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世界公民需补“天下一家是共识”一课

发布日期:2014-09-26    浏览次数:3479

  

        921日是国际和平日,每年的今天,联合国便会举行仪式,呼吁所有国家和人民停止敌对行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世界各族人民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中东频繁的战争冲突即是赤裸裸的例子,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减少战争是维护和平的根本途径,但减少战争岂是轻而易举,唯有加大普及宣传,和平理念方能在所有人心中落地生根。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共绘网建议:在世界上所有学校的教育和教材中补上“天下一家是共识”一,以促进大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建立人人平等、和谐、共赢的新型公民社会。维护和平,从我做起,你愿意学习天下一家是共识”一课吗?你觉得大家有必要恶补吗?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战争 和平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5)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edfysnshy2019-06-03

如今的天下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地理学意义上的“天底下所有土地”,中国人认为的人类可以居住的整个世界。 所有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的心思,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最主要的,是一个“有制度的世界”。 可以说,天下这个概念蕴含了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 中国传统政治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秩序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国家”,尤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一统心灵的宗教,因此没有宗教性的边界,也不具有国家的那种主权边界。 社会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 生活空间,不同社会之间的过渡是模糊的混合交融,就像两条河流的汇合。 因此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兼容的他者,没有不共戴天的异教徒,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即卡尔·施米特意义上的公敌或者绝对敌人。 社会可以无限扩大,文化可以无限交融,所以政治也可以无限延伸。 如果一种政治完美到万民归心,就将成为整个世界社会的政治。 这个“世界性社会”被称做“天下”。 这是中国在三千年前出现的一个政治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它表达了中国的政治世界观。 正如荀子所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 中国观念中所说的得到天下,不是说人们献出土地归顺强者,而是说某种制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天下人的一致同意。 这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基本精神,“化”。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万物中有了许多新事物,就需要对一进行创新,使之继续容纳万物更新。 在中国思维中,来者可以不拒,甚至多多益善。 中国人并不具备西方人所谓“宽容”,中国人不需要宽容,宽容是当根据自己价值观非常反感某种事情而又处于某种信念,决心容忍那种事情时表现出来的。 中国人有宽容之心,无宽容之思,因为其思想方式是大度。 大度是不讨厌他者,宽容则是讨厌但忍着。 所以,中国基本思维中的“化”字,就容纳了一切。 “化”是为了追求大,有容乃大,以至无边。 所以,中国人秉持着一种无外原则,其文化本身就以一纳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宗教来看,佛教的中国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0)

hfhdhdb2019-01-14

人的命运是天定的,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命里该有什么,没有什么,贫穷或者是富贵,残疾或者是什么变故包括什么时候死,都是命里密码信息中编排好的!同心同德,同心协力,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合办!先有国家后有小家,家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事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尽的,定要靠众人之力,所为"众志成城”!有德,有缘,有志,有担当之有之士。同心同德,大家本是一师之徒,一母之子!大家兄弟姐妹要互相帮助,兄弟姐妹有难咱们要去关心,要去鼓励,要互相扶持。咱们有缘修得同船度,一定要惜《共绘网》缘啊!无论是善缘,恶缘都要去圆《共绘网》缘,都要去圆融他!人家对我不好没关系,我要以德报怨……

(0)

杨爱明2016-01-26

我赞同共绘网的高明见解,国家统一进行模范公民训练,让新生代从小知道如何做人,做仁善之人,做有礼义之人,做守规矩之人,使其精神不饥、信仰不乏、止于至善,让生命滋于有地气之土,尊重公德,才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教育是国之基,是强国之根本。我们要切记梁启超公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0)

牙生•吐尔逊2015-11-23

伴随着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世界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政治制度、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全球在很多问题的认识、行动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秩序。我认为《共绘网》站在全球的视角,理性地分析了世界秩序之于和平与发展的深刻要义,值得称赞。

(0)

许世辉2015-11-02

我赞成《共绘网》的主张和呼吁,希望《共绘网》继续发挥民间智库独特优势,广泛宣传中国的和平理念,多开展面向各国民众的和平教育活动,坚定各国人民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广泛宣传中国是一个和平国家,加强同国外和平组织的交流合作,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和平国家形象;广泛宣传中国要走和平道路,聚合对华友好的民间和平力量,推动各国一起走和平道路,促进世界安全与稳定;广泛宣传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讲好和平发展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营造和平国际环境。

(0)

王刚2015-08-27

社会变迁最终是理念推动,而理念往往来自思想。中国社会仍旧在历史三峡中进行,国人往往对于思想仍旧寄托变革渴望,因此也容易混淆学术和思想,甚至学者亦是。思想可以天马行空,关照现实,而学术往往要求严谨守成,涓滴进步。一流的思想、学术(甚至观点)自然都很不错,二者并无绝对高下之分。思想因为门槛不高而龙蛇混杂,少不了盲目危险的可能,学术相对而言误差率有限,但其科班设计的门槛,往往产生大量的垃圾论文,甚至有沦为技术搬运与职业饭碗的嫌疑。目前情况是公共空间高估思想,学术界推崇学术,各自为政,彼此混战,更为理想状况是彼此尊重对话,探索共识,厘清探索更合理的评价标准。 中国在变,世界在变,经济学也在变。什么都变了,往往也意味着什么都没变,思想与学术的纠结仍在,政府与市场的取舍仍在,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的紧张不变,甚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也还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显然仍旧在追求共识之中。

(0)

矛盾2015-02-14

凡事都存在对立的两面性。有积极维护和平的和平主义者,也有不断制造恐慌伤害人类的恐怖分子。目前作为普通的百姓能做的就是加强宣传和平主义,宣扬和平的理念,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深入社会,深入每一个人的心。希望《共绘网》当好服务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培育和弘扬正能量的价值理念,为发展新型智库事业、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0)

郭晓慧2014-09-30

古老的文明传统历久而弥新,是无数哲人、先知广博智慧的结晶,融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当今世界仍然给予世人诸多启迪。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中,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因噎废食,对其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应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阐旧邦以辅新命”,古老传统历经几千年,总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传承、创新的智慧。中国如此,世界也如此。 从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到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从伟大的“轴心时代”而来,长远地影响着丰富而多样性的人类文明。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伟大,不同的文明滋养着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当在继承和发扬自我民族的文明基因外,与其他民族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人类和平来之不易,不应由于文明的差异而滋生战争。人类文明的宝库灿若星河。我们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不仅要学会尊重,也要学会借鉴,取其精华,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当然,对待各类文明,也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具备新的生命力,也让时代新的文化基因注入,为子孙后代提供新的文明养分。 人类社会的未来需要我们更多努力。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把世界连成一片,世界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这让人类文明有了许多新的期盼,也许在我们的时代将产生更多伟大的思想,产生更多新的思想巨人,形成新的轴心时代。文明,总是需要前行。但任何的伟大都不是空想的,这需要我们承继优秀的文明传统,并有效运用新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成果,有机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智慧成果,以新智慧、大智慧推动世界和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自:《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0)
1 2 18条信息
1 9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