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限于市场容量、成本和人口等因素制约,必然将制造业转移出去,而中国已具备全产业链,下一步提级增效后应尽快向发展中国家辐射?

发布日期:2021-04-10    浏览次数:2911

  

        日前,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首次面对面会晤,面对美方的咄咄逼人,中方硬气表态“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今非昔比,中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由欺负的国家,而已经是在世界舞台占据C位的泱泱大国。

  

        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同时,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在不断攀升,全面占领中低端产业的同时,正在向高端产业发起冲击,在个别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限于市场容量、成本和人口等因素制约,必然将制造业转移出去,而中国已具备全产业链,下一步提级增效后应尽快向发展中国家辐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发达国家 市场容量 成本 人口 制造业 中国 发展中国家
赞同(3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雅范2021-06-18

没有竞争力。用了,我得利。所以你看,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威力,想要卡脖子的时候就能拿出手段来。咱们国家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平日里讨论的时候,更多的是集中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的层面;而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到咱们国家平和友善的特性,不怎么拿出来说,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其中的对外战略属性。曾经,美国有这样的能力,可惜美国选择了自断经脉,选择进行了产业空心化,躺在美元霸权上赚轻松钱,咱们国家摸着鹰酱,是不会再犯这种错误的。(半佛仙人)

(0)

星星2021-05-3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跨国企业开始觉得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上涨令他们“不划算”,因此将企业搬迁到印度、越南等地区,企图凭借这些地区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攫取更多利润。但是一场新冠疫情下来,印度越南这些国家还是“不中用”,这些流出中国的制造业或将重返中国,也宣告着美国阴谋的破产。

(0)

tjhkuf2021-05-25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现了系统性缺陷。中国长期用廉价的商品向美国出口通缩,任凭美联储怎么捣鼓货币手段,通胀率就是起不来。 而美国又是一个金融业生产总值占比很大的经济体,资产价格的下跌,必然会诱发全市场风险,继而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发现了这个问题,是怎么来应对的。它有两个三个方案可以选。首选是阉割中国,其次是寻找中国的替代者,第三,则是试图通过能源革命、再工业化,在美国本土实现消费,生产和资源的小三元结构内循环。 阉割中国的思路有两个。 一个是迫使中国向当年日本那样的屈服和妥协。接受新的不平等贸易规则。 第二是,把中国从当前的贸易体系中踢出局。 所谓的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干这两件事。 通过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给中国制造压力、阻力和纷扰。迫使中国和它谈判,进行利益再置换。 针对美国的这一系列做法,中国选择了,置若罔闻,以不变应万变。 这种无聊无效的骚扰性质的敲边鼓真管用,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这都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噪音策略。 第二,美国要找中国的替代者。 它能找到吗,如果韩国体量再大5-10倍,那么倒是挺合适的一个生产国替代者。可惜啊,还是太小了。韩国的产能,严重的满足不了当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 那墨西哥呢,这不符合美国的地缘利益。没谁会傻到给一个人畜无害的块头还那么大的邻国,装一嘴的尖牙利爪。把墨西哥变成生产国,那一定是美国的地缘恶梦。 选印度呢?好像比墨西哥更合适。 历史上,苏联也曾经想把印度变成生产国,美国在选择中国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印度。为什么同样占有要素优势的印度,两次都和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擦身而过,没有升级成生产国呢? 因为印度存在三大劣势,一个是文化劣势,一个是社会组织能力的劣势,第三是制度劣势。再好的要素资源,和这三大劣势相比,都能被抵消的化为乌有。 东南亚那些乌合之众,真的不适合做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商品生产。历史给过它们机遇,但是它们好像并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中国的替代者,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了。 不得已,美国开始尝试走第三条路。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结构的内循环。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 这条路,都不用去尝试,就能知道是条死路。 为什么呢,因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环境下,以美国的要素成本来搞生产,可以讲那是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的。 奥巴马曾经说的那些好听的话,比如能源革命,比如再工业化,也只是说说罢了。根本就不具有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 避免在经济失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的三条路,美国都行不通。(香山评论)

(0)

恬雪2021-05-06

未雨绸缪!要有战略眼光,超前的思维与践行,来应对帝国主义的封杀与围堵!

(0)

Gjgbg2021-04-30

每次拜读《共绘网》总是心潮澎湃,中国缺少的就是你这样的人,点个赞吧。

(0)

丹映2021-04-27

我们中国也确实在竭力追赶世界,所以,我们干制造业的苦逼天天在加班、加点干活。

(0)

南冠草2021-04-14

70-80年代,美国基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乐观前景主动将自己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美国的产业转移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但是对科技发展前景乐观的态度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的战略很明确,我就只做战略性的高端产业——包括金融与高科技,其中高科技产业就是根本,我依靠自己最强大的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来领跑全世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了21世纪,美国的精英阶层突然发现,从爱因斯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70年,基础理论迟迟无法突破,应用科技发展也渐渐走到了极限。或者可以说,应用科技的发展已经快要榨干基础理论这个柠檬最后的一滴水。怎么办?美国精英阶层集体陷入一种科技发展停滞的集体焦虑中。 特别是回头一看,中国正在用体制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如同一匹烈马正加紧赶上来。这个时候其实最好的选择是自己加快前进的步伐,但是,却感觉前进越来越困难。以芯片产业为例。芯片产业有个摩尔定律。它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个定律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现在感觉也到了极限。 比如,芯片的制程工艺从90纳米,发展到28纳米,到14纳米,到7纳米,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已经干到3纳米,后面还有什么发展空间?芯片的摩尔定律走到极限深刻揭示了基础理论不突破,应用科技早晚会走到尽头的规律。所以,当美国发现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越来越困难时,回头全力狙击追击者就是最合理的选择。这实际代表着一种存量博弈的思维:我的高科技向前走不动,我就只能狙击追击者不要赶上来。没有增量的蛋糕,我就尽量多分一点存量的蛋糕!(原文出处:猫哥的视界)

(0)

肖进福2021-04-13

就目前美国人的素质,再加上那所谓的工会,制造业回流美国是别想了,如果美国想让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可问题是其他国家接受的也是美国那套价值观,等于没自己给自己下套……最后唯一希望就是类似越南这种国家,可惜太小,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0)

hhgdf2021-04-12

肖磊:强行推动制造业回归美国,本身就是对美国竞争力的削弱,而非重塑。这个逻辑很多人可能还不太明白,美国政客们如果真的想推动制造业重回美国,那美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因为美国在解决了些许就业的同时,很大的可能是,丧失了产品的竞争力,巨大的成本负担和更低的生产效率,将严重消耗掉美国其他层面的优势,比如在研发和设计层面的优势。 因此,美国最好的办法是,把失业工人“养起来”,给他们直接发钱,而不是让制造业回归,去创造更多工作机会。这看上去不可思议,但这是美国唯一可行的办法。 民主党在这方面稍微明白点,所以民主党对社会保障体系非常重视,让没有工作的家庭更多的领失业金,搞全民医保,以及直接发钱,而不是强制要求美国的制造业回流。

(0)
1 2 19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