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好看的电影都去哪儿了?

发布日期:2014-04-17    浏览次数:5518

  

       近年来,大片不断,从之前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到现在的《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大闹天宫》,影片阵容越来越豪华,投资越来越巨大,宣传越来越广泛,但是我们作为观众只能对拍电影的怪咖叹一句无可奈何,没有故事情节,看不到演员表演的诚意,通片都是华丽的画面,空洞的台词,狗血的剧情,去多了电影院,逐渐变得心灰意冷,那些好看的电影,那些故事,那些熟悉的面孔,你们都去哪了?

       大学时代,在宿舍看了不少电影,经常是半夜里,点着昏暗的台灯,咖啡热气腾腾,伴着泡面的香味,看那些经典的港片,昏黄的画面,一个半小时,几条街,几个人,看完后却非常感动,旺角卡门》,《阿郎的故事》,《花样年华》,仿佛那时的香港遍地都在拍电影一样,每一个人都演的那么投入,每一张脸都充满了表演的热情,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浪漫而感伤的故事,打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港片风格的印记

        随着电影市场的商业化,那些小成本的故事片越来越少,大部分制片公司都希望投资那些商业元素丰富,场面巨大,大腕云集的电影,不管影片质量如何,通过变态的宣传,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就行,导演的力量实在有限,在商业的洪流中,做到盈利也许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个时代似乎不需要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故事内涵,需要的仅仅是几个搞笑的段子和几句煽情的台词,博观众一笑,让我们掏出钱包,至于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情绪,他们却很少考虑了……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 回忆 商业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5)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李惠铭2018-08-30

口碑与票房,是人们观察电影绕不开的两个维度。今年暑期档,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者有之,在口碑上存在或多或少争议者亦不少。当然,口碑的背后是审美,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判,它受个人阅历经验的影响,也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有关。反映到对电影的观感上,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同一部电影,你觉得是一地鸡毛,他却觉得曾经沧海;你觉得毫无会心之处,他却笑得前仰后合;你觉得强行煽情,她早已哭得梨花带雨。

(0)

范晟晟2018-08-07

新上映的电影《小偷家族》,我看完了。什么是好电影?就是看完之后让你觉得微醺,回味悠长。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这部电影,拿到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我不关心荣誉, 只是觉得他这段话深得我心:“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我总是期盼看电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变,能成为他们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机。”《小偷家族》实至名归。它用大半篇幅讲述一个底层家庭的日常。镜头掠过拥挤破败的房间,男主人那张被生活碾压过的,沉重疲惫又略带狡黠的脸;年迈的奶奶,卑微的生长在泥土里一般的孩子们。他们吃着偷来的食物,享受着偷来的亲情,相依着取暖。没有刻意的对贫困的渲染,却也缓缓地让你发现这个家庭的不寻常之处:原来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都是被主流社会遗弃的人。这样临时构建的家庭,每个成员都小心翼翼地藏着自己的秘密,他们之间有片刻的爱与温情。但后面的深水炸弹又将你惊醒,原来这温情的背后,是彼此之间互相牵扯的利益。

(0)

罖労尐2018-07-30

国家应该加强对电影的审核,控制电影题材,比如说这两年很流行的前女友题材和校园恋爱题材,《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时代》《同桌的你》《青春派》《前任攻略》《后来的我们》等等等等,观众也逐渐视觉疲劳,渐渐对国产电影也失去了信心。国产电影应该要创新电影的题材和形式,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迎合受众,这样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0)

2018-07-23

现在的电影,很多是没有情节内容的,或者说是空洞的,没实质性内涵的。我觉得每一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神圣的,给人以精神享受的,而不是倒人胃口的。所以国家在电影方面的审核应该加强要求,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电影。

(0)

