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方言有必要废除吗?

发布日期:2014-03-25    浏览次数:5955

  

       娱乐节目和影视作品中方言剧的风行,让“废除方言”的呼声和围绕方言应存应废的讨论,再一次变得热烈起来。
       支持废除方言的人们觉得,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五花八门的方言却让原本用来交流沟通的语言,反倒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方言的存在和普遍使用不仅与全球化、大融合的趋势格格不入,且容易滋生地域主义和小圈子意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应当废除方言,大力推广普通话。而反对废除方言者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风俗长期形成的结果,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老百姓约定俗成,用得习惯,强制废除非但“强扭的瓜不甜”,且未免管得也有些宽了,同时方言剧的风靡恰恰有利地证明了方言具有极其可观的市场,值得保留和推广。
       方言是由地域隔阂、人口迁徙和混居比例低所致,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言,影响深厚,顽固性强,废除方言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事实上有必要废除方言吗?你支持哪种观点?

相关热词搜索:方言 废除 文化弃存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4)  |  中立(0)  |  反对(19)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左某某zjy2015-11-13

我觉得方言没有必要废除,这是每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不应该被废除。虽然讲方言可能会对其他地区的人造成不便,或者引起误解。但是,我们还有普通话可以来跟别的地区的人交流,并不会无法与他人交流。而且,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讲,普通话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毕竟他们年纪大了,学习新的东西容易忘记,方言才是他们的母语,跟着他们一起成长,是他们熟悉的语言。

(0)

醉此间2014-06-30

日前,通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广东省东莞市宣布,将用3年时间建立东莞方言档案,保护“行走在消逝中”的乡音。对于以人为载体的语言来说,存入档案馆就可使之安然无恙了么? 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不便书记的方言更不例外。况且,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某些方言更具只可意会的微妙,只有那一方水土的那一方人才明了。因此,将方言存档的保护举措显然不足以保全方言。 方言生于民间,它的格局自然也在民间。因此,想要保全方言,就要让方言从民间来、回民间去。只有口耳相传的方式,能让方言回响在山沟里、流淌在小镇上,再活千百年。 或许在电子设备中,方言在万年后都能在世上“发声”,但那时候,若没有方言的传承者在,还会有人想去听、听得懂、有共鸣吗?失去环境与主体的“空话”,又怎能得到回响? 这是保护方言最坏的时代。普通话作为社交“通行证”的力量在壮大,网络用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火星文”都“登陆地球”了,而舞台的另一端,乡音渐远,一些方言呈现出“退场”姿态。 但这也是保护方言最好的时代。广播、电视里播放着方言节目,学者们研究方言并赋予它文化遗产的身份,一些地方办起了方言少儿班,甚至热爱汉语的美国人为中国人制作了“乡音苑”网站和“中国方言地图”……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言不是一个死物,它与人的腔调和情感共生并存。在方言里,一个俏皮的词,一句生动的话,只有真人说出来,才能带来那份人间烟火气息。 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地方方言,可以让更多人不忘记家乡的声音,不丢掉与生俱来的地域标签,不失去一方水土的文化。 使用方言,胜于收藏。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以继、口耳相传。(转载:谈昦玄《保护方言:使用胜于收藏》)

(0)

