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批评与思辩中,逐步走向进步和完美的

发布日期:2019-03-05    浏览次数:9280

 

我们知道,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表现。

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在于它消灭了把劳动者当作会说话的牲畜和工具的野蛮状况,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在于它不仅把处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变成为自由劳动者,而且为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共产主义准备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虽说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和多方面性。但纵观历史,不管怎样变化实际上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进步,就是因为人们不断地批评与思辩(质疑)中,逐步走向进步和完美您说是不是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纵观历史 人类社会 批评 思辩 进步 完美
赞同(3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是通过2019-09-15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公司。 华为公司从小发展到大,华为员工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路上犯过许多错误。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地向先进标杆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不断地改进。 任正非曾经总结:自我批判,成就了华为。自我批判,不是自卑,而是自信。只有强者才会自我批判,而也只有自我批判,你才能成为强者。 而自我批判之所以能在华为落地,领导的以身作则十分重要。 任正非说:在华为,自己最不要脸面。换句话说,也就是最能自我批判,所以他才能当老板。

(0)

猪儿2019-08-17

正对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要善于开展批评、乐于接受批评、认真自我批评。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自身修养、政治纪律等方面找差距、明方向。同时,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成果融入贯彻到持续深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和“怎么办 怎么干”大讨论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1)

猪儿2019-08-17

正对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要善于开展批评、乐于接受批评、认真自我批评。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自身修养、政治纪律等方面找差距、明方向。同时,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成果融入贯彻到持续深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和“怎么办 怎么干”大讨论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0)

徐以叙2019-08-13

哲学是批判性思想的思辨应用,也是纪律化的实作去处理理论/实作的问题。在哲学文本中,例如法律或学术,批判大多受影响于康德的使用,他的意思是对于人类的有效性与容限或一组哲学声称的映照性检验。这在现代哲学中被扩充去指涉一组系统化的探询,去审问概念、理论、纪律的条件和后果;或是做为逼近或/且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有效性的限制。"批判性的观点",在这个概念下是教条观点的反义。康德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当作是另一个客体观念底下的事物,而这组成了某个原则去理解并决定它对此的一致性;那我们是教条式的去处理这个概念。当我们仅是把它当作对于认知官能的参照,因而转向关于思考它的主体性的(主观的)条件,而没有轻易承诺去决定任何关于它客体的事情;如此,我们便单单只是批判地处理它。

(0)

7892019-08-02

理性批判与思辩利于社会发展,现在无论是社会律法、精神文明等等都还存在一些去缺点,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评判与思考,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进行努力。而不应该地面对困难一味地自我封闭,或者对于不相同于自己的观点的人就打击报复,任何人的观点与思考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人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我们应理性对待,理性思考。

(0)

环绕太阳2019-08-01

1987年7月,我去了美国,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院,主攻政治学。在那里领教了什么是西方大牌教授。上美国教授的研讨课(seminar),你提出一个论点,摆出一堆论据,教授就引导同学拼命提问,一句话,就是想尽办法对你的论点"证伪",让你不断修正你的"假说"边界,使论点愈发精确。越好的研讨课,诘问就越无情,同学还留情面,大牌教授绝不,难堪到你想哭。这样的讨论方式,形式越随便,提问越尖锐,只不过答不出来,也不指责。喜欢在争辩中理清自己。假如在心中已有了一个思路,往往会立足于对立意见,对自己的思路提出种种诘难,看起来是反问别人,其实是反问自己,从善如流。

(0)

