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美食节

发布日期:2014-06-21    浏览次数:4250

       孔子有云:“饮食男女,为人生大事矣”,更有古语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美食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强大的包容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从周代共和元年起,关于烹饪的著述从未间断过,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望尘莫及的。进入现代,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与热忱丝毫不减,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共同构成中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色香味俱全、各具特色的中国美食也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慕名而来。

  

      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创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法国的红酒文化、日本的站食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除了这些笼统的之外,还有德国的面包、意大利面、韩国的泡菜、日本的寿司、西班牙火腿、法国卡门培尔干酪……言而总之,世界上的美食数不胜数,用美食拉近你我他共绘网建议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美食节,网罗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让你的味蕾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满足!

  

        你有多了解中国美食?你对国外美食又能否抗拒?


相关热词搜索:美食 全球 饮食文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87)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罗雁娇2014-07-09

个人认为美食是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主要有三种:美食,星座,减肥。美食是文化的一种象征,提议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美食节,不仅在网罗世界美食的同时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世界文化,还可以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融入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0)

ff2014-07-08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人们对美食开始充满着渴望。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在考验着大家是味蕾。举办全球性的美食节可以更好的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同时,我们可以品尝到其他国家的美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0)

ac2014-07-04

我赞同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美食节;所谓“民以食为天”,相信世上没有什么人能阻挡美食的诱惑。为什么CCTV一档《舌尖上的中国》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如此多的共鸣,这正是因为它替人们解答了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从美食的视角去解剖人生,我想这大概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成功之处。每年举办这么一次全球性美食节,我想除了能给国人一次味蕾上的享受,更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向世界推广属于自己国家独一无二的美食文化,以及国人五味参杂的人生。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答案必然就是美食!

(0)

tt2014-07-02

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相继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系列记录片《中国美食探秘》又为中国的观众献上的一道丰盛的菜肴,古往今来中国的美食源远流长,传遍全世界,但是听说过巴西足球有巴西世界杯,听说过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见过美国肯德基麦当劳的小红旗插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却很少听说专门问了美食举办交流会,举办全球性的美食节,力挺!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求美食可以“果腹”,更需要给人以生活品质的享受,美食同时传递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国度文化!如果每年举办一次全球性的美食节,既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交流,也有利于各个国家的美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

浮生未歇2014-07-01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决定向亚洲派出一支“厨师军团”,推介美国美食文化。   美国国务院26日说,包括奥巴马的厨师萨姆•卡斯在内,5名供职高档餐厅的美国名厨将前往北京、台北、东京、首尔等城市出席多场活动,向亚洲消费者推介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国美食,拉动旅游业发展。   一、发展旅游美食先行   公众印象里,“美国菜”似乎总与汉堡、比萨这样的高热量快餐联系在一起。美国国务院说,向亚洲派出“厨师军团”,就是要改变这一刻板印象,让更多亚洲民众了解美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美国。   7月4日,作为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一部分,这5名大厨将前往韩国首尔推介美国农产品和地域美食。   根据一份国务院声明,伴随“厨师军团”亚洲行,美国将启动一项通过分享美食经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为期一年。   二、亚洲是个重要市场   亚洲如今已经成为拉动美国旅游业增长的有力引擎。去年外国游客入境美国数量排行榜上,日本、中国、韩国均列入前十位。   奥巴马先前设定目标,计划2021年吸引1亿人次外国游客前往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2013年,入境美国的外国游客数量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旅游产业提供大约800万个就业岗位。   今年5月,奥巴马在纽约库珀斯敦棒球名人堂一场活动上高调推介美国旅游。“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游览我们的公园,瞻仰我们的纪念碑,身为美国人,我们着实应该感到骄傲。这对我们的经济有好处,”他说。   三、直航中国有利往来   作为亚洲出境游客源大国,中国对全球旅游业的贡献不可小觑。美国旅游业瞄准亚洲市场时,自然格外看重中国。除了美食战略,美国多家航空运营商近期开通中国城市直航,力图打造空中通道。   本月11日,美国航空公司开通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直飞中国香港和上海的每日航班,打通一条连接美国南部与中国的全新经贸和旅游通道。   同一天,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A8航班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开启成都首航旧金山之旅。成都由此成为美联航继北京、上海后在中国内地的第三个直航城市。   中美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是中国出境旅游迅猛增长、美国经济复苏的直接体现。   官方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游年均增长20%。中国国家旅游局预计,2014年中国出境人数可达1.1亿人次。   亚太旅游协会发布的《2014年度旅游监测报告(年初版)》显示,2013年,中国和美国分别以1.29077亿人次、6974.6万人次领跑入境游客人数排行榜。同时,中国和美国也是出境游人数最多的两大客源地。(转载:奥巴马派厨师来亚洲“拉客”)

