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海洋生物生长远远比不上人类捕捞速度,加上海洋受污染,共绘网预计到3000年大部分海洋生物将濒临灭绝?

发布日期:2019-03-04    浏览次数:8309

 

我们都知道,如果捕捞超过系统能够承担的数量的鱼,使整个系统退化。捕鱼活动捕捞了太多的某种鱼类,让它们的数量不足以繁殖和补充种群数量。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已有千年之久,久而久之,有的生物已经或即将灭绝。尽管国际上出台了许多关于保护濒危动物的条例,仍阻止不了一些利益熏心的人。至今海洋生物生长仍然远远比不上人类捕捞速度,再加上海洋受污染,共绘网预计(醒世恒言)到3000年大部分海洋生物将濒临灭绝,您是否也这样认为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海洋 生物 人类 捕捞 速度 污染 3000年 濒临 灭绝
赞同(1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又是如何2019-05-31

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4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海洋,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自地球生命诞生以来,地球上已经经历了六次生物大灭绝,这六次都属于生物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而规模较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则超过了二十次,大大小小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不计其数,地球上已经出现的生物,其中有98%已经灭绝了,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不过,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全都是幸存者,还有大部分的生物是后来进化和重新发展的。 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在35亿年前,但是,在5.41亿年之前的太古宙(25亿年前至38亿年前)与元古宙(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菌类和藻类,当时是微生物的时代,所以很难找到生物大灭绝的证据,地球上的生物化石大量出现于5.41亿年以来的显生宙,六次生物大灭绝都是指5.41亿年以来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大灭绝特指的是宏观生物,而不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没有化石证据。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称之为“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称之为“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2.5亿年前,称之为“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2亿年前,称之为“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6500万年前,称之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就是全新世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全新世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开始于1.17万年前,我们现在所处的地质年代即是全新世,也就是说,现在的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动物都才变成了珍稀动物,需要人类的保护。

(0)

戴旭2019-04-08

四季交替,冬去春来。大自然的面貌,时刻都在发生细微变化,每年地球都会诞生许多新的生命,随之也有许多生命离开。但最让人心痛的,是每年物种名录的变化,从濒临灭绝到灭绝......今年2月18日,澳大利亚宣布“珊瑚裸尾鼠”灭绝,这是第一种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哺乳类动物,它们无法在这颗星球繁衍生活,而未来几个世纪,气候和人类的活动,有可能会毁掉三百多种哺乳类动物和鸟类,这样的世界,是否有点像《星际穿越》,或者《流浪地球》的场景,动植物消失,人类随之面临危机。

(0)

应拿出2019-03-06

当你望着盘中整整齐齐码好的海鲜美味时,你可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我国是全球最大渔业国,海洋捕捞量占世界总量的18%,2016年近海捕捞总量达1328万吨,远高于渔业专家建议的800-900万吨最大可捕量。 自2003年起,我国近海90%以上的水域几乎无鱼可捕。近二三十年的过度捕捞下,海洋的自然生态轮回早已扭曲,能捕的野生大鱼愈来愈少,只有量多态小的“垃圾鱼”。 渔民们只能退回海岸,做起人工水产生意。作为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世界总量60%以上),中国每年要消耗近700万吨的近海养殖资源。 一公斤大黄鱼一生就要消耗7.15公斤鱼虾饲料,包括39种鱼,超过4000条鱼虾。单此鱼一种,每年饲养就要消耗至少40万吨的幼杂鱼;市场上买一公斤虾,背后就可能潜藏着10公斤热带海洋生物的牺牲。 传统海产消费地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美国、欧盟、日本),现已加入了以中国为首的发展大国,自身的近海水域的渔业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进而依靠大量的海产进口。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总监胡涛认为: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可以预见,如果不加抑制,未来诸如蓝鳍金枪鱼的消费量一定巨大,很可能超过日本。

(0)

ujgmgfj2019-03-05

“环保专家预计,照目前的速度, 海洋在2048年就会被掏空。” 粮农组织:“全球80%的渔业资源处于超负荷消耗状态,几近崩溃边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近90%的海洋鱼类资源(如鲨鱼,旗鱼,金枪鱼)数量骤减(过度捕捞导致了全世界1/4渔业已经崩溃)。” 过去50年,全球海洋近一半的鱼消失了。全球90%的大型鱼类濒临绝迹。包括我们熟知的鲨鱼、大比目鱼、金枪鱼(俗称吞拿鱼)、石斑鱼,而它们又都是海洋生态系统顶端的捕食者。 印度洋克洛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和马里恩岛一带的小鳞犬牙南极鱼(通常叫智利鲈鱼),因为被大肆捕捞,仅仅在两年内就宣告灭绝。 地中海区的金枪鱼种群数量只有原先的6%,除了用来制作鱼罐头的小型青干金枪鱼和黑鳍金枪鱼外,大型种群全线告急。 金枪渔业的机械化程度和捕获效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围网捕捞,一次性能够围拢3000条金枪鱼,相当于传统作业一个月的成果。 目前,白鳍金枪鱼已为易危物种,条纹金枪鱼则是濒危物种,蓝鳍金枪鱼面临灭顶之灾,储量几乎不可能修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黄鳍金枪鱼平均体重小于10公斤,多是来不及长大就被捕获。金枪鱼处于海洋食物链最高级,一旦骤减甚至灭绝,整个海洋生物链将崩垮。 为警醒,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5月2日定为世界金枪鱼日(World Tuna Day)。 资源衰竭现实下却仍繁荣兴盛的海产业,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然而,餐桌上的海鲜真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营养丰富,健康生态吗? 全球每年产生3亿吨塑料,约10%进入海洋。到2025年,海洋中塑料和鱼类数量将达到1:3,到2050年,海中塑料垃圾总重量可能超过鱼类。 塑料污染不止肉眼可见,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微尘”型污染。 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纤维如同海绵一般,吸收各种污染物,因为无法被过滤,最终汇集到海洋中。因为不可降解,它们还会留存在鱼儿的消化系统内,干扰内分泌,产生神经毒素,长久下来可能进一步构成致癌物质。 事实上,我们自认为健康的食物链变成了“倾倒的垃圾,进入海洋生态后,会被鱼类吸收,最后会以另外的方式回到餐桌上”的恶性循环。

(0)
1 2 1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