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应如何构建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来指导全球化实践?

发布日期:2020-01-02    浏览次数:3309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错综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所以,中国应如何构建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来指导全球化实践呢?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构建 思想 体系 话语 指导 全球化 实践
赞同(3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风景好2020-03-30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也可能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合理文化做出新贡献,但这还任重道远。中国人可能很快会进入世界经济活动的权力中心,一旦如此,能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更合理的文化体系,则是决定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能否长治久安的要害。但今天的中国人还不能认识这些。今天中国的文化状态还处于努力获得自我认知的文化自信中,这种文化状态可以获得伟大的现代经济成就,但还远不能为解脱人类的精神迷障提供指引,特别是还不能引领西方人。因为执掌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集团还沉迷在西方文化的泥淖中,因为历史的文化惯性而鄙视西方文化的某些大众还沉湎在这种鄙视的快感中。这种泥淖被科学的光环装扮为普世的真理,这种鄙视为中国的成功而强化。

(0)

天谕2020-03-25

智sir:大部分国家,不是说经济冲上去了,文化就能输出。 只要没在互联网时代攻城略地,没有诞生像脸书、谷歌、微信、亚马逊、淘宝等超级平台,那错过就真的错过了,永远无法补救。 只要美国一天不倒,还牢牢掌握世界话语权,就没有任何翻盘机会,会把其他小国的文化输出道路全部封死。 今天还有点名气的古建筑,明天就会被流行文化吞没、泯灭。 正如智利复活节岛石像、古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雅典巴特农神庙、柬埔寨吴哥窟、土耳其以弗所古城、阿根廷方尖碑、约旦佩特拉…… 只要自己的人民抛弃历史,开始盲从外来文化,那这些古迹和湮灭的历史尘埃没有什么区别。最终被归纳在史书里的某个角落,无人问津,只剩一点文明光辉,证明自己存在过。 文化胜者,可以全世界输出;失败者只能被一步步蚕食,而且满盘皆输。 所谓的世界文化大同,只是一厢情愿,因为融合后的文化,主导地位还在别人手里。 这就是文化战争的本质,没有硝烟,但很致命。 今日中国,需要遭受整个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打压,能坚强撑下来,已经用尽全力了。 哪怕这二三十年努力追赶,经济总量上去了,文化仍然没有优势,更做不到引领世界,只能耐心等待,等待这片土壤肥沃起来。 我们虽然有五千年文化沉淀,有充足的底蕴挖掘,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这场文化战役,逐渐走进下半场了。 我们要做好准备。

(0)

斯塔夫里.阿诺斯2020-03-24

中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输出上,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今天《共绘网》出口的思想产品和观念......中国的知识体系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

(0)

弗里德·奥古斯特2020-02-26

可见文体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问题。为人生而学术,就要讲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总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顾忌任何陈规陋见,不必死守某种模式套路,信马由缰,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来,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才气和知识准备了。

(0)

IOJKYU2020-02-19

建设高水平创新智库是党中央赋予的使命,智库建设工作是由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工作发展起来的,具有长期的工作基础。随着科学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及新使命目标的确立,“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工作格局的提出,智库建设在科学工作格局中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0)

邓涛2020-02-17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 现在我国有了大量具有各种头衔光环的人才。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的论文,已经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及自己拥有的资源。 论文成为他们思想深处的价值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下,热衷于写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学者愈来愈多。已经不再强调发挥集体力量了,也没有了热爱科研团队、发挥集体作用的氛围了。无论多大的项目及集体,只是名义上存在,即在申请项目与最后验收时存在。 而一旦项目得到批准,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当主角的愈来愈多,很少有人甘当配角、愿意做好辅助工作了。 近年来引进大批人才中,部分引进的人才(包括从国内单位引进),对国内工作包括工作单位研究方向与领域不了解,兴趣不大,对研究团队的建设也不关心。但这些人才获得的待遇很不一般。学术竞争的平等性可能也正在消失。 对于勇于承担国家需求与重大任务而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诚实可信赖的人才队伍。“学术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门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当今中国的“优势”。但是,学者们被论文“绑架”了,甚至成为文章的奴隶,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0)

