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如何在增长模式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布日期:2014-02-20    浏览次数:2972

 

        1978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三十多年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然而,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背景下,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主要特征为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

       中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尽快引起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切发展不能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也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现在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更有利于给后代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经济和生活环境。你怎么看待可持续发展?你觉得如何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关热词搜索:可持续 中国发展 增长模式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24)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John2014-08-2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在最近对中国经济进行的“年度体检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在2015年及以后可以接受6.5%到7%的增长预期目标,甚至更低也是合适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中国项目部主任马克斯•罗德劳尔近日表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从粗放型的高增长模式向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转型,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适度温和的增速对中国来说是合适的。 马克斯说:“中国不必再以某个特别具体的数字为增长目标,而应制定一个以区间为基础的增长目标,这个区间在社会和政治上也能被接受。过去的增长模式在金融领域积累了很多问题,并造成了一些经济过热的问题。我们建议中国经济以温和适度的速度运行。” 他同时指出,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新增劳动力人口在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接受更温和的增速。这个速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政府需要思量这个边界。 2012年之前的多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将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不低于8%的水平上。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保8”被认为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及社会稳定的底线。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在2 0 1 2年3月 将 这 一 目 标 下 调 至7.5%。 马克斯表示,10到15年前,中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长1.4个百分点;5到10年前,需要G D P增长1个百分点,现在则只需要G D P增长0.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加大,而服务业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他强调,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消息。因此,从政府到学者和媒体都不应对中国经济减速过于紧张。 马克斯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喜忧参半。但是总体来说,指望中国一夜之间完成革命性的转型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中国经济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们不要忘了5到7年前,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 D P的比重还在10%以上,这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造成伤害。而现在这个比重则降到了2%,内需增加了,外需减少了。同时,消费每年增长9%到10%,略高于G D P增速。经济正在逐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他说。 但是,他指出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高。目前投资在拉动G D 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50%,未来这一数字应降到30%多为宜。投资主体和结构也应从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多转向由私人主导的小规模、能提供更多服务的投资项目上。同时,政府应该继续鼓励家庭消费。 “要让这些改革产生综合效应才会让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生产力,才能让中国家庭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任重道远,需要年复一年的改革才能产生效果,所以中国应该尽早行动”,他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常每年对成员国的经济状况发布“第四条款磋商报告”,相当于是对此国经济进行“年度体检”。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左右,面临国内需求减缓,投资放慢等问题,同时房地产市场更深度调整的风险增大。消费和劳动力市场表现良好,全球复苏有望支持未来的经济活动。 (转载:刘劼《为何中国可以接受7%以下经济增长目标》)

(0)