heling2014-06-04

香港教育局早前在其网页上注释——广东话是“一种不是法定语言的中国方言”,引起了香港市民的不满,指其贬低了粤语的地位,于是掀起了关于粤语的探讨及守护粤语的行动。随后,网站删除了该网页的内容。 这当然不是香港市民第一次捍卫粤语行动。4年前,一项在广州市政协会议上的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播出——引起了广州市民力撑粤语行动,而香港市民则在港声援。 粤语是香港人的母语。可是如今的母语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前有英语不得不忌惮,后又有普通话携猛虎之势而来。所以在香港,对于孩子的教育,三种语言以优先程度排列,常常会有两种排列次序:普通话与英语同样重要,母语排第三:或者粤语第一、英语第二、普通话第三。通常香港社会中产及以上的家长所持的是第一种,而主流家长的看法则是第二种,认为以母语沟通最亲切 ,英语是国际性语言所以非常重要,普通话虽不可小觑但始终不如英语普及。 即使在其中一个排序中夺得头牌,但在使用中,香港人对粤语表述的完整性、独立性也让人担忧。在工作往来中,诸如“我SENT咗份E-MAIL俾你”这样中英夹杂的对话屡见不鲜。甚至在地铁车厢里也常常听到父母问孩子:“你飮唔飮WATER?”“邊只係DOG?” 育有一子一女的香港妈妈Vivian也曾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并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而感到忧心:她认识的一些家长一贯以来以中英夹杂教孩子说话,教他们认APPLE、DOG、CAT等。谁知到考幼稚园面试时,老师指着苹果、狗的图案问,小朋友却不会回答,直到家长在旁边翻译,“老师係问你邊只係DOG?邊嗰是APPLE?” 在香港,相信只知DOG、APPLE而不知狗、苹果的孩子,不乏其人。如此下去,怎能不让人忧心粤语中独具特色的字、词、俚语乃至风俗、文化的消逝? 如果说香港人对于英语、粤语夹杂使用的担忧,更多的是从语言学习方面考量的话,香港人对于普通话与粤语的竞争,显然有着更复杂与微妙的情绪。 现在走进尖沙咀、铜锣湾、旺角等地的名店,很多时候,店铺的销售员并不理会你是本地人或是自由行的旅客,一开口便跟你说普通话。不懂粤语的旅客受此待遇自然满心欢喜,但作为香港人,心里并不会太舒服。在香港媒体工作的阿MOMO就直言不讳,觉得店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坚持与她讲普通话,“感觉怪怪的。”阿MOMO的言辞并不算激烈,更多的香港人会在Facebook上表达自己的不满,当中也不乏名人,比如因经常为中央台担任主持并因坚持在做节目时说粤语而被不少香港网友力赞为Hero的巴斯光年(邓梓峰花名)。 但无论是声援4年前的粤语与普通话相争,还是此次对粤语本身“语言”地位的捍卫,归根究底,是香港人对于粤语式微的担忧,是对逐渐消失的香港本土文化及特色的拼命挽留。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系的一位教授这样评价4年前的力撑粤语行动,“粤语区的愤怒后面是对岭南文化式微的集体发泄;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而今,亦如是。(转载:李红艳《粤语在香港夹缝求存》)

(0)

tablo2014-05-10

 最近,一篇文章再次将“汉语”与“外语”的关系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文章认为,汉语中频繁使用外语词的现象,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 文章随即引来了众多质疑。质疑者普遍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国,出现“外来词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些专家对这一现象的过度解读是“杞人忧天”;这种担忧既暴露了一些人对汉语文化的不自信,也展现了一些人对新事物无所适从的恐惧。甚至有人称,这种排外心态维护汉语“纯洁性”的实质是一种“语言民族主义”。 文章中,几位专家就这种外来词“零翻译”的现象给出了多种解释,从英语缩写使用者图省事的“懒惰”,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再到优秀翻译者的缺乏。而细读该文后,记者发现该文的核心观点其实并不是“抵制外来语”,而是呼吁外来语的合理“母语化”,如当年“EMAIL”演化为今日的“电邮”,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好“外语”与“汉语”间的关系,即二者是“共生关系”还是“对立关系”? 在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超越这种“母语”“外语”对立的思维? 不妨先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看待公民的外语能力的。以美国为例,“9•11事件”之后,美国将“外语能力”提升为与教育、科技同等重要的三大立国之策。据统计,美国目前拥有380个外语语种,能为公民开设200个语种的语言课程,外语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记者曾在美国密苏里州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一年汉语。期间观察发现,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要开始学习至少一门外语;而在记者所任教的学校,语言类课程更是高达三门。除母语英文之外,学生还必须修西班牙语和汉语课程。 比起美国,欧盟更是注重公民多语种能力的培养。早在2002年,欧盟成员国就呼吁“要让孩子从幼年起就学习至少两门外语”;在2005年,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个目标,“提高公民的多语言能力,直到每位公民都在母语之外再掌握至少两门语言的实用技能”。 在中欧语言合作研讨会上,记者与多位欧洲青年交谈,发现他们所掌握的语言均在三门以上。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女士表示,欧盟国家仍需加强外语教学,公民掌握多门外语有助于拓宽个人未来前景,增加就业可能性及发展机遇。 反观我国,目前全国范围内所能开设的外语约为60种,而英语之外的外语人才数量更是有限。 去年,高考英语改革在不断争议中出台。支持者认为,不能让英语学习挤占了母语学习的空间;反对方则认为,在目前我国外语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此项改革是一种“退步”。 针对汉语和外语不断被“对立”起来看待的现象,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认为,汉语和外语应少一点对立,多一点和谐;母语需要学好,外语也同样需要学好。不能认为学生汉语水平下降了,就将攻击矛头对准外语,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语学得太多。”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说,“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方式都存在较大问题,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外语学习与母语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占36.22%,“相互促进”的占31%,“有负面影响”和“严重影响母语发展”的共占10.4%。 “对于汉语吸收外来语这种现象,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广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南津教授说,“有学者将之视为语言、文化融合的结果,而有的学者认为字母词大规模引入汉语书写系统,或将对汉语造成破坏。” 黄南津认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母语是基础需要得到规范,这也是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也应有接受外来文化、包括外来语言的气度和包容,“但是两方面如何平衡需要慎重处理”。(转载:李鹏《“母语”与“外语”“和谐”别“对立”》)

