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经济正在“结构性减速”?

发布日期:2014-02-28    浏览次数:2360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继续下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6%,物价水平稳定在2.5%,中国在2014年也将处于主动减速、控制风险的调整年。经济结构性减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城市化的压力,如果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0%,投资率将下降,消费率将上升,也就是说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率提高为导向的投资整体增速会下降。二是来自中国人口红利挑战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挑战,人口红利和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导致劳动供给下降。三是中国已不再是完全靠工业推动的经济模式了,目前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工业部门,但中国服务业受到多方管制,导致中国服务业的劳动效率低于工业化,如果大量结构往服务业上配置,整个经济也要减速。对此,你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经济 减速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4)  |  中立(1)  |  反对(2)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徐冠怡2014-10-28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福变幻没有定准,灾祸中可能潜藏着幸福,反之亦然。 面对不算靓丽的经济数据,市场最近在纠结刺激的力度:如果刺激的力度小,长期来看是走上了“治本”的路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的增速下行可能会引发风险逐渐显露,导致各种“黑天鹅”事件曝出,对市场造成冲击,祸及普通投资者。 在过去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框架里,这种想法倒也有些道理,在经济势头不好就靠宽松拉起需求的阶段,刺激政策确实是市场的强心针和兴奋剂。而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在“新常态”的思路里,这种降速度、曝风险的冲击,反倒是有可能转化成一件好事。 无论如何实施强刺激,增速都不可能长期高于潜在增速,这已是业界的共识。当潜在增速换挡,宏观经济的大船逐渐从江窄流急的水域驶向波平流缓的环境,持续高速增长已难以再现,增速下行在所难免。而当潮水终于退去,裸泳者也将逐渐退出,其中有些阵痛与难堪是意料之中的事。 既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什么还会造成市场的冲击?关键在于市场对于阵痛的化解方式,还未形成一致预期:是坚持“刮骨疗伤、腾笼换鸟”,还是骑墙摇摆,走走停停,疼得难忍就打点镇痛剂缓和一下? 现在从政策层面分析,整体上还是倾向于前者。尽管数据有波动,各种加强刺激的呼声此起彼伏,宏观政策仍然在做“微调”与“定向”的功课,一方面着眼于逐步纠正资源错配,化解高债务高杠杆的风险;另一方面容忍短期增速调整。真如此,去旧立新的复苏才能使微观面盈利提升,作为经济质量的晴雨表,股市反而会有好的表现。美股在危机后的表现,足可资借鉴。 福报与祸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旧时的“祸患”可能倚着今日的幸福,过去视为幸福的,在今天可能变为祸端。投资的关键是对未来的预期,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大势变了,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也要跟着变,过去反复纠结、斤斤计较的事,现在可以放开些了。 (转载:张 忱《祸兮福之所倚》)

(0)

风起天阑2014-08-01

今年以来,人力成本节节攀升,“土地财政”后继乏力,环境效应日趋迫切。这三大“发展烦恼”,仍在困扰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当人力、土地、资源乃至资金不能再廉价获得,当外部需求不振,房地产盘整和企业债务风险也渐凸显,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寻找“新动力”。   一、遭遇三大“发展烦恼”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数据,分析人士却对企业成本压力格外关注。在实体端,不少行业的成本攀升已成定局。   人力成本的节节攀升,让服务业企业大感压力——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产值增速为6.2%,在第三产业中列倒数第二。“上海的餐饮企业中,去年有三分之二处在亏损边缘。”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说。   曾经“不差钱“的房企,也面临地价连年高企——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统计数据,上半年房地产业产值增速仅2.5%,创下了连年同期新低。   资源、环境成本也成为中国经济的“紧箍咒”——上半年首度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已达16.1%。根据近日实施的大气环境考核制度,空气质量将全面纳入我国地方领导干部考核。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背负增长与环保的“双压力”。   二、“新动力”在于转型   随着“世界工厂”遭遇成本上升,中国经济“新动力”从哪里来?从数据和专家分析来看,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并不乏潜力——经济增长的动力能否持续,答案在于转型或不转型。   增长结构的调整已势在必行。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3.9%和7.4%,第三产业以同比增长8.0%,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其中,批发及零售业等消费行业一枝独秀,凸显了消费结构的调整潜力。   而融资结构的调整更加迫近。随着经济进入调整期,长期投资驱动带来的融资结构的不平衡日渐凸显。统计数据显示,在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倍感“钱紧”“债贵”的背景下,上半年,金融业产值以9.7%的增速仍“一枝独秀”。   融资成本过高已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负担之一。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中介融资的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最终利率动辄高于20%。“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制造产品能力比较强,真正的弱项在于融资。一边是银行有钱不放心项目,一边是企业有市场没钱,真正缺乏的是投资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财务总监傅俊元说。   从6月初中央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以来,多个省市已专门出台了稳增长措施。如何通过改革释放新的增长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受访人士指出,随着政策扩张力度已现,保证增长质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就更为迫切。 (转载:杜放、姚玉洁《三大“发展烦恼”挡路,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

