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保健食品还是少吃为好

发布日期:2013-08-09    浏览次数:4456

  

    保健品是适宜特定人群服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因此,保健品是食品的一种,而并非是药品。它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是不等于是疗效。它只是一种营养补充剂。所以有许多人为了方便,不注重日常饮食,而只吃一些保健品来补充身体所缺少的营养成份。“是药三分毒”,虽然有的保健品能够帮助人们补充营养,但是保健品弊端也有很多,并不是没有副作用,滥吃保健品存在很大的危害。

      有的保健品有虚假宣传的可能性,如声称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种疾病时,千万注意保健品不是药品,并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切不可信。有些保健品与药物有冲突,不可同时服用,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造成危险。消费者在选择保健时要注意的适合人群,特别是老年体弱、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一定要慎重。滥吃保健品会导致儿童性发育提前、肥胖,增加女性妇科疾病。

     在购买保健品之前,一定要对保健品有深入的了解,避免保健品弊端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保健食品还是应该少吃为好。你经常吃保健品吗?
相关热词搜索:保健品 “是药三分毒”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1)  |  中立(5)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YYGE2019-01-07

古人云:但愿世间人无病,那怕架上药蒙尘。 而现在的药店是:快来买我的药,我送你几个鸡蛋。 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或许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了,真正的保健品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保健品是你餐桌上每天必吃的每一粒白花花的大米饭,是你每天必啃的一个个厚实的大馒头。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要他疯狂。让这些保健品疯狂去吧,我们且留一份清醒在心头。

(0)

ngfurjdf2018-12-30

一个关键的问题,保健品有用吗?某大品牌保健品代理商说道:“不吹不黑,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两个特性:一是没毒,二是没用。”也许很多老人会问,我吃完之后感觉好了很多啊,这和心理暗示有关。《民主与法制》报道: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老人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其实是中了推销员的“攻心计”!《慈善公益报》的调查,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不少老年人购买了来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花了很多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影响健康。说没用,还真算是客气了。

(0)

July2018-10-18

补钙的观念在我国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越多,骨骼也就越强壮,于是大把大把地吃钙片。北京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教授表示,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10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不仅不会强壮骨骼,还可能危害健康。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奶制品、小白菜、豆腐干等含钙丰富的食物,还要戒烟、适量运动,减少骨量流失。很多人吃蛋白粉,是觉得能补充蛋白质,增强免疫力。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表示,人体免疫系统庞大且复杂,需要的是均衡营养,而不是单一食物。很多免疫物质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协同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单靠蛋白质远远不够。如果不好好吃饭而只依赖蛋白粉,很容易缺乏其他营养素,反而会降低免疫力。另外,绝大部分城市居民不存在蛋白质不足的问题,正常饮食的人群根本无需额外补充。

(0)

厉靳之2018-07-31

健康才是人世间最大的财富。健康对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处在生活步调快速、竞争压力大、充斥着各种污染的现代社会,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与其有病求医,不如“防患于未然”。那健康人需要保健品吗?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这里预示了一个信息,食物是人体必需营养素的根本来源,想维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只要摄取适当的营养素就可以做到。所以说,理论上讲,“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是最好的医药。而维持健康有三要素: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适当的营养补充品。

(0)

乔苡婳2018-07-31

任何东西吃多了都有副作用的,就跟饭吃多了会肥胖一样,肥胖的话就会增加心脏负担,然后就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吃饭对吧,适量就好!年龄大了难免就会缺钙,适当的补充几个月就可以,如果长时间服用导致钙在体内蓄积,也会导致结石之类疾病,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我的建议是保健品也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长时间服用后定期到医院做个检查!

(0)

王华明2017-08-21

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频频,直接原因是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存在太多漏洞。从生产到营销,几乎全程都缺乏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机制,不出问题皆大欢喜,出了问题才开始追责,而且也只局限于某具体的公司或产品,而对整个保健品管理机制几乎没有任何触动。监管漏洞背后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保健品属于食品而非药品,对其管理标准不高,但它又往往以相当于药品的效果宣传打广告,结果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使其产生认知混乱,从而造成非理性消费,甚至使某些保健品成为被符号化的高端礼物,用以人情往来或孝敬老人。

(0)

