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自媒体时代,人们的隐私都去哪了?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3914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已经使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传统媒体还在经历自身变革,博客、微博等传播载体却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依托网络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带来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完全颠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体价值观。同时,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是媒体成为可能。在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里,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传播渠道越发通畅。然而,自媒体的自由也伴随着风险,无数的网友都在自主或不自主的上传自己的隐私信息,从照片到住址,从工作到家人,无话不说,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或黑客利用,真是有苦说不出。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实名制的推广,我们的个人账号和个人信息越来越多的集中在网络企业中,邮箱、网游、微博等等都有可能曝光我们的个人信息并借此牟利。在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隐私,别让烦恼缠身。自媒体时代,人们的隐私去了哪儿?你注重隐私保护吗?

相关热词搜索:自媒体 隐私 自由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8)  |  中立(3)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黄春茹2014-07-04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大发展,我们的信息愈来愈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不法份子利用其牟利。例如我们在面试的过程中,填写各种信息资料,一旦被“有心人”关注,小则饱受销售短信轰炸,大至人才两失,我们大可以设想他们利用这些资料去骚扰,欺诈你的亲人,这些例子也不乏少数。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们都要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这是保护自己,也在保护身边的亲友免受欺骗。这个时代告诉我们,幸福可以有,但同时也要注重别因泄露隐私而徒添烦闷。不管于自身,于家人,都是一种必要的防范。

(0)

2014-07-02

 微信圈好玩但也有烦恼,领导、父母、亲人突然要加入“朋友圈”,怎么办?许多人则是如临大敌,始终觉得不自在,如同被“绑架”。也有网友戏称,“朋友圈马屁学”同时应运而生。   一、父母加入朋友圈被“拉黑”   在福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陈小姐是个微信控,喜欢在“朋友圈”晒美食、卖个萌、发牢骚。最近她遇上烦心事,老板突然发来“加关注”的请求。加还是不加?犹豫再三,陈小姐不敢得罪上司,硬着头皮将老板加为好友。自此以后,陈小姐再也不随便在朋友圈里发牢骚话和小情绪了,因为总感觉有人盯着不自在,她说:“好好的朋友圈被领导毁了。”   采访中,另一位包先生也表示“活得越来越不真实,连隐私空间都保留不了”。原来,他们老板用微信监督员工是不是在认真工作,一旦发现员工上班时间发微信,就会训话 。   除了领导“驾到”,父母也成为朋友圈“公害”,许多人选择将父母“屏蔽”。家住龙岗的吴小姐说,爸妈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乎养生、励志的文章都会转发到朋友圈,而且还在圈里给她留言,要求抽空看完并加以评论。更糟糕的是,她自己一旦写点有情绪的内容,爸妈还会刨根问底。于是,她干脆“拉黑”父母,不让父母看到自己发的微信。   作为深圳人,还有一类“加关注”让人头疼,就是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在机关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老家的堂姐加他为朋友圈好友。结果这两天张先生母亲来电话说,堂姐想问张先生借点钱,因为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这阵子的股票行情不错”。   二、催生“朋友圈马屁学”   正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领导入侵朋友圈躲不开,那么网友很快就发明了“朋友圈马屁学”,讨领导欢心。   在罗湖一个金融企业上班的苏先生深谙此道。他向记者列举了几种方法,比如“传统作文法”,例句为:外公肺癌病危,老妈的短信已经发了百余条催回家吃饭,可是项目现在正在攻坚阶段,怎么说丢就丢呢?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只能做出心碎的选择了。   “还比如,每天下班后坐上回家的公交车,看着满天追逐的星星,想着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看过黄昏是什么样子了。不过,黄昏虽然美,但是美不过天空充满斗志的星光。”苏先生说,这种“文青抒情法”最适合那些比较清高,不轻易拍马屁却又要为了讨好领导加薪的人。   而作为被“拉黑”的父母,也有高招对付子女。邓女士的儿子在国外读书,为了掌握儿子的动态,被儿子屏蔽的邓女士和好朋友商量,让好朋友开一个微信号加入邓女士儿子的朋友圈,实际上这个号平时由邓女士使用。这样,邓女士“曲线救国”掌握了儿子在国外的动态。   三、技术上仍难解决此烦恼   如何解决朋友圈被领导、父母、亲人打扰的困惑?从技术上讲,可以使用“分组”功能。比如将好友分成“领导”、“父母亲人”、“同事”、“朋友”、“客户”等组,然后在朋友圈发照片时就可以选择一部分能看见,一部分不能看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纯文字消息,是无法选择分组的。   但这一技术同样带来难题。一旦爸妈或领导发现自己被分组,别人正在传“某某某又怎样怎样了”而自己不知道,或许会暗自神伤,或许会心里有意见,反正后果很难预测。   有专家表示,面对朋友圈“被绑架”的现象,最终还需要各方的体谅。领导要体谅员工保护自己隐私的需求,不要硬性要求员工加自己为好友。就算加为好友,工作以外的时间也要放下领导的架子,将朋友圈回归到“朋友”这个概念上去。父母也不要将朋友圈视为“看管”子女的场所,要给子女更多自我生活的空间。专家称,微信朋友圈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社交圈,不用搞得很复杂,保持平常心就好。(转载:黄顺《微信圈里生出小烦恼》)

