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转基因作物是未来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13-11-22    浏览次数:3660

  

         联合国《全球农业展望(2013-2022年)》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所有农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速都将放慢,而伴随人口增长,未来40年全球农作物产量必须增加60%。因此,转基因作物是未来全球农业的发展必然趋势。转基因作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的核心,据专家估计,从1996年到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节约了近4.73亿公斤的农药,减少了231亿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停驶1000万辆车,没有转基因作物,全球还将需要1 .087亿公顷的耕地才能收获同样的农作物产量。在美国的食品体系中,转基因食品已经存在约20年,最主要种植转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而面对我国农产品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转基因作物也将是我国的必然趋势。同时,转基因作物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对此,你怎么看?你现在接触到了哪些转基因食品?你愿意接受转基因食品吗?

  

相关热词搜索:转基因 食品 安全 农业 发展趋势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52)  |  中立(5)  |  反对(1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娜宇2017-08-24

老味道渐渐“老”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种业的尴尬。一方面,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达43万份,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2万多个。另一方面,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种差异性不大。许多种质资源沉睡在库里,没能变成田间推广的良种,为啥?长期以来,商业性育种投入多,种质资源收集、技术创新等基础性投入少,不少企业“只买不研”,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这就造成选育品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性状好、品质高的品种少,相当部分种子是低水平重复。“国外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这样的现实不改变,种业发展将受制于人,阻碍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培育更多市场需求的种子,要破除制度藩篱,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让更多企业成为育种研发主体,让科技真正长在企业里,才能突破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瓶颈,为更多农产品装上优质“中国芯”。

(0)

lee2014-05-10

在生物医学领域,常听到这样的研究课题:什么决定了果蝇的眼睛颜色?怎样可以让小鼠变得肥胖?某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是怎样的?这些课题让许多人不解:做这样的基础研究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把钱花在救治病人身上? 一个最直接的回答是:因为我们对于人类健康还知之太少。到今天为止,我们对许多疾病的了解仍有限,比如连关节炎这样普通的慢性疾病都不知道其具体的致病原因,所以无法着手设计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把钱花在救治病人身上,无异于隔靴搔痒、盲人摸象。 生物医学领域里的基础研究,正是为了解决那些目前没有头绪的健康问题。果蝇眼睛颜色的探索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类遗传疾病的发病原因,小鼠肥胖的实验可能会对糖尿病人的病情控制产生影响,关键蛋白的三维结构可以指导生物化学家们去设计针对性的小分子药物。尽管许多时候科学家自己并不清楚他们的研究会有怎样的具体应用,但这种“不清楚”恰恰是基础研究的本质属性,并不妨碍它在后来的医学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在20世纪50年代,瑞士微生物学家沃纳•阿尔伯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自然界存在一类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很大一部分噬菌体对于被侵染对象有很强的选择性。他由此想到:为什么噬菌体会选择性地侵染细菌?这个问题似乎与治疗病人关系很远,但其答案却意外而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经过深入研究,阿尔伯发现,大肠杆菌可以生产一种蛋白来分解噬菌体的基因,只有之前侵染过特定大肠杆菌并通过突变逃离了这种蛋白识别的噬菌体才能“选择”这类细菌进行繁殖。这种蛋白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专门识别噬菌体具有而细菌没有的基因序列。后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细菌都有这类的蛋白,它们被命名为限制性内切酶,成为基因重组技术的基石,人类自此具备了主动改造遗传物质的能力。 限制性内切酶深刻改变了人类研究基因功能的手段,为癌症、艾滋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技术方法;它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利用对遗传物质的特异性识别进行亲子鉴定、罪犯识别等;它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工业化应用机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让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类蛋白,这对血友病等疾病的控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阿尔伯因此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探索噬菌体和细菌关系的时候,阿尔伯难以预见这个研究结果的广泛应用,也很难想象“应用性”主导的研究模式能产生这样的成果—在这个基础研究结果出现之前,人们甚至很难产生用微生物生产人类蛋白的想法。 类似“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故事并不少见。1965年,美国生物物理学家巴奈特•罗森伯格在研究电场对细胞分裂影响的时候意外发现了铂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进而发现了著名的化疗药物顺铂;多发性骨髓瘤的特效药万珂的发现,始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阿尔弗雷德•高柏教授对于细胞内的废物回收系统—蛋白酶体基本功能的研究;用于多种癌症的分子靶向药物阿瓦斯汀,主要源于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分裂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积累。 这些事例清楚呈现了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所带来的巨大意义。正如发现了DNA聚合酶的诺奖得主亚瑟•科恩伯格所说:对自然现象本质特征的好奇和探索……是现代医学中药物和设备得以发明的基本道路。 就长期效果看,基础研究本身是一项合算的投资。美国经济学家塞尔玛•米西肯研究了1900年到1970年间生物医学领域基础研究投入与回报的关系,她发现,每1美元对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可以换来10到16美元的回报。这尚未考虑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比如冻干技术在食品科学、生物酶学在啤酒生产和清洁工业中所产生的重要经济价值等。虽然中美两国的医疗制度有所区别,但近年来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发病率的高速增长已经为中国的医保带来沉重负担,通过投资基础研究来降低医疗成本应该成为一项值得认真考虑的政策选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更要避免急躁冒进、目光短浅。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正是为了磨砺好创新这把利剑,从而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充满竞争力的发展道路。(转载:王小凡 《1美元与10美元》)