天涯远2014-07-04

一、有些高血压是机体缺水所致 “有一部分高血压,是机体因水量不足而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周传伟表示,身体缺水了,66%的水分是从某些细胞内部损失的;26%是细胞外部的液体损失的,8%是血液循环系统损失的。血管为了适应这8%的水分流失,会条件反射性地让血管收缩,开始时是毛细血管,最后发展到大血管,以保证血管内部充满血液。而血管壁的绷紧会使血压明显增加。因脱水而导致血液浓度增大时,为了不让血液中的物质沉积,心脏也会增加收缩力量,从而使血压升高。再则,缺水时血液浓度增加,钠盐含量也就相对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导致血压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的出现,是个危机报警信号,意味着“细胞的防御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了。周传伟介绍,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上不可缺少的成分,机体大量制造胆固醇,并让它们沉积在细胞膜中,以抵制血液的渗透力,防止水被吸到细胞膜外去,这是一个身体自然的防御过程,目的是保护活细胞免受脱水威胁。 因此,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也就提示血液浓度的增加,机体可能缺水了。 二、机体脱水增加患癌风险 以色列、英国和美国的研究发现,水分摄入减少,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美国的研究发现:一天喝水多于5杯的妇女,比一天喝2杯或更少的,患结肠癌的风险降低45%;男性:一天喝水多于4杯的,比喝1杯或更少的,患癌症的风险降低32%。 饮水和癌症为何会有如此关联?周传伟解释说,有个原因,是机体持续长时间的慢性缺水,细胞脱水,功能异常,基因会遭到潜在破坏。 再则,水是宏量营养素,没有哪种营养物质能像水一样广泛地参与人体的功能。若慢性缺水,久而久之,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紊乱,就会出现不同症状的营养障碍代谢病,包括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 老年人是心肌梗死、脑梗塞、白内障等诸多疾病的高发群体,为什么?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机体脱水。周传伟表示,人年龄增长的过程,就是失去水分的过程,当人体开始衰老时,每10年身体的水分平均丧失3.5~6升,表现在皮肤上,就是皮下组织渐渐萎缩,产生皱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都会减退,也容易出现机体缺水但不“口渴”的现象。 三、脑力劳动者要“主动补水” 生活中有个现象,即脑力劳动者,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或脱发,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大脑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养分,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养分。当人处于思考和焦虑状态时,会需要更多的水。”周传伟说,脑部血管不断地向脑细胞输送水分。如果这时候人体处于缺水状态,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血管活性物质来升高血压,促使血液集中往头部输送,进而达到对脑部补充水分的作用。所以脑力劳动者更不可缺水,否则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而且对大脑的特供方式,是人体动员一切资源的方式,甚至连供给头发的水分和养分都供给了脑细胞,这是导致脑力劳动者脱发的成因之一。 四、知识链接 身体缺水了为何不口渴 水是人体最重要的成分,约占体重的75%。其中约2/3为细胞内液;约1/3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分为“血管外液”和“血管内液”。周传伟介绍,为了防止身体水分缺乏,机体有个“干渴管理机制”,即当人体水分减少时,血液会发生浓缩,血管的渗透压会增加,这样就会刺激到大脑中的感受器,大脑就会发出口渴的反应,让人立刻感到口渴。 喝水少会破坏“口渴机制”,比如只喝饮料,不喝白开水;工作忙,没有时间喝水;压力大,焦虑情绪麻木了口渴的感觉等,这样,身体的缺水过程,可能会进入一种持续发展的阶段,以致机体明明缺水了,却并不感到口渴,而且这个“适应机制”会逐渐形成和巩固下来。这一过程,会破坏“干渴管理机制”,致使身体无法通过有效的干渴感觉表达对水的需求,机体就会持续地处在慢性脱水的状态中。(转载:李兰陵《身体持续缺水易患病》)

(0)

