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制作重复题材影视剧是否浪费?

发布日期:2014-11-07    浏览次数:4908

  

       以前香港电视剧片头总有“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的字样,如今不管打开电视机还是走进影院,“雷同”已不新鲜,用脚趾头也能猜到剧情。如此重复制作,可又几部能登奥斯卡的大雅之堂呢?

影视翻拍、题材撞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各种爱情片、战争片、古装片等各类影视玩“撞车”,让观众看到一堆“多胞胎”,到底是纯属巧合还是有心促成。目前中国影视剧的原创越来越少,跟风越来越多,大量复制、模仿致死的问题很多。重复的拍摄不仅造成题材撞车,影视的投资巨大,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元,荧屏如此火拼,造成的观众分流、审美疲劳,加大了市场风险,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镜头上的浪费”实在有悖于“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精神。为了影视界的未来,应该怎样整顿?重复制作同一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是否浪费?


相关热词搜索:重复 浪费 电视剧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5)  |  中立(4)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苏艳霞2015-11-24

文艺工作者要转变姿态,文艺活动要面向人民,从创作、评价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意愿与需求、认同与趣味,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尺度,作为文艺活动的内在依循。

(0)

马光瑜2014-12-26

近年,我国电影的发展令人瞩目。依托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电影在成本投入、创作数量、宣传推广上,都十分可观。但是在海量的作品中,平庸乏味的多,能给人带来难忘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佳作却很少。      电影为什么不好看呢?其实根源并不难找,宣传意图太直接,灌输意味浓厚;故事结构老套,演员表演僵硬,缺乏艺术张力。想想吧,用“地球人都知道”的老模板,生硬地讲一番大而空洞的道理,有几个人能看得进去呢?      当下,电影要想实现涅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回归艺术本位。好的艺术作品,各有各的精彩,没有一定之规,但创新是永恒的主旨。

(0)

LINGYI2014-12-23

在同一题材的影视翻拍,不仅使观众的视觉疲劳,还会缺少新鲜的影视题材,让观众对影视的选择减少。现在,对于一些经典的小说可以说是不断的翻拍,没有重视观众的影视需求,而是追求先前影视的高收视率,减少了影视的多样化,造成了影视上的浪费。缺少公众对影视需求的调查。

(0)

小琴2014-12-17

这不只是浪费,也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反复摧残。 譬如最近成为话题的《新神雕》、《匆匆那年》等影视剧的热映,客观来说,票房成绩好,追看观众多。但是成绩掩盖不了国产影视剧越来越糟糕的口碑。如《新神雕》,于正这样的编剧在文化圈内人人不忿,但是其拍摄的诸多电视剧作品却一次次热映和占据话题头条,其本人也成为国内电视剧编剧的风向灯,电视剧拍的越狗血,对白越白痴,看的人越多,因为观众觉得时髦,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了这样毫无营养的快餐文化。再比如《匆匆那年》这样的“打胎片”青春题材,重复了不是一次两次,观众毫无新鲜感。这样的青春片,拍来拍去永远是打胎流产的烂梗,毫无新意,仿佛编导制作者们的青春只有一件事:打胎。对比日韩在青春片方面的成功案例,如日本岩井俊二的《情书》《四月物语》等作品,韩国《朋友》《阳光姐妹淘》等作品,前者清新文艺,后者真实感人。虽然只是电影的一类题材,但是不同的作品却体现出东亚三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现状对比。别人把影视剧拍成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使影视剧产品成为民族文化跨出国门的宣传品吉祥物。而我们中国,拍影视剧的作者们甘于现状,盲从市场和收视率,不思进取;中国的影视剧观众们也已经习惯了受虐,而且中国人也喜欢赶时髦和随大流。反正大家都在看烂片,一起吐槽反而成为了时尚,所以,他们一次次地为烂剧烂片埋单,烂剧烂片收获了高票房高收视率,编导制片人投资商皆大欢喜,呵呵,大家就喜欢看这个,下次还拍这种。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若永远如此,也许观众还会为这样的产品埋单好几年,因为我知道我们国人文化素质本来也不是很高。但是我相信如果没有进取和创新,中国文化产品永远出不了国门,永远是自家人都觉得丢丑的笑话。网民们也不要老痛批全是广电总局和制作人的错,总局是猪于正是猪脑编剧。假如我们自己不再为垃圾喝彩刷微博,垃圾红不了。