(0)

浅意如斯2014-07-01

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么,现在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还会不会下厨“烹小鲜”?技术又怎样?从他们“烹小鲜”的水平里,能否一窥其治国之道呢?   要说既能治大国又能“烹小鲜”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肯定榜上有名。下厨烹饪被默克尔称为个人的一大爱好。“当我翻动炒锅的时候,就忘记了自己是一国总理。这时没有人打扰我,我也不用和政府发言人通电话”。做饭让默克尔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她说这时的自己是最自由的。默克尔的招牌菜是奶油馅饼,比较拿手的还有西红柿烩汤和炸猪排。她常为丈夫烘焙李子蛋糕,这也成为默克尔在家待客的常备甜点。   不过,对大多数秀厨艺的政要来说,这常常被他们看作展现魅力拉近与民众关系的好机会。所以,即使厨艺没有多高超,他们也愿意在大众面前一试身手。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大概要数美国总统奥巴马了。去年10月,奥巴马在华盛顿视察一个专门为穷人提供食物的慈善机构。在那里,他身着一条绿色围裙,化身大厨,和慈善机构的员工以及小朋友们一起,制作花生黄油、三明治和水果酸奶。不过,奥巴马制作的食物看上去技术含量都不太高,他对此也并不讳言,他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厨师,厨艺“一般般”。2011年,奥巴马在访问英国时,还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起在首相官邸举行烧烤餐会,招待在英国工作的美国军人和已经退伍的英美两国军人。   说到卡梅伦,他也是一位很愿意在公共场合一展厨艺的政要。2013年2月,在印度访问的卡梅伦前往西北部的阿姆利则市参观。他入乡随俗,赤着脚,用蓝色手帕包着头步行参观了著名景点黄金寺。在这里,他还当众学习如何烤制印度薄饼。卡梅伦表示,自己在家也下厨房,是做得出美味牛尾汤的“狠角色”。   泰国前总理沙马自称“厨师总理”。在当选总理前,他是泰国著名的美食家和厨师。沙马有一道名菜是“可口可乐炖猪肘”,菜谱简洁明了:“大锅中放入五只猪肘,倒上四瓶可口可乐。”而他制作的全能酱料“泰国味精”,据称能为任何汤料提鲜。2007年底,沙马当选泰国总理。执政后,沙马更是将自己的烹饪爱好发扬光大。在自己的官邸,他常下厨招待到访的官员;慰问士兵时,他也不忘在野外行军锅上炒个菜,让风餐露宿的官兵们士气大振;他来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还在泰国驻华大使馆里亲自下厨,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沙马身为总理,虽然公务繁忙,但仍放不下心爱的烹饪节目,还忙里偷闲地主持烹饪电视节目,并收取了电视公司的酬金。就是这些酬金让他惹上了麻烦。根据泰国宪法,内阁成员不得受雇于私营公司,也不得从事兼职工作,以免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沙马在任总理时主持电视节目并接受报酬就违反了宪法。2008年9月9日,泰国宪法法院判定沙马主持节目违宪,并剥夺了他的总理职务。就这样,沙马成了泰国历史上第1位被法院判决违宪而下台的总理,真可谓“成也烹饪,败也烹饪”。(转载:朱东君《外国政要如何“烹小鲜”》)

(0)