saygoobye2014-06-12

前几日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说翰林院编修卢雯渔患了寒疾,服用人参后立卒。没想到人参这样的补益药,也能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可见“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语,放到哪里都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了。 其实,稍有中医知识者都知道,如果脾胃湿热者,经常服用党参、人参、黄芪、鹿茸等补益药,会使脾胃湿热加剧。正像《如是我闻二》中纪晓岚反问的一样:“肾肝虚与阴虚,而补以参,庸有济乎?” 但在古代文人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吃错药的还真不少。就拿宋代理学家朱熹来说吧,晚年只是患了一个脚气病,让医士张修之给他诊治后,不但脚气病没治好,反而把小命治丢了,真是得不偿失了。 细看清代学者陆以湉的《冷庐医话》,才知道张修之在治疗朱熹脚气病时,有点顾此失彼了。张修之屡用攻伐之剂、破积之药,只顾及病人患脚气后出现的胸膈胀满、下肢肿痛的实症,而忽视了年高之人体虚阳虚,致使朱老夫子最后腹泻不止,阴脱阳绝而丧生。 陆以湉在谈到苏东坡之死时也说到,孟浪用药,误用补剂,是导致其病症不能治的根本原因。苏东坡因感受暑湿之邪,复又饮冷而致暴泻不止,此时不宜用黄芪。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才对症。而苏东坡外感暑湿之邪,饮冷内伤脾胃,属实证而非虚候,用黄芪就不对症,有“闭门助邪”之虞了。所以苏东坡才出现腹胀发热、牙龈出血的变症。这个时候又给他服用人参、麦冬等补益药,不但贻误了病机,而且火上浇油,苏东坡不死才怪哩。 如果说卢雯渔、朱熹、苏东坡都是因为医生的失误造成他们命丧黄泉,那韩愈和元稹两个人就有点自投罗网了。这两个大文人也想学皇帝长生不老,吃起了什么丹石、秋石,结果两人不但没有长生,而且有点早逝了,一个活了56岁,一个活了52岁。真是可惜之极。 据史料记载,韩愈的确死于“风疾”,就是我们如今说的“中风”,究其原因,正是他长期服用丹石中的硫磺所致。硫磺具有补肾壮阳、益火生元之功,故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青睐,但他们哪里知道,硫黄中的有毒物质二氧化砷,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长期服用,贻害无穷。与之大同小异,元稹服用的秋石主要是由人尿、秋露水、石膏组成,过量服用,就会求福得祸了。 当然,本想延年益寿却误入歧途的文人并不仅仅是韩愈和元稹两个,这我们从元稹的好友白居易的诗里都能看得出来。白居易在《思归》诗里说:“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诗里说的不但有韩愈、元稹,还有杜牧、崔云亭等人。 我絮叨这些,就是要我们千万不要乱吃补药,就是患病吃药时,也一定要对症下药,不然不但事与愿违,还会加重病情。哪怕是急症,在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时,也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从事。要知道,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使是补药,也是如此,不能盲目嗜服。清代医学大家徐大椿说得好:“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 (转载:刘绍义《那些吃错药的文人》)

(0)

烟花烬头2014-06-11

日前,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正走向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危机将比20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疫情更严重、紧迫。消息还称,中国多达70%感染大肠杆菌、超过1/3感染嗜肉菌以及超过一半感染克雷伯菌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无效。   有媒体解读说,世卫组织的报告阐述了抗生素带来的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以积极应对。国家卫生部门此前监测结果透露,近几年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金额在逐步下降,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下降,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也在降低。可以说,中国卫生部门早已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老百姓如在正规医疗机构,也能得到医生建议,尽量少用或适量使用抗生素。   尽管我们有足够的警觉,但也不得不承认滥用抗生素问题真实存在,如国家卫生部门要求抗生素的使用应控制在50%以内,可是,近年来在不少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于60%。有专家说,在我国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有1/3以上或可以不用。   出现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些原因: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不够;有的医务人员为了避免医患纠纷,按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使用药物;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营销行为不规范,加之极个别的医务人员存在着医德医风问题而滥用;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还需加强;有些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机制仍在起作用;某些医务人员为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得不提高抗菌药物使用量。   滥用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是很明显的。比如,有些病人体内会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滋生“超级细菌”。   目前,关于我国“超级细菌”的报道不多,我们没必要恐慌,但也不能坐视不理,因为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细菌可能会突变,最终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举例说,过去一个病人或用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现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糟的会导致病人死亡。   民间和官方都在呼吁研发更多新型抗生素,但一种新药研制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且需要巨额研发经费,新药面世后,如果细菌很快产生耐药性,将会导致企业投资无法收回,为此,有的大型医药企业被迫离开了研发领域。   在研发新药等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下,如何保障抗生素的用药安全,政府作为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的抗生素专项治理行动已开展多年,国家卫生部门下发过10多个相关文件,取得了良好的监管作用和社会反响。   当然,整治滥用抗生素现象任重而道远,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加强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抗生素流通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杜绝向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销售抗生素,对违法销售者依法追究责任。   我们不会否定或拒绝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万用药,讲求科学方法才能保障用药安全。从我做起是正途: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合理给病人使用抗生素;如果你身体不适非要使用抗生素,听取医生意见,改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感染,接种疫苗增强抗病能力;如果你在业界,积极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加强相关信息的共享与合作。(转载:秦志勇《世上没有万能药》)

(0)
1 2 19条信息
1 5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