(0)

yu2014-12-15

我认为是浪费。同一种题材不仅浪费资金,还有浪费劳动力。虽然有带来就业机会,但是如果不能通过审核播出,那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资金投入就是白费。不如在作品构思上花更多时间。做出一部印象深刻的影视更出彩。

(0)

crystal2014-11-28

2014年,影视题材流行的是混搭,穿越剧刮起了一股影视圈的旋风。以及古装剧拍的颇有时代感,人物竟然会说英语,战争剧拍得有偶像剧的既视感,还用发胶造出2014最新发型,这种不写实恶趣味的电视剧不禁让人惊呼“现在的电视剧肿么了!”一个人物竟然在不同的电视台有了分身来三心二意,“四爷”胤禛本来在芒果台追着晴川,又跑到别的台和怜儿谈情说爱。也许是因为广电总局的“松绑”导致了这种情况,重复的题材不进行干预。可是哀哉,如今的电视剧枯燥无味,恶俗又漏洞多多,有的还严重篡改历史,扭曲人物,很是无奈。审美疲劳,走心的剧已寥寥无几,只能回味《甄缳传》、《战长沙》,影视界的创新在哪里?

(0)

黄跃金2014-11-24

习近平总书记批评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文艺界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病态。对此,习总书记开出的药方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一剂实实在在的良方,也是治根本、管长远的好方。 生活是本经,一念就灵。“扎根”,就是把我们的感情、心情都移位到群众生活中间,知其冷暖,品其甘苦,不能再闭门造车,更不能抄袭移植外国影片的桥段。只有扎根才有创新,在生活中触动才能在心灵中感动,有感动才能激动,有激动才能焕发创作的冲动,化作对人民情感体现的行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过程。只有完成两个扎根,才能不做市场的奴隶,才能用作品替人民说出心里话。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大众,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0)

梦桐2014-11-19

毕加索说:“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象。”文学艺术的创作有其自身规律。尊重文学艺术规律,尤其要求我们切忌拔苗助长、催肥催生,更不能简单地将物质生产的方法和市场经济的手段生搬硬套到精神产品的创作和推广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正如习总书记所尖锐指出的,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如有的文化企业和作者将文艺创作当作了赚钱的工具,将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的,一切以“博眼球”和尽快变现为最高标准,以媚俗为荣,作风浮躁、粗制滥造、故弄玄虚、庸俗不堪,满身铜臭,斯文碎了一地,没有半点人文气息。“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是对所有文艺工作者及时而深刻的提醒。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巴金也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的光荣和崇高的职责,是要创作好作品,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让文学成为我们“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就必须拒绝闭门造车和游戏人生,拒绝沉溺于个人低唱浅吟、恣意发泄,拒绝放纵本能的“玩”文学“玩”电影。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生产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没有物质生产中那种标准化的工艺规范,但是,文艺家必须坚守艺术理想。习总书记的故友、河北作家贾大山说过,自己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思考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人心祛浮躁,为社会添清凉。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德润心,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当代作家艺术家要牢记社会责任,用自己燃烧的心灵去点燃人们心中的美好与希望。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结尾写下这样的诗句:“引导人和我走上隐秘的路……直走到我从一个圆洞口望见了天上美丽的东西,我就从那里出去,再看见那灿烂的群星。”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就是引导人民望见灿烂星空、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温暖人心的“灵魂工程师”。当代作家艺术家们,请铭记习总书记的厚望:“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摘自:慎海雄《脚踩坚实的大地 放飞想象的翅膀》)

(0)
1 2 18条信息

古剑锋2014-12-25

“《水脉》充分展现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历程,展示了几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水资源的合理布局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回答了群众关切的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施工建设、移民安置、环境治理、文物保护等主要问题,强调了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12月17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座谈会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蒋旭光做了上述表示。 8集纪录片《水脉》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摄制,以水利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线索,以南水北调论证历史、建设历程,工程科技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文物保护,环保治污,工程综合效益为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重

(0)

陈晓宇2014-11-13

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这准确地指出了当前的文艺环境以至文化环境的现状。通常来讲,在一个时代或社会中,文化大众消费占大部分,但是否因为通俗文化艺术消费占多数,以“高峰”为代表的高雅、严肃、精英的文化艺术,对一个时代的生活、文化和精神的影响力和作用,就不及通俗的、大众的文化艺术呢?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艺的“高峰”、文化的“高峰”,只剩下通俗和娱乐,在世界上是站不

(0)

撒贝宁2014-11-12

作为思想文化的火种,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的心声?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如何引领社会的进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

(0)
1 2 13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