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证明,东方人是勤劳智慧的

发布日期:2019-05-18    浏览次数:7788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期,而“亚洲四小龙”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了大量外国资金和技术,成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其中,香港和台湾均属于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为发达地区,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陆地区凭借人口红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走在发展前列,深圳渔村变大都市,上海建立自贸区,“一带一路”再造辉煌,东方人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勤劳与智慧)抒写历史。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亚洲四小龙 成功经验 东方人 勤劳智慧
赞同(2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dengtt2019-05-27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劳动力生产量高,就香港电影而言,每年出产的港片数不胜数,劳动强度大,从量变到质变,一度冲击戛纳电影走上国际舞台。香港在金融,法律以及专业咨询等服务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大陆发展科技创新,涌现一批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小米,腾讯,阿里巴巴以及其他金融科技公司。1998年的金融危机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损失惨重,但中国并未受其影响因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短时间内的经济腾飞。

(0)

dengtt2019-05-27

中国的GDP总数处于世界第二的水平,但是GDP总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口和总生产量,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GDP等于GDP总数除以人口总数,这样人均GDP其实依旧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并且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是非常不准确的,这一指标没有考虑到国民的幸福指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欧美大型企业例如Nike和Apple将生产组装工厂设立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以此来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但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工工资相对于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欧美大型企业倾向于选择欧美国家。简单重复的生产组装对专业知识储备和科技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学习曲线的效果不明显,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但由于生产强度大,生产过程偏枯燥单调,对员工的身心伤害较大,例如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的数量减少,对中国的科技和生产效率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0)

内心翻腾2019-05-21

1970年代冷战趋缓,东亚政治局势逐渐稳定,在全球经济强国美国的带动下,环太平洋西岸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位于此区域核心地带的台湾和香港也搭上了这列快速成长列车,与韩国、新加坡并列「亚洲四小龙」,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典范。 199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加速改革开放进程,经济也快速起飞,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如今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不断拉近与美国的差距。此段期间,中国大陆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规模庞大的市场,成为带动东亚经济另一波成长和产业转型的火车头。 在此时空背景下,台湾和香港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非常类似,既一同享受经济高速成长的果实,也承受了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惟两地经济结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调整后,在产业分工上已形成具有高度互补性,合作远大于竞争的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推进,台港两地的经贸合作预料将进一步升级。 台湾从1960年代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由于内需市场有限,因此产业发展策略当时就已确定以出口为导向,先从民生工业和轻工业出发,透过设立多处加工出口区(类似境内关外保税区),建立了制造-代工-出口的发展模式,纺织、制鞋、机械、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在这个发展策略下,奠定了雄厚基础。 1980年代台湾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劳力密集的传统产业开始迁厂中国大陆,而此时台湾本身也开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在新竹设立科学园区,引进才刚萌芽的IT(资讯科技)产业,后续又在台中、台南等地增设科学园区,让科技产业遍布全台湾,将台湾打造成为全球科技重镇。 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和韩国的产业发展模式类似,皆以出口为导向,因此长期以来双方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主要竞争对手。相较之下,香港的发展模式则与台湾大为不同。 有别于台韩之间的产业重叠性高,香港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制造业,早期本地虽有纺织、制鞋等传统产业,但在80年代多数已迁厂珠三角地区,台湾当年进行产业升级,香港则集中全力发展服务业。香港以崇尚法治着称,加上赋税环境极佳以及地缘优势,发展成区内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 在过去半年世纪东亚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台湾和香港的经贸关系持续增温,特别是80年代台商密集赴大陆投资之际,碍于当时两岸关系尚未破冰,香港就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中国大陆经济开始起飞后,香港不仅是台湾民众赴大陆经商、探亲、旅游的中转站,也是两岸间接贸易的主要转口港。 即便2008年两岸正式「三通」(通航、通商、通邮)之后,香港仍凭着雄厚的服务业实力,继续扮演着两岸中介者的角色。根据台湾的经济部国贸局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这5年期间,台湾和香港之间的整体贸易额年均增长3%,其中2016年增长8.0%,香港是台湾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第二大出口市场。 在转口贸易部分,2012至2016年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额年均增长6.6%,其中2016年增长率更高达9.7%,金额达到400亿美元。上述数据足以验证,台港之间的贸易往来至今依旧热络。 香港在金融、法律、专业谘询等服务业领域,本就是区内的领先者,而1997年主权回归之后,因为与中国大陆互动日益紧密,香港更成为西方国家和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跳板。台商自然不会忽视香港的重要性,尤其是瞄准中国大陆和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和科技业,因为业务上涉及更多有关融资、上市、仲裁和知识产权(IP)交易等议题,正可借重香港服务业的丰富资源,因此不少台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据点。

(0)
1 2 1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