娞娞2017-09-19

当经济的车轮飞速向前时,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即成现实。于是,我们总忍不住拿发展经济的成功逻辑套用到文化发展上来,似乎文化就像是一项经济领域的投资,可以计算出投入产出比,今天有耕耘明天就能收获。沿用这一逻辑,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文化产品的好坏简单地量化成了数据:收视率、票房、点击率……这些数据,又被粗暴解读成评判一切的标准。说到底,数据本身是客观无罪的,因此,绝不能简单地把板子打在数据身上。数据只是工具,它的好坏,全看使用者自身。今天我们抨击造假的数据,也不要忘了,罪恶的源泉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假汝之名来欺骗、偷盗、捏造的造假者们,和驱使其花式造假的功利之心。要想从根子上解决数据造假,就必须理性看待收视率、票房、点击率这些数字杠杆。一方面,要杜绝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高收视率、高票房、高点击率就是低俗,低收视率、低票房、低点击率就是失败的误区。理性看待,理性把握,才能推动文化产品评判系统的健康发展。

(0)

佳期2017-08-28

那些靠琳琅满目的时装、靠精致细腻的明星、靠奇幻瑰丽的特效堆砌而成的大片,自然有其存在的商业价值。但是,再多的符号也终究掩饰不住内里的贫乏,“空口袋立不起来”。我们都说“文化”,但文化是什么?文化不过是理解人生、观察世界、孕育情感的方式而已。文化来自于哪儿?从时间层面看,来自于历史;从空间层面看,来自于土地。而时空的交汇处,站立的是人。生长于文化的电影,或可更多思考何所从来的问题,在广袤的大地追寻精神的原乡。我们的电影,或者更多文艺作品,唯有召唤出属于这块土地的精灵,才能找到自己的肌理与脉络,获得属于自己的气质与风格。

(0)

古丽努尔•买买提2016-07-15

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路上,我们还有不少要补的课。电影本身的工业化、高科技特质,要求只有大量人力、高端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才可能产生出真正具有艺术探索性、市场竞争力的影片。市场的火热和壮大,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智力和资本加入,这是中国电影不断发展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目前电影产业链还不完备,票房仍然是电影投资最主要的回收渠道,这使得票房成为某些不当利益的出口。我们尤其不能忽视,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特别是当许多电影行业之外的资本大量涌入时,电影必须警惕成为资本的“游乐场”。野蛮生长必然会侵蚀电影产业的肌体,任性的资本必须受到法律、制度、规则尤其是道德的约束。

(0)

资艳萍2016-07-07

文艺与商业,本来不是一个对立体,也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之所以出现对立的姿态,以及到了需要选择的地步,是因为国产电影没有解决文本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没法依靠优质的剧本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没法利用良好的商业环境来推动具有创作前瞻性的作品成为话题电影,没法在商业片里融入坚硬的文艺内核,没法在掏了观众钱包的同时也对观众的观影趣味进行有力的引导……电影的创作在整体上是混沌的、混乱的、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这样的创作状态逼迫着人进行反思:究竟什么时候电影从创作到市场能走上正轨? 一切由市场来决定,这样的观点有成立的理由,但不应该是左右电影创作的全部。在肯定市场对电影发展的帮助的同时,也要从源头来审视电影的未来,如果不能以创作高度来引领市场,以长远目标来撇掉浮躁与泡沫,那么当热度过后,迎来的将是长久的冷寂。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够摆脱商业与市场的裹挟,勇敢地在文艺与商业之间,选择前者。如果能找到文艺片的商业化解决之道,则再完美不过。

(0)

赵德明2016-06-30

现在有一种创作倾向已经很明显,创作者不愿意触及生活中的矛盾。虽然编导在创作中将叙事退回到家庭,或者干脆穿越到过去时空,固然有客观原因,比如希望规避风险,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跟风取巧心理在作祟。电影不仅仅要反映生活,更要引导人们发现生活的问题,引导人们对生活进行严肃的思索。如果镜头捕捉的只是悬浮在生活之上的光鲜,而不去探究现实生活的内涵本质,甚至还有意在社会矛盾和个体生活中间打一堵防火墙,我们的电影就可能顺坡而下,滑向世俗文化、商品文化、消费文化汇聚的洼地,人们不断呼唤和期待的具有历史厚度和时代宽度的力作就不可能出现。

(0)

王颖2015-11-24

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记录变革时代的进步要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担当的使命和职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我们的文艺才能健康地繁荣与发展,我们的艺术家才能书写出反映中国精神的伟大篇章。

(0)
1 2 3 26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