醉此间2014-06-30

当我把摄影工作坊的其中一站设在山东潍坊时,许多人都十分诧异,问我为何不是济南或青岛?我只能说,跟潍坊有缘。当地学员特别热情,不但专门设置了暗房,上课地点还是在一个商务会馆里,每天三餐特地为我及内人准备蔬食,叫我们如何不感动!   潍坊著名的国际风筝节就在四月,且辖区内的寿光市也在同期间举行蔬菜博览会。风筝节当然没错过;课程结束后,学员们还窝心地安排我们去泰山、曲阜、济南转了一圈,再到寿光做场讲座、参观博览会。也因为如此,我大开眼界,明白蔬菜原来还有这么多名堂!   我小时候也种过菜,可是,现代蔬菜的栽种方式早已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瓜果不再只是从地上攀藤生长,采用多杆整枝的栽培方法与调控手段,可以将蔬菜种子或秧苗培养成覆盖面积数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的“蔬菜树”。   单株茄子树可长600多个茄子,红薯树可结1200多斤,西红柿树的累计结果更是高达6000多斤,真是产量惊人;还有黄瓜树、辣椒树、甜椒树等等。光是看到西红柿像 苹果一样高挂半空,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泥土也不再是蔬菜生长的必要元素,沼气可结合温室栽培,而操作简单又洁净的管道栽培,让一般老百姓都可以在自家阳台、屋顶种出生菜、芹菜、草莓、空心菜、甜菜、木耳、韭菜、黄瓜、西红柿……农业变革已在进行,针对未来全球可能爆发的食物短缺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会是最有价值的答案之一。   十个展厅几乎都爆满,观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老百姓全家出动,无论老的小的都看得津津有味。除了栽培技术展示,还有各种蔬菜制作的景观、动物。小西红柿绑成一串串的葡萄,彩椒拼成花朵,玉米可以叠成万里长城。生姜、土豆、山药搭出城堡、峻岭。红豆、黄豆、玉米粒镶成骏马、祥龙;彩椒、花椰菜、青辣椒还能拼出五彩缤纷的大凤凰。   唯一的遗憾就是,场内菜蔬满坑满谷,场外众多小食摊却以荤食居多,几乎不卖蔬果,就连花生、玉米什么的零食都看不到。若能趁此盛会推广各种美味蔬食料理,该有多好啊!   最高兴的是参观了蔬菜博物馆,还意外受到生平第一次的老人免票优待。在台湾要六十五岁以上,在大陆却是六十岁就够格了。博物馆不大,可是设计得非常好,一进门就是“菜”这个字的各式图腾。由史上最早发现的蔬菜种子开始,渐次展示几千年来的农具演变、蔬菜种植法以及百姓生活场景,让参观者从认识蔬菜来了解人类史。也是这一回,我才学习到关于农圣贾思勰与他的著作—现存最早、最完整、最有系统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全馆没有一棵新鲜蔬菜,装在透明容器、泡在福尔马林液中的南瓜、洋葱、豆角、白菜、香菇、竹笋标本,发胀、变形、褪色的模样,像极了当代艺术,仿佛进入的不只是蔬菜博物馆,还是视觉艺术馆。   要离开时,远远看到一个大圆桌上摆满一盘盘的蔬菜、坚果以及各类山珍海味,走近一看,全是石头。经过精心挑选、布置的这许多矿物,竟然也有植物、动物的纹理,真是有趣极了!   喜欢到台湾故宫博物院看翠玉白菜、石头五花肉的人,一定也会喜欢参观这里的蔬菜博物馆。在台北只有两道菜,在寿光可是满汉全席啊!(转载:阮义忠《菜博会与蔬菜博物馆》)

(0)

huangchunfang2014-06-27

中国的每一道美食都附有区域,人文的风情味道,许多民族美食更是举世闻名。我赞同举办全球性美食节,这不仅能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中国美食的人文风情,也能让中国美食融入到世界美食行列,更能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情感交流。这将是一件共襄盛举的好事。

(0)

王敏2014-06-25

文明的发展总是与吃有着不解之缘。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然后知道了用火将食物烤熟,再到用器皿将食物煮熟等等,文明发展的繁华,食物的制作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讲究。龙生九子中的饕餮神兽,就是一个对美食有着强烈爱好的“吃神”,可见国人对美食的爱好都近乎神化。 中国是一个对美食有着强烈爱好的国家,美食著作,美食诗歌等等流传至今。中国四大著作中皆对美食有着精细的描述。红楼梦中的玫瑰卤子,木樨清露,菱粉糕等活灵活现的在纸上飞跃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中国菜的举世闻名,八大菜系笑傲全球,让多少人趋之如骛。 不仅仅是中国,世界许多国家的对美食的热爱,也可见一斑。世界各国各色各样的美食,对吃货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就像强大的磁场紧紧的吸引着,奔向前方。有人说的好,吃货是世界上最和平的人,因为他们的世界,只要有美食就够了,其他都无所谓。这倒也是啊。 世界美食文化节的举办,是世界上的吃货的狂欢盛宴,对饮食有着极其爱好的人,是不会错过这场饕餮盛宴。吃货们的狂欢,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流。