邹颖莉2014-07-17

  中国现在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经济需要转型,既是对前阶段改革带来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肯定,又是对后阶段改革中风险与难关的重要提示。因此,在这个节点总结反思35年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极其重要。   一、循序渐进,坚持内部主体主导改革   改革伊始的1979年,中国GDP总量仅2600亿美元,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如今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发展到9.4万亿美元,达到了美国的一半以上。世界排名也从第八上升到第二。中国经济能在35年内实现年均9%以上的经济超高速增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的一大奇迹。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报告,按照购买力平价法来评估各国GDP规模,今年中国就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这份报告很多人不相信,但就按7.5%的增速,中国在未来5年内还是会超过美国。   中国改革不可谓不成功。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是在改革目标的确立上。因为俄罗斯所明确的市场经济改革目标远比中国彻底,但俄今天的经济实力却不如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在确立改革目标后,没有尊重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砍掉老树栽新树”的错误方法论。   中国成功的改革方法论还得归功于设计师邓小平,他提出两个大道至简的理论:一个是朴素的改革目标论“猫论”,另一个就是改革方法论“摸论”。其改革方法论具体有四个内涵:其一,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中要用经济师的思维取代工程师的思维,要考虑改革成本、改革性价比。目标正确,但跨度过大、成本过高的改革,反而会致使社会倒退。   其二,由简入难,经济带动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也是上层建筑。如果在自己的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就大力推进政治改革,势必会将改革的话语权、主导权拱手让给觊觎中国的发达经济体代理人。要想牢牢把握住改革的主导权,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由此树立起人民对于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其三,尊重国情,批判借鉴国际经验。国情尽管不能压倒一切,但仍是一切改革的基础,照搬照抄是所有改革最大的忌讳。必须明确,如果不合西方标准就是不规范,那么中国改革的成功恰恰就在于没有盲目遵守西方的规范。   其四,坚持内部主体主导改革。外部主导论下,内部主体主动的改革将变成外部主体推动的“革命”,由此势必导致社会不稳定。一旦社会出现严重动荡,政治经济都被外部势力操控,一切改革成果都将被轻易攫取。   二、经济体制改革创三关:产权关、政府关和金融关   之前的改革虽然成功,但还只是阶段性的。   即使不论政治领域改革缓慢,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仍有三大难关尚未突破,分别是产权关、政府关和金融关。产权关涉及中国体量巨大的国有资产何去何从,如何既进行产权改革,又保持住国有经济的统一实力。政府关涉及如何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管住政府闲不住的各种行政手段,杜绝拿审批耽误干实事的荒唐情形。金融关涉及如何打破金融垄断,让金融真正服务于各类经济主体,实现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转型。   即使未来的改革方向与三大难关非常明确,但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是经济转型期,也是社会政治敏感期,其中蕴含的风险必须重视。而防范风险其实是引出了新政的三大现实困难。   在经济上,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李克强总理提出微刺激,试图平衡强刺激的泡沫与不刺激的紧缩。但这些政策并不容易落实,尤其在现在的敏感期,地方官员宁愿不做事,也不做错事,致使一季度经济直落到7.4%以下。   在社会政治上,稳定是关键。但现在一方面,激进的革命者要推出激烈的宪政体制,而这其中存在一系列敏感难题,一旦相关信号释放出来,可能立刻会引发社会各界的连锁反应。如果采取保守的不改革态度,又会为激进革命引路,因此现在的改革可以说是在与革命赛跑。   在反腐上,老虎越打越多,甚至引出是武松打虎还是虎吃武松的担心,而这里面又牵涉到“制度打虎”和“英雄打虎”的选择。但是制度建立需要时间,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又不能不打虎,所以英雄打虎其实是在为制度打虎赢得时间。同时打虎还必须讲求策略,打虎不能杀虎,一方面要制服老虎,一方面又要防止老虎反扑。   所以新政不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三、政府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   中国的改革并不简单,各种困难隐患交叉重叠,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中国的改革必须借助“摸着石头过河”的正确改革方法论。   具体而言,当前深化改革有四个入手点可供选择:政治体制、政府体制、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前两者中,政治改革过于激烈,应从政府改革入手。后两者中,金融改革才能促进经济转型,应从金融改革入手。   改革金融的关键是打破金融垄断,关键是改变政府惯于审批的思维,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政府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也是今后整体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结合部、要害点。在今后的改革中,政府应该存在双重定位,先适用于所有企业的裁判员角色,再适用于国家出资企业的教练员角色。   中国今后在政治改革上必须坚持权威、法治、民主的顺序。首先,需要权威人物掌稳中国改革的舵,避免出现改革方向的摇摆与外部势力的侵入,大力发展经济。其次,在经济能够顺利转型发展的基础上,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立法程序,根绝部门立法带来的“立法过严、普遍违法、执法必松、法外特权”现象。最后,有了强大的法律依托,民主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改革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转载:刘纪鹏、龚若舟《中国深化改革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0)

qianduixue2014-06-24

产业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链中传统 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对产 业链的控制,从而在产业链中的优势 被放大,因此产业互联网环境下的微 笑曲线将会变得更加陡峭。企业必须 尽快加强互联网的产业应用,以提升 并巩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 入的,从细分领域来说可以从生产、 销售流通、融资、交付四个大的领域 进行分析。互联网本身的高效实时、 跨区域、普惠等特性与生产活动中各 环节的结合将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而 互联网更是产业优势平台价值的催化 剂,拥有线下优势资源的产业平台, 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平台、交易 平台、定价平台等多重功能,进一步 增强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1. 有优势产业资源地位 优势产业资源地位一方面体现在 区域经济里面的优势地位,比如地理 位置优势,临近资源产地、消费地、 存储地;一方面体现在产业链中的核 心位置,比如阿里和京东,在产业链 中的地位有优势,凭借优势地位和信 息优势对企业进行互联网融资服务; 或者拥有广泛的渠道网点资源等。 2. 有企业用户资源 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来看, 掌握了客户资源,借助互联网手段可 以更方便的对客户需求进行多维度的 挖掘和服务,这个趋势正从2C向2B蔓 延,拥有大量用户资源的软件企业价 值面临重估。 有的线下交易平台触网后往线上 迁移,其本质是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 或者营销网络,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 供更高效的服务,提高客户粘性。 拥有企 业用户资源 是通向产 业 互联网之路的重要保障,可以发展针 对细分行业的交易所模式的互联网应 用,也可以发展针对通用行业的互联 网金融、虚拟运营商、企业培训、企 业社交等应用。 3. 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服务 能力 具备了优势产业资源与企业客户资 源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能够成功转型成 产业互联网公司,企业还需要有互联网 思维和互联网服务能力。企业的决策者 需要以数字人的思维去部署决策,而不 能停留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 规模传播的工业化思维时代。从企业的战略部署到组织结构都要进行适应互联 网的改造,企业需要更开放、更关注用 户的体验、组织结构扁平化。 在产业互联网的大潮背后,互联 网+金融+X是其核心。我们相信,产 业互联网的大势将很快在各个产业渗透 蔓延,无论是教育、医疗等较轻的服务 业,还是橡胶、建筑、煤炭、钢铁等较重的工业,均将感受到这场变革。其 中,互联网和金融将成为产业互联网 在各个领域发展的两大工具,互联网对 应的是信息流,诠释了全新的技术手 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等)和思维模式(如长尾、众包、免费 等),金融不仅体现在支付结算方面, 而且还应用于资金融通,通过资金的流 通引导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整个 产业的快速发展。 (摘自 :寻找产业互联网的BAT)

