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广告中插播电视剧”?

发布日期:2014-01-08    浏览次数:6487

  

        在我们的都市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广告。形形色色的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我们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广告紧紧地包围住,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广告如同幽灵一样与我们形影不离了。我们在看电视时,要忍受广告的插播,有人开玩笑道:“这是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啊”!在大街上行走,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强行霸占我们的视野,在堪称最自由的互联网上也要不断地关闭弹出的广告窗口。有多少人认真地考虑过,广告给商家带来宣传的时候,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它是如何入侵我们的思想?

        广告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越来越侵蚀我们的思想,在这个广告的时代,我们能做什么?和广告保持一定的距离?!面对“广告中插播电视剧”的做法,我们是转台还是看碟片视频好呢?
相关热词搜索:广告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wqnydg2014-06-07

2013年的上市公司年报已经披露结束,“土豪们”砸在广告宣传上的那笔账也跟着摆上台面。 据统计,去年有1195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公布了广告费明细,这千余家公司在广告费上面共花掉603.85亿元,其中超出10亿元的上市公司就有7家,与前一年的3家“10亿户”相比,这个数据的增幅有些惊人。 排在出手最阔绰位置的要属上汽集团(行情,问诊)和中国联通(行情,问诊)。其中,上汽集团以84.02亿元的广告费排名榜首。这是继2012年之后,两家公司继续保持在上市公司广告费支出的“江湖老大”地位。 其他广告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几家公司分别还有伊利股份(行情,问诊)、贵州茅台(行情,问诊)、苏宁云商(行情,问诊)、白云山(行情,问诊)与海信电器(行情,问诊)。 从排名上看,不管是从行业细分还是从单个企业来看,广告费投入的主角变化并不太大。但细看数据就会发现,在上市公司业绩纷纷下滑的大背景下,企业非但没有削减广告投入,反而多数企业继续追加了广告投入。例如白云山2013年的广告费增幅最高,为139.78%,其次为贵州茅台,增幅为87.33%,上汽集团排名第三,增幅为23.76%,而中国联通2013年广告支出53.6亿元,这比2012年的48.6亿元增长了10%。 历来广告投入都是很多上市公司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并不景气的氛围下,如此大手笔的“真金白银”砸在广告费上,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丰厚回报?其实也不尽然。 这在一组数据中便可找到答案。以中国联通为例,2013年联通净利润为34亿元,而广告费甚至比净利润高了20亿元。有细心人士通过换算得出结论,每1元的广告投入,仅为联通带来0.63元的净利润。再看海信电器,其去年的广告费同比增长15.39%,但净利润则出现了1.2%的下降。 这样的情况并非仅上述两家公司。不难看出,与上市公司净利润相比,巨额广告费的投入,实际产出比率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也稀释了企业大量净利润率。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在不断继续加大这一投入?在笔者看来,巨额广告费的投入,的确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品牌效应,或能达到其推广某一产品或某一项目的目的,让大众在短期内有所熟知,从而带动产品销量。 加多宝就是一个尝到了广告投入带来“甜头”的典型案例。在与广药集团冗长的争夺战中,2012年,加多宝砸6000万元独家冠名了一档歌唱比赛类节目,正是这一投入使得加多宝迅速实现了品牌的完美转身,2013年,加多宝又以2亿元拿下了该节目第二季的冠名权。 这样成功的例子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很难让人“淡定”。但笔者认为,对一些主要依赖于销售类的企业来说,进行大量广告宣传,的确不失为一个好手段。但同时也要看到的是,这样的手段并非人人都适用,通过广告宣传,的确能给企业产生一定的广告效应,但是通过短期吹涨起来的品牌,是否能够真正在市场上站得住脚?值得推敲。 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哪一家企业仅靠广告的力量就能够长青屹立。1996年,秦池酒厂拿下央视广告“标王”后一夜成名,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白酒;1998年的央视广告“标王”爱多VCD,以及2003年的“标王”熊猫手机等等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这些品牌早已“散落在天涯”。 至于高额广告投入究竟能带来好处,还是最终打了水漂,相信企业自身心里也有一杆秤。但在笔者看来,广告费要砸,但是与其“玩命”把巨额真金白银“一股脑”地砸在广告宣传上,不如拿出更多一部分投放在企业主营业务与企业经营的发展与研发上来,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岂不是更加稳固?归根结底,一家公司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主营业务的成长。(转载:童芬芬《与其狂砸广告 毋宁做好产品》)

