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如何拯救过度消耗的地球家园?

发布日期:2013-12-17    浏览次数:3844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地球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聪明的人类利用地球资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从钻木取火到电力时代,从破旧草屋到高楼大厦,从一叶扁舟到豪华舰艇,下可探海底上可探月球,改变无处不在。如今,我们更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快捷方便。而且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大环境下还是以和平为主导。但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

         人类对地球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了保护并创造出更和谐更美好的人类生活,我们应该及时遏制住这种严峻态势,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碧海蓝天、湖光山色的美丽地球。那么,你认为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控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呢?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 地球资源 社会发展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0)  |  中立(1)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UKHMTGX2019-02-15

《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的浪漫狂想,背后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感动,亦让我们深思 。行星系之间的距离渺远漫长,地球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孤岛。我们目前唯一的立足之地只有地球,如果连仅有的家园都被破坏,我们该何去何从?

(0)

BYTUNF2019-01-20

荷尔德林在他的颂歌《佩特姆斯》中说:哪里有危险,拯救之力就在哪里生长。如果我们思这两句话思得比诗人吟咏它们时还要本质一些,如果我们将它们思深思透,那么,这两句说的当是:危险作为危险存在之处,拯救之力也已经蓬勃生长了。拯救之力并不是偶然产生的。拯救之力也不是附带出现的东西。正是危险,当它作为危险存在时,本身就是拯救的力量……“拯救”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释放、解放、使……自由、惜用和节俭、警惕地藏匿、由某人保管、照看。莱辛一直强调在“维护”的意义上使用拯救一词,意思就是把某物放回到合适的、正当的东西中去,放进本质中去,把它保护在那里。真正的拯救就是这种妥为保管、保护。

(0)

jhggmghyfg2018-12-19

在宇宙大扬升过程中, 每个带使命任务的“共绘网人”的意义与使命, 是把光与爱传遍整个宇宙! 让地球上还有善根、善念的亲人们, 帮助他们,让他们觉醒; 让他们明白宇宙真相、相信因果; 让他们弃恶从善、选择光明, 做一个有爱心,成为正能量的人。 同时把黑暗负面的妖魔鬼怪, 清除出我们的星球与宇宙, 让整个宇宙充满正义。我们只有普及宇宙知识, 也只有宇宙真法才能拯救地球和人类。

(0)

gh方2018-11-03

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官员是有罪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官越大罪越大,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地球四处冒烟,浑身颤抖,大海咆哮,沙尘飞扬,旱涝不均等等。在这样的时代,“共绘网人” 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

(1)

李健强2014-10-23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要量入为出,注重成本收益。问题是因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气候灾变真的是那么遥远吗?即便发生灾难的时间可能尚远,预防的成本较大,早期的防范措施是否就不值得去做? 我对经济学家计算的应对气候灾变问题成本收益是有疑问的,其所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有相当难度。但即便是按照目前给出的结果,细致分析一下,也无法得出预防气候灾变问题不够重要的结论。分析任何事物都不应用孤立、静止的方式,要注意其中的关联、渐变与转化等因素。 以亟待解决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的治疗疟疾为例,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灾变后果之一就是流行疾病的增加,其中包括了疟疾这一病种,这种关联应是很确定的。位列第六的增加作物产量和位列第七的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都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每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都会涉及的内容。 再退一步,若在位于前十的问题中,确实都与气候灾变无关,是否对于这一事关人类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事就不值得引起重视呢?或许目前的气候问题真的不会严重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但显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该为地球的未来承担责任。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个累积过程,气候灾变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当有一天发展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时,人类或许将回天无力。 我参加过一些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每当看到科学家们为气候问题执着地探讨、争论,时而吵得不可开交时,确实感到由衷敬佩,这些热心于研究、思考与未来相关的长远问题的科学家,真正体现出了专家学者的素养、眼界和胸怀,承担着他们应负有的责任。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本不是太复杂的道理,但若在思想方法或判断依据上出现了偏差,有些简单的事反倒不易说清了。较合理的解决方式应是把握好平衡,不忽视眼前的问题,也不无视长远的影响。将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看作是“对当今判断、选择的劫持”,这样的思虑显然有些极端化了。 (转载:许小峰《气候灾变问题很遥远吗》)

(1)

陈江华2014-10-21

自然资源是天赐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剥夺后代人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对当代人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资源环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水资源被不同程度地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空气污浊不堪,粗放式生产方式已侵占了后代人的利益,迫切需要重新在当代和后代人利益面前做好平衡,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生态建设的管理职能是按照自然资源的种类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由环保、国土资源、水利、农林等多个部门分工负责,简单说就是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由于山、水、林、田、湖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现行体制容易破坏生态本身的系统性,即面临“九龙治水”尴尬局面。 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偏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三大制约瓶颈。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要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解决。因此,把分散的生态建设管理职能变得集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架构就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如果能组建一个国家统一的、代表全民的生态管理机构,对解决资源约束偏紧、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无疑会有巨大意义。 受制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进程的影响,我国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尚未达到预期,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和不协调的因素: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缺少统一性、连贯性、协调性;存在资源管理的部门和城乡分割以及部门管理与属地管理关系没有理顺等多种问题,所以从长远来看,自然资源“国资委”,这个应该有。 (转载:吴学安《自然资源“国资委”:这个应该有》)