(0)

千堆雪2014-06-23

 吃,常被看作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揶揄。然而世事有变,这几年电视上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   其实,“吃”这件事原本不俗,讲究饮食恰恰是一个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对大自然所赐的敬畏和珍视。况且日久天长,润物无声,吃也浸润在了我们的习俗和文化里。比如,当被问及家里有多少人时,我们回答的常是“三口”而不说“三位”。若是随便翻开一本辞书,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现代汉语词典》,按偏旁部首来分,“口”字旁的字几乎都是最多的。它们不仅被用来描述吃态,也用来表达情感,古往今来丰富而灵动的日常生活因而跃然纸上。再看看我们的文学名著,《水浒传》里到处豪吃,《红楼梦》中满纸细品,就连讲述和尚取经的《西游记》也常常用这么一句话引出故事:“徒儿呀,为师有些饿了,你去化些斋饭来吧!”    再来看看我们的生活。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时节吃粽子,无论大节小节几乎都有特定的吃食。孩子出生要吃,定亲结婚要吃,过年团圆要吃,依依惜别要吃,朋友聚会当然还是要吃,甚至我们祭祖上供也一定要摆放上几盘子吃食。再有,拎着点心匣子走亲戚看朋友的经历恐怕谁都有过吧?其中的意味并不在于几块点心,传递的是礼数和尊重。   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而是融于言行,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饮食习俗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顽强,也最牢固。它化在人们的骨子里,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精气神,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之美,之乐,之独树一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创作出了《基度山伯爵》《三剑客》等三百余卷文学作品。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却舍弃了小说和戏剧的创作,孜孜不倦地吃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餐厅,慢慢地吃,默默地想,最终把自己的心得凝练成了一部“能看,可读,好用”的《美食大辞典》。这不仅是美食和文学的一次艳遇,更是法国餐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强心剂。   一个人可以把外语说得滚瓜烂熟甚至超过母语,但却很难改变娘胎里带来的饮食习惯。当他背井离乡久居海外的时候,最思念的或许就是小时候奶奶一勺勺喂过自己的藕粉,或妈妈塞在书包里的那盒热腾腾的饺子。一个人倘若真的忘了家乡的吃食,那也就真的没有了故乡。而一个民族,若是连饮食习俗都彻底改变了,也就离消亡不远了。   现在很多人倡导国学,讲求回归传统。而所谓传统,本质上应该是生活的传统。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可您看一看,现如今我们穿的衣、我们住的房、我们乘的汽车飞机,乃至我们受之父母的头发,还有多少我们这个文明所特有的痕迹?然而,拿起筷子端起碗,我们发现,我们的饭菜没有变——她有滋有味,她绚丽多彩,让我们吃下去脚底下生根,心里头踏实。我们的饮食习俗还在,所以我们在。(转载:崔岱远 《当“吃货”成了爱称》)

(0)
1 2 20条信息

终极归墟2014-07-08

6日上午,成都市神仙树农贸市场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头金色短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紧张的访华日程间隙,抽空到这里体验当地百姓的寻常生活。 摊主王明光说:“她主动跟我握手,还问这里什么东西最好。”在王明光的推介下,默克尔从上衣口袋里掏出5元人民币,购买了一小袋郫县豆瓣。 随后,默克尔走向另一家干杂铺,色彩丰富的干货和调味品再次吸引了她的注意。“她一直好奇地问我卖的都是什么食材。”老板罗贤礼向默克尔介绍着每样食材,包括黑豆、绿豆、八角、干辣椒、辣椒面等。 罗贤礼说,除了询问外,默克尔还舀了两小勺辣椒面闻了闻,最终购买了一些八角。“她可能对这种香料早有耳闻,听到是八角,就抓了一把放进口袋

(0)
1 2 11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