一壶茶2020-02-14

全面改造宣传引导机制:由武汉疫情引发的舆论风暴,烈度之强,范围之广,触动之深或将是载入中国史册的大事件。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主官遭受网上口水冲击,举世罕见,特别是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因感染去逝引发的新一轮舆论风暴和情绪抗议,屡次突破互联网传播峰值。宣传部门承受着前所未有之压力,他们沮丧地发现:以往公安约谈、官媒辟谣、文章封杀、平台查禁等以堵为主的强势管控手段,统统失效;而为舒缓舆论压力,又采用新闻发布会直播、媒体团一线督查、省长市长道歉、官员问责查办、官网向逝者致敬等“疏”的手法,降压效果也不明显。 究其原因,“堵”得不得人心,“疏”得很不走心都是问题表象,要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引导困境,恐怕需要一些直击民心的大招,尽快打开民意的降压阀。 具体建议如下: 1.允许批评。与其让网友失控责骂造成不健康舆论压力,不如官媒主动释压,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譬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恢复刊登针贬时弊的“讽刺与幽默”文章或漫画,且强制保持一定版面比例的批评作品或反思文章;中央电视台继续开设类似“实话实说”讲真话、说实话的批评栏目; 譬如允许有几个硬骨头或刺儿头的独立媒体存在;允许并保护一批有操守的独立调查记者存在;譬如尊重电影导演、小众音乐家、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不要随意干涉艺术创作;譬如允许科研团体、学术组织实行有限自治和适度自我管理,靠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束约和自我净化来让知识分子群体找回体面和尊严。 总之,就是理解,尊重并主动为各个阶层公民提供情绪疏导的公共发泄口。 我们受过十年只准说假大空套话、不让说真话、实话的憋屈日子,大家在骨子里警惕并反感这个。年轻一代可能更反感,他们也更有反叛精神。 2.放开讨论。中国当下需要认真讨论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一些关乎国计民生(教育、科研、医疗)和国运走向(学术自治、体制改革、中医存废)的重大国策,都应该允许被讨论。当然,具体政策建议或法规层面的细枝末节,也更有讨论价值,而要引导正确方向,提升讨论质量,杜绝胡乱吵架,就必须设计合理的讨论机制和精细的方法手段。 譬如当下民众对信息的获取,高度依赖网络,那不妨顺势在网络上设立线上两会,大胆实践一下线上民主,投票选举线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由他们代表各地、各行、各界网民向政府递交提案。 民间有智慧,网上存真理,十四亿人的中国,再多出几千人的人民代表在线上议政,又不用多花纳税人的钱去人民大会堂吃饭开会,既是合情合理的民心工程,也是合规合算的制度创新。 3. 科学宣导。在我们这个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仅有8.47%(2018年中国科协调查数据)的国度,宣传不但是一个技术活,也应该是一个艺术活。在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方面,与美国28%(2018),加拿大 42%(2014年),瑞典35%(2005年)的数据相比,我们差距甚远。疫情期间报道的各地奇葩传染事件,或故意乱吐口水,或感染了还开出租车接客,或感染后还四处走亲访友,喝酒划拳.....已充分说明科盲的无知和可怕。 面对“十个就有九个是科盲”的宣传受众现状,我们最应该采取“弹钢琴”的手法,探索并不断改进宣传和报道的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群体,灵活采用多样宣传策略,以目标受众喜闻乐见或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推广正确的科学理念。譬如在农村或城市老社区,拉条幅、说狠话可能效果不错;对于年轻的受众,或用漫画传单、科普小视频效果更佳。 为使宣传和推广效果最大化,我们还要学会善用流量明星和娱乐偶像的传播力量。譬如可聘请肖战、易烊千玺、岳云鹏、杨紫等公共形象良好的艺人担任公共卫生形象大使,请他们拍些科普短片,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口罩或如何正确洗手,其推广的效果要远比请钟南山院士亲自示范会更好。 还有一些不良的宣传倾向值得警惕: 一种是懒汉思想,无论什么事都要找钟南山采访,一句话就能采写一篇新闻;一种是新闻投机,譬如报道上海药物所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记者稍有医学常识或科学素养,就不应该相信,甚至连基本的新闻操守都没有,也不交叉采访论证就喜滋滋发布,这样的记者不是蠢就是坏; 一种是刻意引导,譬如许多记者总爱人为制造乐观,不是疫情拐点就是新药见效,害得专家们还要接受二次采访,或直接线上推文,四处辟谣。 这些媒体乱象不但说明宣传部门以往依赖的舆论引领人——传统媒体记者的科学素养十分堪忧,而且也显示传统媒体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 那么,如何改造传统官办媒体,又如何团结好、利用好《共绘网》、丁香医生、果壳网等民间专业知识科普平台的公益力量,则是宣传部门要认真思考的又一个重大改革课题。(来源 :闲听春禽)

(0)

JKGFXR2020-02-12

众所周知,在美国学术界, 亚裔很难获得领导地位、 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 千千万万留美中国学者一样, 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中国人, 实在是少得可怜。 只有饶毅站了出来。 2003年,饶毅写长信, 给美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提醒他们: 在ASBMB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上, 还很少有亚裔的领导, 其主办的学术刊物中, 也缺乏亚裔主编和副主编。 接着饶毅又给拥有三万多名会员的, 美国神经科学会写信。 指出该学会的上百个领导位置上, 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教授。 对方不搭理,饶毅就一直写, 他这般执拗不讳,敢讲敢言, 让不少华人教授感到担忧, 纷纷给他打电话: “饶毅啊,你不要反映问题了, 人家给我们这么好的科研条件, 给我们不错待遇,你还闹什么啊?” 可他仍不怕得罪人, 最终美国人“服软了”: 王小凡作为华裔教授的杰出代表, 受聘JBC副主编, 这也是JBC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 美国神经科学会, 紧急增补华裔鲁白进入委员会。 看到中国人, 在美国学术界终于得到承认有了地位, 饶毅这才罢休。

(0)

周小平2020-02-06

我们要想舆论出海,要想在全世界树立起中国话语权,就必须按照战时标准,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互联网产业体系、投资体系、互联网应用体系,有了阵地和基础,才能和美国分庭抗礼。

(0)

常谈意义2020-01-30

独立学者王东岳说:“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主要因为新思想的兴起。虚拟的头脑永远强大过实性的地理关系,思想永远强大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长。许多文明古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缺乏新思想,导致它们沦为了旧文化的守护者,遮蔽者和羁绊者。没有新思想,再漫长的国史都是在积贫积弱。” 可见,没有伟大思想的时代,经济再繁荣,技术再发达,都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时代”。 在危机四伏的动荡年代,思想会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在和平年代,思想的涌现,则源自“自由的思想市场”—— 在启蒙时代,以休谟、斯密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以笛卡尔、卢梭为代表的法兰西启蒙等思潮相继涌现; 影响人类历史至今的康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哈耶克、米塞斯等一众思想家的出现也不例外。自由的思想市场诞生或胜出的,未必一定就是好思想,但如果没有自由的思想市场,就一定不会有好思想的涌现。

(0)
1 2 3 2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