(0)

素月2014-06-25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可以发布消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已经淡去,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话题的发起者。这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媒体的力量,无论是曝光贪腐还是舆论监督,一个小事件在自媒体时代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一个群体事件。它让很多东西无所遁形,但是也让我们陷入了苦恼的境地。真理可以传播,谣言同样也可以,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几乎没有隐私,比如最近发生的潘梦莹侮辱足球明星被人肉,艾滋女事件等等,自媒体时代的放大效果,让人们的隐私丧失殆尽。网络舆情并不总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隐私成为自媒体时代奢侈的物品。自媒体时代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左脚绊倒了自己的右脚。

(0)

烟花烬头2014-06-21

近日一名内地幼童在香港当街便溺,路人掏出手机拍照,和幼童父母发生争执。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抛开是非不论,先问一个问题:这位路人为什么要拍照呢?除非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将照片发到网上,以此来羞辱内地游客。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羞辱管用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给羞辱下个定义。羞辱(Shame)和内疚(Guilt)是两个很容易搞混的概念,在心理学字典里,前者指一个人因为损害了集体利益而被当众指责,是一种需要多数人共同参与的行为;后者指一个人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内心不安,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感觉。   与人类的很多基本情感一样,羞辱也是固化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从而增加生存的概率。羞辱的前提条件是这个人的不当行为被别人看见,所以我们进化出了一种本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得更加高尚。这个本能到底有多强烈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一间普通办公室的公共咖啡机前轮流张贴巨幅招贴画,一张是花的照片,一张是人脸照片,然后比较雇员们自愿放在钱罐里的咖啡钱,实验进行了10周,结果发现张贴人脸照片时收到的钱是张贴花朵照片时的4倍!   不过,大多数伤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很可能只被少数几个人看到,羞辱就失去基础了。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进化出了语言,就是为了更方便地传播八卦,以便更加容易地利用羞辱这把利剑来维护集体利益。再后来又出现了文字,一个人的不良行为甚至可以被写进书里遗臭万年,羞辱好几代人。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庞大,羞辱的力量变弱了。纽约大学环境系助理教授詹妮弗•杰奎特(Jennifer Jacquet)博士试图研究羞辱和内疚这两样武器是否可以用来维护人类社会的文明秩序,保护自然环境免遭公地悲剧。她发现内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样。羞辱则在一定范围内是管用的,前提是这种羞辱最好是来自民间的自发行为,不能由政府主导,否则就有滥用公权力的嫌疑,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这方面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莱斯特郡的一个社区委员会鼓励居民将自己随手拍摄到的不文明行为(比如乱丢垃圾)上传到视频网站,一旦被人认出就公布肇事者的姓名。美国沙漠城市圣塔菲的一家报纸则刊登了该市用水量前10位的住户名单,以此来羞辱这些浪费宝贵水资源的行为。   这两个案例都运用了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相当于八卦传播的21世纪升级版。但是杰奎特博士认为这样的羞辱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角色。她的理由是,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一个人很可能只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就走,羞辱对于这些人的作用有限。另外,现代社会允许一个人有多重身份,羞辱这把武器很可能找不准对象。更重要的是,羞辱往往只对一部分人有效,因为人群中总是存在一批天生缺乏道德感的人,羞辱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其实这也是符合进化论的,各种数学模型都预言了这批人的存在,他们善于钻空子,利用别人的善良谋私利,最终获得了比“老好人”更多的资源。   最后杰奎特博士得出结论,对于大部分公共议题来说,羞辱即使管用,速度也太慢了,还是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来强制执行。(转载:袁越《羞辱管用吗》)

