什么,他们全都上来赞了。微信世界里,大都是小清新心境,现实生活中他本来心情不好,朋友圈里他们要好看好吃的,不要批评,不要重口。朋友圈就是我们今天每个人的太虚幻境。

(0)

zxueling2016-05-04

微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人们在微信上的互动,就连店家为了生意更加红火也推出微信关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微信虽然提供大量的资讯,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八卦新闻。但这往往只是一眼而过,真正用心了解并不多,更别谈及能有深刻地见解,甚者也出跟风现象,他人说什么便信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见解,这并不利于我们的对事物的判断,长期下去如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0)
1 2 3 21条信息
1 10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