梦如2019-05-20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在一场名为《中国信心》的著名演讲中曾分享过他的个人感受:当你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到纽约纽瓦克机场,你会感受到什么叫做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 6月初我结束德国考察,当从陈旧逼仄的柏林机场回到巨大崭新的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时,同行的记者朋友笑着说道:“发展中国家的设施,就是发达!” 过去数年,我多次往返于美国、日本、欧洲,在跨文化的交流和观察中,类似的感受还有很多: 从布鲁克林脏乱的河滨公园遥望曼哈顿岛,我觉得似乎并不比从外滩眺望陆家嘴更令人惊叹。从杭州到上海,和谐号曾以350公里的速度飞驰;但从东京去仙台,东北新干线的速度却鲜能超过250公里。在德国汉堡,当地正如火如荼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但所用互联网技术却并不比北京的更为先进…… 三十年前,当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会被机场、高速公路、超市、摩天大楼所震撼;而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视觉冲击感已经荡然无存。于是乎,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才算是发达国家呢? 当然,是否是发达国家,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寿命、识字率、工业化水平……但近年来我在跨国旅行和采访中,渐渐形成了一些主观判断方法。概括来说,发达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种付出:1、首先,为弱者付出。正如决定一个水桶容量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评价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判断标准不是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为弱者付出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升华。2、其次,为细节付出。面子易学、里子难补;经济发展可以很快,但社会发达则需要耐心。吹嘘高楼大厦硬实力,忽略生活品质软实力,这不是发达国家心态。3、再次,为未来付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居民只斤斤计较眼前经济利益,只愿意为廉价的服务和商品买单,不意为未来做长远规划和投资,则这个国家很难从“跟随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升级成“引领发展”的发达国家。

(0)

r人格2019-04-14

1、五、六十年代,大、中学校的逻辑教学,两次遭受重创。 苏联于1946年11月发布《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结论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1950年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宋文坚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逻辑,则是在我国已有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上的全面大倒退。受害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大学的逻辑课程。” 进入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四人帮’还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 2、80年代至今,大、中学校的逻辑课经短暂复苏后,再度形同虚设。 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但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建议:“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 类似的呼吁很多,也有一些效果。如,高中语文课本曾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但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 3、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见改观。 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的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高校市场化仅是其中之一。正如曾昭式所总结的那般:“目前,许多学校的逻辑课被取消,或者逻辑的课时被压缩。这既有一些高校领导的责任,也与一些高校没有逻辑教师有关,甚至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支持逻辑的教学与普及。” 4、数十年来,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也必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暴力……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缺乏基本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互撕口水战,乃至发展成“用U型锁说话”。 较典型者,如讨论“中西医话题”时,大多数人浑然不觉“中医”与“西医”这两个概念的对立,在逻辑上并不成立——以“阴阳五行”和《黄帝内经》为核心标签的“中医”,实际上应该命名为“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类似“阴阳五行”,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土、气、火、水相生相灭之说)。”西医“实际上指的是建立在多种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不存在任何的国家、民族属性。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的概念对立,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讨论时诉诸民族情感,在逻辑上更是错上加错。

(0)

王芯丽2019-03-26

我们的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类组成的,我们都知道人是具有惰性的,只有在不断地批评和质疑中,鞭策着人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才会逐步走向进步和完美。纵观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人类社会有进步也有衰落,清代和唐代的没落,就是血淋淋的事例,这两个朝代特征都是人类的物质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精神世界没有得到发展,人类缺少批评,也不会思辨,导致人产生惰性,最终这两个朝代走向没落,而别国的侵略,使得人们受到了鞭策,从而才有了人类的反抗,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在当今,才需要国人铭记历史,时刻鞭策人类,使人类社会逐步走向进步、完美。

(0)

fghfnfh2019-03-20

东京都八王子市的一所公立高中,在今年1月的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中,出现了批判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考题。考题为: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中国和韩国的严厉批判。 对这一问题: 一,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意见; 二,中国和韩国为什么批判? 三,中国、韩国与日本的关系是“战略互惠关系”,但是为什么安倍首相无视这种关系前去参拜?美国为什么“表示失望”? 请针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要知道安倍还在台上,自民党还在执政,一个公立学校竟然敢出这样的考题,用我们的惯性思维,怎样想都是想不通的,怎么想都是震撼的。但这就是现实日本的政治生态——你有表演权,我有批判权。最后的结局是相逢一笑,消解归零。可不,校长非但没有受到处分,更没有判罚政治不合格,反而还振振有词的说,我是根据学校订阅的《每日新闻》出的考题有何错。也就是说,我批判领袖人物是有依据的。

(0)
1 2 3 2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