(0)

chrrpa2014-05-09

一向被业内视为收视率“最后净土”的北京地区收视数据,自今年4月份以来出现异常表现,受影响最严重的北京电视台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跟踪数据分析,内部“认定”北京地区样本户疑似遭受了污染。(5月7日《北京青年报》) 继2010年《人民日报》带头揭露收视率数据作假后,有关“收视率数据存在重大问题”的声音一直也在业界流传。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锋曾在微博上公开爆料,其所在公司与新疆卫视合作《热播剧场》后,不断有电视研究机构要与其合作,称可以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一年只需5000万元便可进十强,如想要单部电视剧基础目标平均收视率达到1.4%,每集剧的推广费用为6000元;如达到1.4%及1.4%以上,每集剧的推广费用封顶为7000元。 对此,尽管从事电视收视数据调研业务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两度发表声明,称“本公司对个别不依据事实与证据,仅靠想象与臆测,散布本公司所谓‘有管理层参与作假’或‘索福瑞后台可改数据’等不负责任言论的个人或机构,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是,仍难弭除人们心中的疑虑与困惑。 所谓收视率,也许真的是争夺市场的一大“法宝”,以至于好多地方卫视不惜作假,也要让收视率“被提高”。说到底,无非是受利益驱使,想通过“提高”收视率的方式,来扩大本台的影响,多吸引一些广告商,最终达到创收的目的。 电视台讲求经济利益并没有错,但也得遵守行业规则,更得尊重观众权益。收视率明明体现观众的普遍态度,电视台为何要去作假,甚至因此“收买”样本户,公然剥夺他们的权利呢?而那些千挑万选出来的样本户,竟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放弃原则和立场,乖乖听从电视台安排,叫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无疑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相当多的观众从来就没搞清楚过所谓的收视率究竟是怎么弄出来的,换句话说,压根儿就没把收视率当回事儿!从某种程度上讲,收视率也许只是各电视台自娱自乐的一场游戏而已,对观众来说,并无实质性意义。看电视选择什么台、什么频道、什么节目,当然是凭观众自己的喜好决定,又关收视率几何?况且,并不全面的抽样调查方式,原本就代表不了广大观众的真实意见表达。现在是曝光了某些样本户被电视台买通,配合作假,过去不知道的呢?谁能保证它们就百分之百清白,完全反映实际收视情况了? 由此来说,式微的收视率早已不为观众们稀罕,既然如此,某些地方卫视作假让收视率“被提高”,得到的不过是暂时的几个小广告,一点小利润,而坏了的却是自己长远的名声。(转载:涵今《收视率作假得不偿失》)

(0)

changwu2014-04-19

马克•卢汉名言“一切皆媒体”,在这个社交化传播技术深入普及的时代,真正得以无疆域地坐实。企业为什么要去央视争黄金时段,连续轰炸三个月?为什么一定要削尖脑袋,去冠名、植入有限的几个臭显摆的娱乐节目:人们愿意娱乐至死,但情到酣处,强行插播企业广告,说好的“用户体验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呢?一定要冲进抽水马桶才有受虐般的过瘾?

(0)

奔梦路上2014-01-19

近日,因购物广告超时,两家卫视台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暂停”商业广告播出。该处罚令一出,立即收获叫好声一片,长期饱受电视购物广告“摧残”的网友纷纷吐槽,指责电视购物广告“恶心无下限、挣钱没底线”。 个别卫视台抱着侥幸心理,这种利字当头、没有底线的购物广告已经对电视观众形成了很严重的骚扰,确实应该受到处罚。

(0)
1 2 14条信息
1 4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