(1)

林丽丽2014-09-22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即因书中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而被奉为简单生活的范本。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畅销程度不仅不减,而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开始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简单的生活蕴含着生活最为自然而本质的美。 对于低碳生活,人们遭遇着类似的尴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却不得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 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其实,“低碳生活”细节,贯穿在家居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要接触良好才能节电;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高温电熨斗,不仅升温快,还能节电;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到15%……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能为全球气候的积极变化作贡献。 或许有人认为,即使自己“低碳”了,也挡不住工矿企业的违规排放。但是,冰川融化、气候恶化,每个人都将受到“惩罚”。“低碳生活”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质量观。如果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需要厘清的是,过“低碳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如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低碳生活,绝不是一场秀,而是必须紧迫面对的生活新观念。它在人类生活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时候应运而生。专家指出,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的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同时,养成“低碳生活”理念,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载:吴学安《低碳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

(0)

tablo2014-05-10

美国白宫日前发布一份多达840页的气候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正波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变得更加严重。报告呼吁美各界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这份名为《国家气候评估(第三版)》的报告称,和1895年相比,美国的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7至1.1摄氏度,过去10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热的10年。报告还指出,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使用化石燃料为主的人类活动引起”。目前,美国许多州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排放,但美国还没有对气候变化进行联邦立法。 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导致美国的极端气候日益频繁且集中,美国正为气候变化付出巨大代价。仅在2012年,与气候相关的事件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当年10月发生的“桑迪”飓风,造成的损失达到650亿美元。 这份报告是美国14年来发布的第三份全国气候评估报告,白宫希望报告能激发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进而为其即将推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新政争取更多政治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并不是存在于未来的遥远问题,而是正在影响美国人的问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广播公司近期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仅有27%的受访者认为应重视气候变化问题,41%的人认为这一议题可以推后关注,还有29%的人不予理会。皮尤研究中心过去5年间的调查也发现,仅有少数人对气候变化问题予以重视。 舆论分析认为,美国两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严重分歧,未来气候政策的走向仍前途未卜。大多数共和党人认为,奥巴马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过度强调并由此可能颁布的一些新能源政策,将是以牺牲美国经济作为代价的。有民调显示,大约40%的民主党人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而只有14%的共和党人持相同观点。 尽管奥巴马去年6月绕过国会推出美国第一份全国气候行动计划,并计划于今年6月出台限制现有燃煤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法规,但由于分歧严重,美国两党始终未能就中长期的气候政策达成共识。 有专家指出,奥巴马的“全国气候行动计划”能够在短期实现一些成果,但从长期来看,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奥巴马在气候变化方面很难有大作为。 一些保守的共和党议员表示,奥巴马政府应当将重心放在乌克兰危机等国际热点问题上,强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只会“压制美国正在逐渐复苏的经济”。 美国卡托研究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麦考斯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份报告似乎过多地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忽视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的积极成果,这无疑是出于政府的政治考虑。但报告的确足以引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思考。(转载:廖政军 陈丽丹《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各界难有共识》)

(0)

天天2014-03-09

我呼吁建立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一、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要追究责任,而且是终身追究。二、对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环境刑事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三、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损害赔偿制度。这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威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根本对策。为此,要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与公民损害同时列入赔偿范围;要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合理鉴定和测算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为落实环境责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的衔接,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0)

sunng2014-03-03

据报道,芬兰地处北欧,三分之一国土位于北极圈内,一直以来以空气清新、湖水清澈而著称。这样一个清静之地,论人口、不及中国一个大城市,论面积、不及云南省,如何懂得治理雾霾之道? 芬兰与中国中、北部地区有几点相似之处:冬季气候寒冷,供暖耗能较大;能源紧缺,需要进口能源来满足本国需求,因而急需提高能效比;都拥有造纸业、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且占比较高。那么芬兰为什么几乎看不到空气污染呢?其主要是从制度、立法、技术等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实施环境许可证制度,工厂必须达到排放标准才能获得开工。由于各类行业的排放情况不一,这个环保标准并不是统一编写的文件,而是督察人员与每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协商,并征求利益相关人群,比如工厂附近居民的意见,通过协商、研讨制定出来的。其次,工厂弃用重油,一律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民宅不用各家各户分散烧柴,而是纳入集中供暖系统。一些无法纳入集中供暖的偏远农村地区,则改为使用泥炭作为燃料。泥炭虽然算不上清洁能源,但是硫排放量非常低。第三,能源厂采用热电联产技术,在发电的同时还能产生热能。电生产出来后进入国家电网,热能则供给周边居民使用。热电联产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第四,在城市主要街道的下方、火车站口附近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鼓励人们步行上街等等。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步入晚期,重工业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甚至挪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芬兰每年PM10数字超过50的天数只有10天左右——本世纪目前为止最严重的一年(2010年)也只有17天,远低于欧盟规定的35天红线。 几十年前,在芬兰的大城市,雪落到地上和墙上几个小时就会变成暗灰色,如今则能够一直保持白色。

(0)
1 2 3 21条信息
1 10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