(0)

changwu2014-04-28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从外观上看可能被误认为库布里克科幻片中的场景。它就建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座山旁边,靠近北极,在冬季的黑夜呈现一种古怪的浅蓝色。科学家们专门选择最寒冷的月份将珍贵的货物运进仓库:82.5万种农作物的种子,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种子库又叫做“末日地窖”,其用途就是保护内部储存的植物种子,其中不少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理论上,当全球性灾难暴发,这些作物种子可以防止人类的灭绝。 由于山中寒冷的气候,种子库即使断电,依然可以确保种子在几十年内保持生机。这些种子来自世界各地,比如美国、俄罗斯、朝鲜,完全不受政治和地理限制。“这些种子相处融洽,目前还没有爆发战争,”种子库的设计者农学家加里•福勒开玩笑说。 “我认为,那个房间中的东西承载着人类的历史,”福勒继续说,“这些品种都是幸存者,它们是我们的祖先认为值得保存的品种。” 然而,人类的食物并非都得到如此妥善的保存。贯穿历史,食物丰富和受欢迎程度此起彼伏,还有一些甚至永远消失。比如,对比历史记录可以发现,美国境内86%的苹果品种已经消失。原来的康沃尔花椰菜已经灭绝,同样消失的还有安绍特梨(A nsault pear),据19世纪的梨专家形容这个品种带有美味的奶油香味。 美味的食物为什么会走向灭亡?对此我们有什么应对措施? 人们通常认为番茄就是番茄,胡萝卜就是胡萝卜,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农民们不断地引进新的作物和牲畜基因。比如,今天我们用来制作面包的小麦和20年前的小麦已经不同。此外,就像狗一样,同一种植物也有不同品种。 但是,大规模的工业化耕作导致了某些食物的品种单一化。“人们慢慢地只选择少数品种进行培育/繁殖,无论肉、奶、蛋或粮食果蔬都是如此,目的是将同样尺寸的动物塞进生产线,更便于运输,更重要的是,让它们生长更迅速,”美国牲畜管理机构的瑞恩•沃克尔说,“今天的农业是一个数字游戏。” 比如在北美,过去有很多的牛品种。今天主要只有一个品种黑白花牛,占全美奶牛的90%,另外4%为泽西牛。其他品种的奶牛只占剩下的6%. 这一变化在美国尤其明显,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全世界各地。今天,全球约8000个牲畜品种(包括奶牛、绵羊、鸭、兔子等十多种动物)中有20%面临灭绝的危险。 那么到底什么是最稀有的食物?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食物品种实在太多,但是也有一些候选。在美国,一些古老的苹果品种如今只剩下一棵树。还有曾经是主要粮食作物的美洲板栗和锥栗现在已经少到无法销售。在牲畜中,现在全世界只剩下约150只阿拉帕瓦山羊(A rapaw agoat)。侏儒白火鸡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不久前在亚拉巴马州发现仅存90只左右。克里牛(K errycattle)还剩下93头。 很多濒危的食物品种只存在于某一个地区,从未走出那片范围。当某座小农场关闭或是换成更加高产的大众品种,原有的当地品种就会消失灭绝。由于这个原因,和1900年前相比,全球75%的农业植物品种已经消失。和种子银行储存的品种相比,已经消失的农作物品种更多,还有更多的处于濒危边缘。