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人是思想动物,故心理学如何贯穿人的一生?

发布日期:2017-12-27    浏览次数:5771

        思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思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思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


        思想和心理息息相关。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跟在外界的发展而发展。心理的发展诞生了心理学,近些年,在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对心理问题日益重视,各大高校都争先开设心理学系,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帮助广大学生群体了解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既然心理学如此重要,那么您知道心理学是如何贯穿人的一生?请踊跃发表见解。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动物 心理学 人的一生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型有体会2019-12-08

我觉得,有些所谓的假病跟那真医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首要的,就是心灵的力量。 我们说疾病,我认为是这样,疾病给大家的感觉是件不好的事情,但你不能把它孤立地看待,因为疾病必然会伴随我们,只是有的症状明显,有的症状不明显,而疾病的产生必然和心理思想相联系。我认为有一种疾病必然对应一种思想,为什么我说一种水养一种鱼呢,如果说思想是水,疾病就是鱼。 如果说我现在恐惧了,那么,这瞬间的恐惧就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在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有所反应,这种反应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器质性的病变,由原来无形的东西转变成有形的了。也就是一种情绪在作怪。这种情绪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一个人先天禀赋就是这种暴躁的脾气,那么他所做的事,接触的人都可能与暴躁有关,所谓物以类聚,同气相求。这种暴躁的情绪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疾病。比如得肝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脾气暴躁的,或长期压抑的那种。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人由于经常紧张容易得胃溃疡,生闷气的人有妇科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人说谁又能不生气呢?不错,我们确实无法保证我们不生气,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消气和解气。比如人在气头上时,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使他打一嗝或放两个屁,把气消了,就通畅了,顺便也把那无形的情绪给解决了。

(0)

喲嚄~2019-10-16

它能让你自己更加理性的认识到人的行为的某些机制。让你更了解自己从而更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健康。

(0)

感叹号2019-07-07

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 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1、言行合一,为情操。《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孔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不仅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伦理思想体系,把社会道德规范集于一体,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积极践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 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2、心口为一,为良知。 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若一才是可信之人。 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 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 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杨震一般,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3、始终如一,为坦荡。 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无论是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还是元代时许衡的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亦或是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于心中自律的坚守,他们做到了始终如一。 而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因为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0)

hrherretr2019-06-26

说谎会发生生理变化,高血压病人谎说大了,被发现时血压可能会骤升,当场昏厥或死亡。所以,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基础就是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但对整个社会有好处,而且自己首先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很多谎言是无意识的,这类谎言是不会带来太多负面影响的,但是另一些,刻意,甚至精心准备的谎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引起测谎仪的反应,他们的内心也会承受煎熬和压力。 所以普通人,还是少撒这样的慌,努力说真话,不光让你身体健康,更可以逐渐影响全社会。 当然有些人本就缺乏良知,说慌还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就别指望他们说真话了。

(0)

玉兔2019-06-08

身体的不适和病症,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信号。 昨天有位朋友和我夜谈,聊起关于情绪和疾病时,他很感兴趣。 他问我:“我弟弟少年白头是什么情绪引发的?” 我说:“可能是‘我已经非常尽力了’。” 他问:“怎么缓解?” 我答:“做自己,把别人的愿望还给别人。” 他点点头又问:“我爸在我妈去世当晚一夜白头也是因为情绪吧?” 我说:“是的,太过悲伤,绝望。” 他问:“最近我无缘无故掉头发的原因是什么?” 我答:“焦虑。” 他问:“我也不想焦虑,可是控制不住啊!” 我说:“为什么要活在未来呢?活在现在。 ” 千万不要忽略,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 我们常说“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这正是情绪在作祟。 生气让人感觉失控,身体自动释放出大量有害呼吸系统的因子; 焦虑让人的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 压力让人沮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捂住了人的鼻子,看得见五指透过灰色的天空,又摸不到。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而生病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妥善地去处理,并相信身体的能力。

(0)

tyhfhdbd2019-02-27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然而不但从“我思”推不出“我在”,而且“我”也不等于“我思”,“人”不是“思”的“主体”,不是“精神的实体”。“人”不是“神”。所以海德格尔说,“我在故我思”。这里的“在”,当然不仅仅指物质性的、自然性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我在”是我的活生生的存在。我的活生生的存在就是我的非生物意义上的“活着”,不是“植物人”、“动物人”式的“活着”,而是真的“活着”,这样,“我在”,就是“我活着”,而“我活着”,则必定可以“推出”“我思想”,这里已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历史的”、“现实的”推理,“我活着”是“我思想”的“历史”的“先天(a priori)”条件。“我活着”的“活”,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基本生活经验里的语词,是基本生活世界里的“度”,从这个“度”来理解胡塞尔的“先验(超越)的自我”、海德格尔的“Dasein”、雅斯贝斯超越性的“实存”,正是他们想说而没有完全说出或说好的意思。

(0)

那幅广告画2019-02-25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 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0)

ngfurjdf2018-12-30

气为生之“充”是指生命的存在是通过气来运行的,人体从细胞振动到器官、系统的各种机能,都是通过气的运行来带动实现的,比如血液的循环、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等等。而气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又是如何运行的呢?那就是“神”为生之制即主宰。这里的“神”即是灵、即是心,由后天的显意识、先天的潜意识组成。所以,心灵是生命体真正的主宰。生命体所体现的阴阳虚盛,能量频率的高低,肉体是否健康,都是“神”造成的,一切都是心的结果。换句话说,眼见为实的肉体之病却为“假象”,只是病象的投影,而真正的“病”却在多维不可见的心上。对此,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物质这个东西,一切物质的本质都是能量。是源于一股令量子保持不停地振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股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也就是说,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大学》也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看来,要研究生命健康必须抓住“根本”,生命的根本即是神,即是心。神决定着人体的疾病与健康,也是心性的体现。

(0)

fydhdhdyy7752018-12-26

最近读了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我才明白了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麦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经历后,提出了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钱规则,就会发现无数钱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而且,麦基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你怎么想,怎么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琢磨这句话,发现现实生活还真是如此。

(0)

南国2018-12-17

现代众多科学研究同样证实,善恶有报,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美国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别人和睦相处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练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0)
1 2 3 2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