(0)

莫名其妙2014-05-22

×××穿越到了明朝,变成了唐伯虎!测测穿越到古代,你会是谁?”“×××五年后会开宾利,测测你五年后会开什么样的车?”最近,微信朋友圈各种测试层出不穷,比如测试心理年龄、测前世等等。日前,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深圳公安”提醒市民,看似有趣的游戏却可能窃走大家的个人信息,一定要慎用。 家住福田的市民王先生日前接了一个房地产的电话,对方直接问他:“你好,我是XX房地产的。请问朱悟能先生,我们最近正在热销的几套二手房您有没有兴趣?”王先生非常奇怪,“朱悟能”是自己使用的网名,对方怎么会知道呢?几分钟后,王先生突然想起来,数日前他曾在微信上做过“测前世”的轮盘游戏。当时觉得好玩,就填写了“朱悟能”的名字以及自己的性别、年龄和手机号码。没想到,一下子就泄露了。 据相关民警介绍,类似的测试会打开一个网页,往往让市民填写姓名、手机号码、性别、职业等内容。而所有这些,都会被后台的服务器存储进数据库。只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梳理,便能拼凑出非常完整的个人信息。由于是在微信里得到的资料,因此微信号、甚至是使用自己照片的个人头像都会被保存。 民警称,一旦上述资料被后台掌握,市民只要使用微信打开相关页面,就能进行统计。比如,某用户会经常打开房地产页面,那么后台便有可能将该用户的个人信息售卖给房产中介,以此类推。更加需要市民注意的是,很多市民是用微信绑定手机银行的,这样一来,其账户安全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深圳公安在微博中表示,按照腾讯公司的说法,微信开放了一些接口给游戏应用,用户一旦参与游戏,游戏开发者就会查看该用户绑定的所有信息。同时,由于此类测试并非由微信官方开发,属于第三方应用,腾讯微信方面无法对其安全性做任何保证。 民警告诉记者,过去,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搜索个人信息,通过QQ、QQ空间、微博等途径搜集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出售,或者通过发送垃圾电子邮件或者电话查询,以各种方法诱使透露个人信息。现在,微信群里的测试软件是不法分子获取个人信息的一种新的手段。不法分子通过获取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进而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盗窃手机银行密码,达到行骗的目的。据悉,目前公安部门正在着手打击此类犯罪。 深圳警方通过微博提醒市民,再遇到类似游戏,建议“还是绕道算了,别跟他们瞎折腾”。总之,千万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转载:黄顺《慎玩微信测试游戏,警惕个人资料泄露》)

(0)

莫名其妙2014-05-19

据悉,ueye云眼”是全球第一款500万像素家庭摄像头,看上去小巧如胸牌,通过wifi与手机连接,手机下载app软件后就可以登录115网盘配置设备,将“ueye云眼”、手机和云存储空间联动起来,无限量的视频和照片都可直传直看,并备份到云盘。这款产品非常有亲和力,适合父母和子女在不同地方居住的人使用,沟通方便,安全,可以增加亲情。据悉,随机赠送存储空间,并附带存储id私人加密管控,可实现存储循环覆盖和空间扩容的自由选择。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我们的隐私该如何保护……

(0)

贺勇华2014-05-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我们悄然走入全新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声器。因为这个平台的开放自由,我们的烦扰也随之而来,我们的信息可能会被他人利用。 通过微博等发布即时信息,主要意图在于与人共享,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无可厚非,而因此带来的烦扰却让人始料不及。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大胆的去享受这些载体,同时也要注意保护隐私,什么可以晒,什么不能晒,应当把握好尺度。 自媒体时代的利弊讨论暂告段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些许烦扰而放弃平台。

(0)
1 2 17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