(0)

chrrpa2014-05-07

在大马士革一家咖啡厅,青年人萨阿迪正通过社交网站和朋友聊天。满屏的拉丁字母夹杂着数字,像乱码一样。“这其实是阿拉伯语。”见笔者面露疑色,他笑着解释道:“我们依据发音,把阿拉伯语字母转化成拉丁字母,阿拉伯语中特有的发音,就用数字代替。”据了解,这种方便又“洋气”的拉丁化阿拉伯语颇为走红,备受青年人的青睐。 信息化时代,面对英语等外来语言的强势介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标准阿拉伯语似乎难觅曾经的辉煌。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阿拉伯世界的网民增长了30多倍,目前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4%。在沙特阿拉伯,有40%多的网民在推特注册了账号,其比例高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范围内,阿拉伯语网站占互联网全部网页的比例却不到1%,这同占世界总人口6%的阿拉伯语使用人数相去甚远。 随着技术更新与发展,一些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企业开始重视与阿拉伯语相关的信息服务:2000年,研发阿拉伯语产品的“马克土布”网络服务公司在约旦成立,首创了载有阿拉伯语的电子邮件。2009年,脸谱上线了阿拉伯语界面。但技术层面的提升并未获得令人乐观的传播效果。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阿拉伯语在网络中的传播力“很微弱”。 除了在虚拟世界里屡遇挑战,阿拉伯语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被外语化”和被侵蚀的困境。走在飘着茶香的街道上,与当地身着长袍的年轻人擦肩而过,时常听到夹杂着“洋泾浜”式英语的阿拉伯语。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拿来主义”,不值得大惊小怪。在一些人看来,英语来自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国度。“唯生产力至上”的思维,使一部分阿拉伯人的文化自信心开始摇摆。 面对着信息化时代的语言冲击,阿拉伯世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应该恢复阿拉伯语的纯正,让阿拉伯人“说真正的阿拉伯语”。 如今当务之急是重拾“语言自信”。应参照最纯正的阿拉伯语表达,树立严谨的规范,确保有章可循,以净化语言环境。与此同时,阿拉伯语自身也应顺势而为,推陈出新。早在上世纪30年代,阿拉伯文豪、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就提出,“除了好争论者和口是心非者,改革阿拉伯语应该成为共识”。只有与时俱进,阿拉伯语才能成为时代精神与传统气息兼备的信息载体。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意识到阿拉伯语对于保护民族属性的重要性。在“保卫阿拉伯语”的口号下,多个阿拉伯国家已成立保卫阿拉伯语协会。在安曼、贝鲁特等地,越来越多的技术公司开始研发诸如电子书、智能应用等阿拉伯语产品。人们期待着历史悠久的阿拉伯语,在多元文化绽放的时代,展现出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智慧与美丽。(转载:宦翔《阿拉伯语“保卫战”》)

(0)

wenwen2014-03-27

我认为,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五花八门的方言却让原本用来交流沟通的语言,反倒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方言的存在和普遍使用不仅与全球化、大融合的趋势格格不入,且容易滋生地域主义和小圈子意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应秉持“车同轨、书同文”的精神,与国际惯例接轨,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让形形色色的方言彻底变成历史的陈迹。

(0)
1 2 16条信息

TOMTOM2014-09-15

前些天,我和几位地道的老乡小聚,不经意间谈到了家乡方言。谈话间,提及不少非常生动却又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方言消失了,大家都非常感慨和惋惜,认为抢救濒临消亡的方言迫在眉睫。突然,不知谁嘀咕了一句:“我们全是老乡,现在却都还说普通话呢,怎能保护方言啊!”     这句话,让我一下子陷入了反思。记得春节回老家,我去泸州纳溪的姐姐家串门,有一天吃过晚饭到长江边散步,走着走着,突然路边传来一声吆喝:“花克了。”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在“训斥”尾随她的小花狗——按照方言的读音,“花克”(huake)就是“回去”。当时,已读大三的外甥女非常好奇:“那是啥意思啊?”得知是以前的土话,外甥女表示,还真没听说过。

(0)

紫川录2014-07-22

我出生、生长和生活于上海,当然自认为是一个上海人,并引“海派文化”为豪。但如同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我的祖籍也不在上海本地,我父母年轻时从邻近的江苏省海门县来到沪上,因而我也总是将海门人氏视为自己的“同乡”。 虽说这两种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在强度和深度上经常呈现出微妙的不同,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是基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乡土情结”。我相信,相同的乡土认同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不过,一位来自广东梅州的人,尽管也会以广东人自居,但相较于他的广东同乡,在情感认同方面,他却很可能与一位来自福建龙岩或江西赣州的人亲近得多。因为他们三个人之间有一个并非基于特定地域的共同身份:客家人。不仅如此,他还

