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发布日期:2014-04-25    浏览次数:2500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就连发达国家也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更要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的驱使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加入WTO,农业产品受全球化冲击大,对此也不得不作出重大让步和调整,大幅削减关税,扩大出口等等,并且农业始终为国家战略生产部门,现在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必须保证农业的增长,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再且对于高科技产业和新技术所带来的改革,也是目前应该引起关注的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及地方主导产业选择具有的战略意义很大产业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提升产业总体结构的重要选择模式,你觉得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的产业发展存在哪些其他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产业转移 经济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90)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故人归2018-11-02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的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传统的支柱性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制造业。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另一个是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严重。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三个产业要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0)

小山竹2017-09-19

我认为经济调整必然是一个伴随着痛苦的过程,对于高杠杆,不能以“鸵鸟”策略视而不见,也不能想着拖一拖就过去了。只有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从国际经验看,在去杠杆过程的初始几年,对经济增长确实会带来一些压力。对此应做好心理准备,不必恐慌,也无需惧怕。要看到,随着去杠杆持续推进,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过剩产能逐步消化,也自然会迎来企业盈利上升、经济增长反弹的收获期。阵痛之后是新生。去杠杆是当下中国经济需要越过的一道坎,过去了才能轻装上阵,进入更加良性健康的运行轨道。如果因为畏惧阵痛而逃避、拖延,反而会错失改革良机。

(0)

陈述涛2016-03-25

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任何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为民众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供了有利契机。虽然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碰撞与调整,但创造力、同理心和管理艺术,大方向都在培养人类的共同命运意识,进而提升人类的集体意识和道德意识。我们如何保持人类的特性?这是面对新技术时代最需要注意的本源问题。担心人类“机器人化”的对岸,树立着一排足以令我们自豪的人性特质。正如施瓦布自己所分析的,每一位消费者、公民和投资者在进行日常决策的时候,都要承担起引导技术变革的责任。我们应当利用掌握的力量和机会,积极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让其助力我们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张开技术的翅膀,在寻求生活良善的旅途中,不忘初心,或许就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好诠释。

(0)

2014-07-16

 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西部地区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家重点加快发展的区域。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深入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西部地区正迎来历史性的开放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东中部地区的一些企业,也因市场发展机遇,或是为寻求廉价资源,或是行业产能过剩,或是地区环保标准限值,纷纷向西部转移。   毋庸讳言,随着既往的发展模式逐渐到头,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了漫长的调整与转型。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转型涉及到技术与空间两个维度:技术上,升级换代;空间上,梯度转移。体现在实践方面,便是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以及中西部地区借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目前来看,技术的升级换代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但空间上的梯度转移已初见效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东部地区农民工比上年减少0.2%,中部地区增长9.4%,西部地区增长3.3%。以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省为例,该省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2450余万人,其中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出省外输出,两者差额为78万人;2012年,上述两项指标扩大至2570万和332万;2013年,省内外就业差额创下386万人的历史新高。   更多的证据显示,从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与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大格局,在中国已经逐步成型。比如以富士康为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西拓。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企业纷纷西拓。有分析指出,仅富士康、海马汽车(000572,股吧)、格力电器(000651,股吧)等几个产业转移项目用工总需求就将近60万,几乎可以吸纳一半的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   由此可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城镇化、新丝绸之路等战略机遇下,中西部地区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一直到2012年,全国各个区域板块的经济情况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中部次之,东北再次之,东部沿海地区最低。今年一季度,中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全国最高。   出口数据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这种趋势。在东部地区出口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实现了快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传统出口大省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合计进出口所占比重回落,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7.8%,较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则保持快速增长,云南、陕西、甘肃、重庆和广西等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52.6%、46.8%、42.4%、41.9%和41%。   可以预见,这种区域性的经济转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济增长的西强东弱也将成为常态。(摘自:周子勋《促进产业转移和布局调整意义重大》)

(0)

酿豆腐2014-05-16

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企业,以生产某种产品和产业持续了多年,并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名气,再继续发展没有什么后劲儿,此时,提出产品或产业转型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办事规律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当一个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型升级的措施后,不少地方也跟着起哄,也开始盲目地搞转型升级,结果是型没有转、级也没有升,反而在转型升级的口号声中陷入了迷惑、彷徨和困境。 什么是转型升级?在经济学范畴里,我们理解转型是一个概念,升级又是一个概念。 所谓转型,是当一种产品再也不能生产下去,只好转型生产制造另一种产品,这种转型不是产品型号的改变,而是产品性质与属性的彻底改变。 普遍来看,企业日常所说转型多是指产品属性的转型。此类转型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轻易实施的。因为企业转型意味着企业原产品的淘汰和消逝,一种新的产品将会诞生。这种转型一是无可奈何,不转不行;二是具有风险性,一旦转型失败,连不转前的老本都要赔光。 所谓升级,是指同一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幅度增加或是提高产品质量,也包括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层面的措施跟进。升级与转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面临的几乎都是升级问题,也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原有基础条件下,加大生产线,满足市场需求,为消费者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样的升级,永无止境,且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当前,有些企业见别的企业搞转型升级,自己也似着了魔,不顾自身的实际状况,急于转型创新,结果是刚开了个头,就摔了跤,碰得头破血流,大失元气。 实际上,转型是没有办法的举措,是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下策;升级是中策,是无奈又是必然的过程;只有科学发展才是上策。我们办企业,发展经济,放着上策不去施行,为何偏要采纳用转型的下策和升级的中策呢?显然是考虑不周全。 当然,一些面临倒闭的企业,比如,连国家利税和职工工资也发不出去的企业,早转型比迟转型好,也许转了型,不光企业有发展,还能升级创高产,成为明星企业。简言之,转型要遵循客观规律,升级要依据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只有这样,转型与升级才会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转载:乔盛《勿盲目转型升级》)

(0)

2014-04-29

中国应该大力把农业改为高新科技产业

(0)
1 2 1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