(0)

zhq2014-04-19

你猜我猜大家猜的中国经济增速猜谜游戏的谜底,16日终于揭晓:7.4%!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今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放缓至7.4%。统计局形容首季经济成绩单“开局平稳,总体良好”。 如此增速尽管略低于全年增长7.5%的预期目标,但已高出很多经济学家的预计。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中国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加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很多人对经济增长放缓已有心理准备,况且,7.4%并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更不是触发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扳机”。 横向比较看,中国首季经济增速无疑将继续领跑二十国集团,“中国速度”依然令人艳羡——二十国集团去年整体经济同比增长2.8%,尽管它们贡献了全球GDP总产出的85%。 纵向看,这并非中国经济增速首次放缓至7.5%以下:远者勿论,2009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仅增长6.6%;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当年,中国全年增速也不过为7.3%;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1999年全年经济增速只有7.1%。 长期以来,关注中国GDP增速快慢的人太多,而留意GDP增长质量好坏的人则太少。过于关注短期增速很容易导致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从而忽视统筹与平衡居民收入、就业率、物价、国际收支、空气质量等其他发展指标。 “唯GDP论”另一个可能后果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牺牲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代价,为了增长而增长,陷入“一慢就惊、一快就乱”的发展怪圈。 在经济增长快慢与质量好坏之间,外界势必要重新认识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当前所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反之,背离发展大局、阻碍经济结构优化、罔顾民众长远福祉的增长,无论多快,都不能算好的GDP。 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如果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实乃舍本逐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博鳌论坛上透露,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这意味着只要通胀水平不超出“上限”,同时增长率和新增就业等不跌破“下限”,尽管政策储备充足,决策层也将继续保持定力,不会贸然出台短期强刺激政策。 当前经济增长放缓,无疑是对原来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发展模式的一次压力测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使增长质量更好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塑造可快可慢的经济弹性的必要阶段。 经济一放缓就条件反射地找政府寻求“刺激”不是好习惯,因为刺激应是例外,而非例行公事,否则滥用刺激政策只会使经济肌体产生耐药性,其拉动增长的边际效应会只减不增。 中国目前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指标仍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水平依然不高,中西部甚至东部一些地区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垃圾、污水处理等民生设施在很多中小城市和乡村更是一片空白,这些正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与其过度关注经济短时波动,不如淡定一点,更多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鼓励创新、确保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向深化改革要增长,向创新要增长,向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要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时候,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一点也并非坏事。不论好坏只管快慢的经济增长时代现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列车”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更要看清前进的方向,因为前方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是万丈悬崖。(转载:陈思武《中国经济要看快慢,更要论好坏》)

(0)

昊昊2014-04-1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织就了一张利益交融的“共生网”。毋庸讳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过去近6年间,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不少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长势头放缓、资本外流、本币贬值、通胀上升等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并未出现根本性逆转,恰恰相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依然可以通过改革,化解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改革举措和成效,将让世界看到新兴经济体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行动力。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稳增长卓有成效,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质量正在提高。以扩大内需为基础的增长,将使中国从当前的“世界工厂”,逐步成长为新的、有活力的“世界市场”。 有人说,过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件之一。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各国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0)
1 2 14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