“如果我们停止种植,我们就会失去它们,”美国慢食协会的执行董事理查德•麦卡锡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如此多的粮食作物。” 某些古老、几乎不为人知的猪牛羊品种从这个世界消失又有什么关系? 保存世界食物多样性的理由和保存生态多样性是一样的。我们的星球永远处于变化中———现在更是如此。气候在变暖,气候模式在变化。植物也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人类种植的农业作物尤其处于劣势。它们的进化主要掌握在人类手中,我们为了创造更多利润而不断地改变它们的基因,朝着高产、耐保存等方向发展,考虑的并非是作物的适应性。“面对虫害、疾病或干旱,你是想要一种能够抵抗虫害、疾病和干旱的作物,还是想要施加更多的化学药剂、增加灌溉量?”福勒说,“在我看来,这一选择显而易见。” “多样化,”他继续解释说,“是最有效、简便、廉价、最具持续性地帮助农业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方法。”当我们把所有的鸡蛋(或种子、动物)放进一个篮子,就会导致高风险。爱尔兰马铃薯饥荒或许是最著名的例子。1845年,爱尔兰几乎只种植一个土豆品种Irishlum per.当“晚疫病”来袭,导致了大部分土豆腐烂,农民别无选择。7年间,超过100万人饿死,爱尔兰人口减少了1/4,逃亡海外者高达100万人。如果今天发生类似状况,福勒预言,“富有的特权阶级将付出经济代价,穷人将付出生命。” 沃克尔补充说“在我们看来,多样化是一种保险。” 除了确保在未来能够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保存食物多样性还有文化方面的理由。19世纪初,当乔克托印第安人被白人入侵者从他们祖辈生活的土地上赶走,他们带着家养的乔克托猪迁徙到俄克拉荷马。“在迁徙的路上,这些猪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当抵达俄克拉荷马后,他们依然像在南部老家一样养殖这种猪,”沃克尔说,“乔克托人说,那时候,以及后来的在大萧条时期,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猪,很多人将饿死。”然而这种古老的品种无法与工业化的品种竞争,现在只有3个人依然在养殖乔克托猪,全球只剩下100多只。印第安人那一段悲惨历史的活见证面临永远消失的危险。 当土生品种被外来品种所取代,一个地方的人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习惯并喜欢的独特口味。在过去,人们甚至可能为了哪个地方产的西红柿更美味而大打出手。现在,只有爱钻研的厨师或是口味刁钻的吃货能够辨别不同的西红柿品种,更别说将它们区别开来。 还有一些美味的食物,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K londykes和T angis草莓非常美味,很受人们的欢迎,却因为不便于保存运输、个头太小而在几十年前被迫停产。现在市场上的草莓一年四季都有出售,看上去又大又漂亮,但吃起来寡淡无味。老一辈人才能注意到这一差别。有老人说,“我记得那个美好的年代,草莓吃起来像草莓,每年只有一个时节能够吃到,但绝对值得等待。”(摘自:《濒危的食物》)

(0)

悠悠2013-11-28

现在很多豆制品都标明的非转基因大豆制成,很多人会抗拒转基因食品吧,但对日用品会更容易接受。毕竟现在科学研究也没有成熟,想要推广转基因食品,不但要多投入生产研究,还必须大量宣传,打破民众心理防线,这还是一个长期过程。

(0)
1 2 14条信息
1 4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