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脱贫、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还应有思想、教育和精神上的“帮贫”,只有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永续脱贫?

发布日期:2020-01-19    浏览次数:5585

  

        当前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 “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总体来看,扶贫工作主要致力于物质层面的脱贫,对困难群众的精神帮扶还是不够重视。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贫困人群就等着给送钱或者其他物品,给的少了或不及时就不签字,仿佛感觉我穷我有理一样,不理解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贫困人口“造血”而不是“输血”。所以,通过给贫困人群钱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因此,需要让贫困人群从思想、教育和精神上转变观念。只有破除迷信,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永续脱贫,您说是不是这样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脱贫 扶贫 物质 思想 教育 精神 发展观
赞同(3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发觉2020-03-28

精准扶贫,脱贫致富,是本届政府持之以恒的攻坚方向;缩小贫富 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的期望,更是政府的历史责任;

(0)

吴霞2020-03-28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省上下的切实担当和务实行动。正因如此,脱贫的脚步日益稳健而临近。今年8月,甘南、富裕、抚远、饶河、望奎等5个国贫县通过第三方评估,在全省率先宣布脱贫。今年9月,巴彦、木兰、克山、依安、绥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孙吴、勃利通过第三方评估,8个省级贫困县宣布脱贫。据悉,今年底,还将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冰天雪地里,贫困人群传递着脱贫的温暖与喜悦。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腰包变鼓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凝聚成脱贫致富的新动能。然而,脱贫攻坚工作远没有结束。向深度贫困发力,成为眼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仗,既需要建好一个班子使脱贫攻坚工作拥有领头羊,也需要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捧起稳定的“饭碗”,更需要扶贫先扶志,只有“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拔掉穷根。精神扶贫的作用至为关键。 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求更好、只求温饱,老守田园、安土重迁,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等、靠、要”思想严重。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着脱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的心理,宁愿苦熬、不愿苦干,安于现状、甘于贫困。这种消极思想,在深度贫困地区尤为严重。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而且抱着“等着天上掉馅饼”思想的人即便脱贫了,因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支撑,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事实上,一些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素质偏低、健康状况偏差、意志品质薄弱等等,都成为其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彻底斩断这些“穷根”,要切实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他们“站起来”并且“走得远”,才能真正实现“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扶贫先扶志,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能实现稳定脱贫——这既是广大驻村干部的共识,也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目标。怎样让贫困群众浑身上下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大干一场的决心?能人带动、典型示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尤其是向身边人学习,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此外,送文化、送教育、送技术上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就业的能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上面有政府的惠民政策拉一把,扶贫干部在下头使劲推,贫困户在中间铆起劲往上爬,脱贫大有希望。 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为贫困户注入敢于拼搏奋进的精神之“钙”,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走进全新的生活,赢得脱贫攻坚事业的最终胜利。

(0)

路口2020-03-26

今年为了搞扶贫达标,政府要求科级及以下一次买1500元的购物劵,处级2000。买指定的扶贫产品。这些扶贫产品贵得离谱,其实就是变相捐钱,如果真的能达到扶贫脱贫效果还可以,但这种雷阵雨式的扶贫效果不但让人存疑,而且有懒政庸政意味,就为了在某个时间点达到某个扶贫指标而已。政绩工程下是一纸命令,所有公职人员自掏腰包,1500元是很多人小半月工资了。这个也挺值得媒体关注一下的,而且听说下边的几年都要有。

(0)

戴鑫2020-03-21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绝非是理性的,神学也非纯感性的。

(0)

BVBUYR2020-03-18

“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我当了 7 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 形式主义的危害我们知道,表现我们清楚,为何总是反复发作?习近平一针见血: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把手要负总责。 从近年来曝光的典型案例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大行其道,与这些地方、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有很大关系。今年,中央罕见地通报批评一名副省级干部搞形式主义,小组也在系列文章中专门提了这件事,该地 “刷白墙” 扶贫,还计划 60 万拍脱贫宣传片,其中一名村民说的很实在:“一年又刷又刮来了四次,这不费钱吗?” 还有些领导干部,将扭曲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展现权力的一种方式。自己不下班,下属也不许下班;下班前,还会各个办公室巡视一遍;有的临下班或者周末前,临时布置任务……长此以往,“领导不走我不走” 渐渐成为潜规则,竟衍生出了 “摸鱼式” 加班这个异类,邓小平曾指出形式主义的横行,直接导致 “工作人员作风漂浮,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1)

李柘远2020-03-07

高等教育不应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为社会风险的人才。

(0)

朱向前2020-03-01

【读书与上学】 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 读,在校园以外;书,在课本以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共绘网》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

(0)

江不流2020-02-14

俞洪敏:培养中国人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中国教育一个重要话题。本质上我们是一个感性的民族,我们的儒家文化是以感情依附为前提的。 我们的教育中,理性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教育太少。跟着感觉走,成了我们的一大特征。 因为缺乏理性,就容易被情绪所主导,容易被人忽悠。

(0)

ihnvcdr2020-02-0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中国需要全民科学运动如果要促成科学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人们需要一场全民科学运动。这是一场真正的文化启蒙运动、科学文化启蒙运动。鉴于政治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文化启蒙也是政治的启蒙。也就是说,启蒙要从政治做起,但不是像从前那样的过度政治启蒙,而是处理好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至少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治要确立自己的边界。政治或政治人物不要装成自己无所不能,要深刻意识到政治的局限性。政治在国家组织生活中很重要,包括组织科学生活,但政治不能替代科学,政治意志不能取代科学逻辑。尤其在当代世界,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时,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第二,政府本身更要讲科学,科学知识首先应当在官员当中得到普及。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科学知识的普及都是从政府官员做起的。官员代表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行为对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典范效应。官员的示范效应在中国尤其显著,因为中国就有深厚的崇拜官僚的文化。不过,官员的示范效应在中国也更为困难,因为经验显示,官员甚至比老百姓更迷信“非科学”因素。权力和财富并没有为官员带来科学至上的理性;相反,他们往往诉诸各种迷信来解释或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第三,政府应当把应付危机的优势,转变为预防危机的优势。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应付各种危机上,包括类似沙斯的危机和今天的武汉疫情。不过,这种能力必须转化为预防危机的能力,因为应付危机表明危机已经出现,代价已经付出,只有具备同样的能力来预防这样的危机,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社会危机及其代价。很显然,要做这种转型,前提就是科学。只有尊重科学逻辑,政府才有可能意识到权力的局限性,才能使用科学知识来预防危机,用科学知识来对付危机。第四,政府须分权社会,让社会自觉组织起来,让社会的每一分子成为社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从而对社会负责。这里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人们可以把像沙斯或武汉疫情那样的“东西”称为“公共品”,是必须加以避免的“坏公共品”(public bads)。这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去提供这种“公共品”。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其次,没有政府有能力二十四小时监督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除了社会成员的自觉,社会成员之间还须要互相监督。再次,一旦危机发生了,不是什么都依靠政府来解决,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必须自主地行为,自己组织起来,自下而上地应付危机。所有这些都必须向社会分权。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尤其要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少点政治,多点科学”。知识分子无论左右,都要意识到政治的局限性,不论是哪一种政治。很多事物例如沙斯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产生及发展,与政治毫不相关。正如在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是科学知识的最主要传播者。这就需要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传播“政治知识”转向传播“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改变政治启蒙过度和科学启蒙不足的局面。中国无疑已是科学技术大国,但这并不足以使中国成为科技强国,因为科学并没有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学会了科学地生活,中国才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0)
1 2 19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