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自参加国际数学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几乎年年得冠军,但却不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说明中国人的想象力和“脑洞”还不太深广,应奋起直追?

发布日期:2020-08-11    浏览次数:5092

    

         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已累计有180余名数学精英参与到这场竞赛中,他们为中国摘得多个冠军奖杯,但仍然无法入列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值得国人思考。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数学学科竞赛活动,中国学子所取得的成绩无疑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但从科技水平来讲,中国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一直以来,中国重视应试教育,高考成为众多学子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不把考试作为评判一个学生的标准,善于培养他们的勇敢和发散思维。因此,为了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从教育角度出发,中国人的想象力和“脑洞”还应该再大一些,奋起直追吧,青少年们。对此,您赞同吗?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国际 数学 物理 奥林匹克 冠军 科技 创新 强国 想象力
赞同(3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jytyr2020-11-01

冯.诺伊曼的工作从方法上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新时代。他的方法证明,现代数学的公理思想,抽象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一样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他的哲学观点预示着未来数学家的工作——数学家可以在极其广泛的领域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策论还是与经济学的结合已经取得而且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0)

高虎ft2020-10-12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所有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东西,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你再说我们是一个有影响的科技大国,依据在哪里呢?

(0)

张琪2020-10-10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瑞典科学院揭晓了。毫无悬念, 奖项又被欧美科学家摘走了!英国科学家Roger Penrose, 由于发现黑洞的形成, 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有力预测, ”而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 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 因“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 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物体”, 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过去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 2019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eebles获奖,获奖理由“在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 2018年——美法加三位科学家Arthur Ashkin、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获奖,获奖理由“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发明”。 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获奖,获奖理由“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 2016年——英美三位科学家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获奖,获奖理由“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这样的新闻,这样的名单, 不知道看后你会想到什么? 而我不禁感慨的是, 我泱泱大国竟多年在科技领域无人登顶! 这背后的原因不禁令人深思......

(0)

康剑宇2020-09-30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说。“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0)

FDFD2020-09-27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当下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的思维模式要求相悖。目前这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千里马必须在自由辽阔的境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驴、骡子从事的是比较单纯的简单劳动,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力图把孩子们都变成骡子、驴,不让他们成为千里马。郑老师还有一个预言,他说:“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惊悚,但背后折射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少年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又怎么去创新?

(0)

散步的蜗牛2020-09-15

教育反映世界进程,学校折射社会关系。未来学校的发展,要有效契合社会的发展;未来教育的革新,要有效应对世界的革新。教育即世界,世界是动态的世界,教育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方略、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将要建设明日世界的孩子们,正在今天的学校里学习。他们需要感悟科学的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得以从容应对当下世界或未出现、未来世界即将出现的种种难题。

(1)

茫茫人海2020-08-26

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 不得不说,我们这么多年投入的巨额科研资金,收获了世界最多的论文。 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 看到论文数量,我们可以高兴一阵子了,然而,我们再来看看Stanford统计的一个专门评估高水平科学家的数据,即全球引用率前十万名的科学家数量,恐怕就乐不起来了:这份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排在荷兰、瑞士、瑞典三个欧洲小国之后,而这三个国家总人口分别为:1708万、998万、854万。从图中这个指标来看,这三个国家高水平科学家的总数量超过了我们。 有人说,我们的人口基数大,我们投入的经费多,我们的论文产出多,这是不是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可能性有,但具体情况还真不好说!

(0)

华康2020-08-24

青少年时期读的一本书能够对人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发生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1933年秋,杨振宁考上了崇德中学………一天,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内容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那时他12岁,上初中才一年左右。杨武之听了这话也没放在心上,只当作少不知事的儿子一时聊发少年狂的妄语罢了。哪知23年之后,一句妄语竟成了事实!每思及此,杨武之不免感到浩渺宇宙中世事之微妙。关于此事,杨振宁也在多次演讲中都反复提到,并推荐大家去看《神秘的宇宙》——这本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0)

游记2020-08-17

大家都知道未来令人难以置信,很多年前我在讲电脑,当时的计算机非常大,如果我说,以后计算机可以放到包里,甚至衣服上,人们会觉得我很愚蠢。 这些年来我发现一点,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将来肯定会为我们所用。我们尚处于开始的开始,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 现在没有人是AI的专家——很多人懂AI,但是没有人是专家。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 我们看过去,认为过去是好的创业时机。同样,未来也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也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起点的时代。 如果现在我们已经处于20年以后了,人们会怎么说呢?可能会说,天呀,我真希望2020年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创业,因为那个时候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很简单就找到商机了,很容易就改变世界了。

(0)

浩月流空2020-08-14

生活是需要畅想的,没有对明天的美好向往,我们就难以迈开今天的脚步,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快乐,就是昨天憧憬的种子孕育出的花朵。但是畅想如果没有脚,是走不远的,我们不能停止奋斗的步履,虚度太多的光阴,为明天的人生走向而发愁。不要忽略对当下的珍惜,走好眼下最坚实的那一步,前面才会海阔天空!

(0)
1 2 3 21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