(0)
1 2 12条信息

G_F2015-12-11

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废除方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得知道方言是如何形成的。方言——由地域隔阂、人口迁徙和混居比例低导致,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言,影响深厚,顽固性强。 那么我们就来考虑了,首先是地域隔阂能完全取消吗,我觉得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地形宽广,地貌多变,难道我们就单单为了取消地域的隔阂就破坏地形地貌,破坏环境吗?我相信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而且方言自古就存在了,而它存在了这么久,我相信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的。 在我看来,方言也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遗产。为什么我们要舍弃祖先给我们的遗产呢。难道我们舍弃的还不够多吗?就拿服装来说吧,中国有56个民族,各有各的习

(0)

麦田里的风2015-12-03

我不赞同废除方言。方言是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语言的多样性促成了世界交流的多样性,同样在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语言,而各个地方又有自己本区域的方言,如果把方言一棒子打死是不行的,而且人们已经用习惯了,在本区域内自己和自己人用方言交流也是可行的,而且农村等地方普遍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人们对普通话的交流还是会有生疏的。

(0)

Molly2015-11-28

Molly 我觉得方言不必要废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是地方的其中一个特色。地方方言也许从许久之前就已存在,是一种文化,它已潜移默化地走进当地人的心里。方言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当地人最熟悉,最亲切的语言。当一个异在他乡的人突然听到自己当地的方言,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过路人,心里总会有一种温暖。

(0)

Molly2015-11-28

Molly 我觉得方言不必要废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是地方的其中一个特色。地方方言也许从许久之前就已存在,是一种文化,它已潜移默化地走进当地人的心里。方言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当地人最熟悉,最亲切的语言。当一个异在他乡的人突然听到自己当地的方言,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过路人,心里总会有一种温暖。

(0)

周安璐2015-11-16

我认为方言应该保留。首先,方言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是我国的经典,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再者,现在世界上都在争着保护文化遗产,难道我们就要放弃吗?那当然是不允许的。 但是现在社会部分的影视作品或文化作品里常常会引用部分方言的脏话来哗众取宠。这不单影响了社会风气,还抹黑了方言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此做法值得大家共同去思考反省

(0)

aabb2015-11-12

第一,方言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它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的地域文化。 第二,方言更容易增进同地方的人们的交流,增进感情。 第三,方言不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阻碍,如果方言废除以后,再到文化趋同,那中国国际化还有什么特色,如何与其他国家比。我们应该提倡独特性。

(0)

gugu2015-11-10

在我看来,我并不支持废除方言这一举措,我认为方言是代表每个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示方式,也是每个地方区域文化最淳朴的语言,同时也是每个背井离乡的人们最怀念的语言,即使方言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并且在大环境状态下有碍交流,但是我认为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废除方言等于遗弃中华文化。

(0)

索曙辉(2015-10-28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9月9日作出决定,要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国语乌尔都语设置为官方语言,以取代英语的地位,巴联邦政府和旁遮普、信德、俾路支、开伯尔—普什图4个省份需在3个月内完成这一变更。最高法院法官赫瓦贾认为,巴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使用英语,普通老百姓多使用乌尔都语,不同语言的使用增加了社会精英和平民大众之间的隔离,应该终结由语言带来的社会隔离。此言一出,顿时在巴国内引发了不小争议。   巴基斯坦是多语种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6种语言,包括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普什图语等,此外还存在多种区域方言。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国语,是巴国内事实上的通用语言,而英语在巴国内被视为官方语言,官方文件和法律文

(0)

一趁2015-09-08

方言不可、不能、也不应废除!!! 何为方言,方言是由地域隔阂、人口迁徙和混居比例所导致的,是一种局域性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他们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而方言就是他们的一种文化传承、精神传承。若废除了方言是否同样的也就要废除地方习俗,那同样的就必须废除一些文化,那么这样的话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5000年传承是否还有意义。那往后来讲是不是还需要废除英语或汉语呢,这样是否会更加方便,更加和谐呢。 因此,我认为方言不可废,但是可以适当对一些习俗加以引领疏导。

(0)

本少爷2015-09-02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特点,文化特色是要包容,而不是罢黜。好比前段时间很多人要说的“废粤”但是我觉得,如果粤语真的废除了,那么广东还是广东吗,大家所熟悉的粤语歌曲还会那么耳熟能详的唱出吗,香港会不会与内地的矛盾更加加强。我们的每一种语言反应的都是一种民族特色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方言恰恰就是反应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给历史研究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平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觉得废除方言是不现实的。

(0)
1 2 3 2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