(0)

赵偌菁英2014-04-22

保持定力决非无所作为,而是更要奋发有为,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当前较大的下行压力。应当看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目前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投资和出口呈下行之势,消费有待提振,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稳增长任务依然繁重。经济运行往往有着强大惯性,应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调控措施,加快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等投资项目进度,扩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等,以期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必要支撑,增强对发展的预期和信心,防止增速滑出底线。把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只是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着眼中长期,主动作为,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续写“中国故事”新传奇。主动作为不是因经济一时波动而再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通过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调结构举措,增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加就业、完善社保、提升公共服务等改善民生的举措,发掘中国经济的内需潜力。培育好这“三大动力”,中国经济会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0)

ringga2014-04-14

“两会”后,国务院召开三次常务会议。首次会议提出“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第二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第三次会议挥出“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的稳增长“三板斧”。本轮稳增长措施均从改革入手,不再单纯依靠刺激政策,而是走出一条窄渠道、微调控、使稳增长与惠民生、促改革齐头并进的新路。首先,政府的定位不再是大包大揽,而是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稳增长,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传统稳增长项目,中央政府这次也以健全投融资体制为牵引,进行改革突破。 其次,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注重以点带面,精确制导,准确发力。着重加大铁路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投资。第三,本轮稳增长措施不仅看重增长,更强调惠民生、补短板、兜底线。小微企业占全国各类企业的94%,解决了1.5亿人的就业。为小微企业减轻税负,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加强中西部铁路建设则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而让亿万居民“出棚进楼”的棚户区改造更是政府反复强调的改善民生硬任务。

(0)

lin2014-04-1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在于放弃传统产业,而在于知难而上、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是不要盲目厌弃或忽视传统产业,要舍得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上投大资;二是不要盲目追求多元化,要肯于在专、精、特、新、好上花大价钱;三是不要盲目否定家族制,要善于在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上下大工夫;四是不要盲目引进高新尖端技术、特别是洋品牌,要善于在选用有效实用先进技术和创造自主品牌上付更大代价;五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必须有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做支撑。

(0)

2014-04-08

看待当前的改革和发展要明确两点:经济下滑是体制性而非周期性,体制不改下滑趋向将更严重;改革的关键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成本支付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来了,养老保险并轨已试点七年,户籍改革农民工进城也早已形成共识,但一到实施就踌躇不前,就因为改革成本累积繁重,支付能力大不如前,筹集改革成本资金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筹集改革成本资金要打开思路。改革是收益远大于成本的事业,借债支付亦在所不惜。改革起步阶段成本支付多,举债不必拘泥于当年赤字率。随着改革的推进成本逐渐减少收益会逐渐增大。改革是把双刃剑,长期有收益短期有风险,考验的是执政者的胆识和智慧。

(0)

小英子2014-04-07

在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之后,从宏观调控方面来说,怎样保证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握好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现在宏观调控正在采取许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措施,社会上称之为“微刺激”。诸如:加强金融支持,加快棚户区改造,激活财政存量,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减免小微企业税负,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推进进出口发展,加快铁路建设,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激活民间投资等等。现在,我们不仅对改革寄希望于拿出一个总体方案来,而且对经济发展也需要有一个新形势下的总体方案。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发展的总体设计应该是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的。国际经验表明,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受到地域、人口、资源、经济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具有不同的情况,有的降幅较大,有的则为较为平缓,有的在下降后又可上升。从中国的情况看,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新兴城镇化的纵深推进使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0)
1 2 18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