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生命有限,如何读书?读好书!

发布日期:2013-08-09    浏览次数:6700

     如何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生命有限,面对浩瀚的书海,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且对自己有帮助的书?

相关热词搜索:读书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2)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庄惠妍2018-08-31

时间有限,既然读书,就要读第一流的永久之书,用经典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

(0)

庄惠妍2018-08-31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时之书和永久之书。前者流行一时,但转瞬即逝,阅读体验也许很好,但不会令人反复阅读;而后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严酷筛选,在时间之河的冲刷下日益绽放璀璨的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0)

王智晟2018-08-29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关乎个人发展的同时亦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而现下,“移动阅读”时有发生,“碎片化阅读”屡被提及,真正高质量的深度阅读却并不多见,全民阅读已经为我们敲醒警钟。

(0)

Banana2018-08-21

应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没有兴趣,再好的书也读不下去

(0)

Pakho2018-08-16

读书是为了修身、为了齐家、为了治国、为了平天下。

(0)

乔苡婳2018-07-31

多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多读书能让人陶冶情操,使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有风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能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崭露头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书可以丰富知识量提高能力解决更多的难题,可以明事理更好与人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可以解决思想上的压力感情上的困惑让人豁然开朗。

(0)

闫晓莉2018-02-26

读什么样的书呢?读好书。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专家学者作家都会开出自己以为好的书单。由于是专家学者作家,书单上的自然也都是好书。但这些好的书单,说到底,都是他们的自以为,未必适合每一位渴望读到好书的受众。糖是好东西,但对血糖高的人就不显其好;红萝卜被称为“小人参”,但对我这样从小吃“伤”了的人来说,看都不想看一眼的。专家学者作家一类先知者的书单,往往不会像预想的那样奏效。他们的书单仅是一个“好书”的图标,参考是可以的,尽信和盲从,不但对阅读无益,还会使我们对阅读产生失望以至于厌恶的。生命是有限的,选择阅读却有无限种可能。一个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坐在里面不吃不喝读到死,也不会尽读。现在的一个阅读器,能装多少书呢?听说可以装下一个图书馆,那就天天读,一本一本,读不到死,阅读者也许已经发疯。选择阅读,是阅读者首先关心的,也是最煎熬的。以自我的兴趣选择阅读,让兴趣引领我们走进阅读世界,在领略风光的同时,寻找朋友和知己。这也许是最便捷也更有效的阅读路径。有兴趣有诚心真喜欢,总会找到朋友和知己,或者是和散淡的人一起放松身心,或是和伟大的思想家碰撞交谈,如此等等。

(0)

秦飞翔2014-10-09

优秀文化常常流传于民间   艾恺(美国)   我最早接触的中国书是《孝经》与《论语》,印象最深的则是我的老师们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学术著作。我的老师史华慈先生曾写过一本关于严复的书——《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对我影响很大。当然,他也研究古代中国,写了关于先秦诸子的书。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一辈子都在读书。老实说,以前在美国,至少在我的故乡,关于中国的书很少很少,普通书店里连一本都找不到。现在刚好相反,可以在书店里找到很多关于中国的图书,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研究中国的热情与兴趣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我主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思想。中国从周朝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共同的宇宙观,那是从《易经》里面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创立者也不会有毁灭者。世界是有规律的,比如阴阳,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人的思想还善于兼容并包,善于汲取百家之长。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比如,科技方面,西方曾远远落后于中国;物质生活的水平,中国人也一度领先;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人更是留下了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其思想文化层面的原因。   与别的动物一样,人类被寻求生存的欲望所驱动;但与别的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同时还知晓死亡。因而人类一面要克服自然环境以谋求生存,一面要努力寻求生存的意义,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张力。欧洲启蒙运动意义重大,但是他们对启蒙运动的反思也一直没有中断。同样,面对现代化的大潮,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非西方的国家,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有一定程度的珍视,但可惜的是, 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却采取了极为决绝的态度。   现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依旧遭遇着挑战,一些重要的文化传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中国的乡村本来具有最基本、最稳定的家庭结构,现在却逐渐变成“三个留守”——只有孩子、妇女与老人,乡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变化。我以为,中国文化的很多重要因子都是存在于民间与基层的,因此,这个层面的变化,需要引起足够多的重视。 (摘自:人民日报《莫愁天下无知己》)

(0)

sabotage2014-07-2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快阅读”的现象多了起来,“快餐文化”便应运出现,同时“去经典化”的倾向也愈来愈突出。我不反对“快餐文化”,但对“去经典化”倾向感到担忧。客观地说,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快餐文化”是必然和必不可少的;但不可否认“快餐文化”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和观点使人很难判断正确与否,特别容易使人淡化深度阅读、甚或远离传统文化。因此,我以为,在阅读“快餐文化”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要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据此可说,经典就是世代相传的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的著作。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就是因为它既承前又启后;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当然承载传播传统文化还有其他因素)。   孔子“信而好古”,毕生收集了鲁、周、宋等国的大量文献,整理了《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还向同时代的老子等思想家求教。因此,他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   关于马克思,梅林在其《马克思传》中说,他的著作“反映着整个时代”;他所爱好的文学家的作品也都“反映着整个时代”。用拉法格的话说,“马克思每年要把埃斯库罗斯的原著读一遍。”章铮、闫月梅在其合著《马克思传》中说:“在农村的环境里恢复体力和精力期间,卡尔精心‘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他在大英博物馆“不仅几乎翻阅了全部过了期的经济学期刊,而且阅读了经济学史上的几乎所有重要的著作……马克思对经济学著作的了解和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大学的普通教授们”;“马克思照例在病中阅读自然科学家的著作,1860年12月19日,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在我经受折磨的时期……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所以,他创立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显而易见,经典作家的创作都吸收了其前经典著作的丰富营养,其著作又都“反映着整个时代”、启示着后人。因而,经典著作是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必然是人类各个时期的精神丰碑,无疑是人类传统文化最突出、最重要的承载与传播因素。   人类是由诸多民族组成的,其文化必然是由诸多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组成。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传承过程,所以,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显然,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最具凝聚力的基因。经典著作既然是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必然是各个民族不同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也必然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突出、最重要的承载与传播因素。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经典,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个民族就是没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的,也就是失去了一个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基因,那么,这个民族是个什么状况?   一个人如果能坚持阅读经典,就不会出现浮躁感,而且处事有基本思想,还能经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一个民族如果都能坚持阅读经典、尤其是民族经典,这个民族必然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而且有深度思想和强大凝聚力,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必将不断绵延传承——民族必然永存。   无论从个人、民族、人类,还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说,经典极其重要!   我们要坚持阅读经典,要坚持阅读民族经典。(转载:岳崇《多读些经典》)

(0)

wqnydg2014-07-07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直是从白丁走向鸿儒的修身之道,从平庸走向优秀的人生明路,从失意走向得志的不二选择。然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内心也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去“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耐心定力,取而代之的是“一夜暴富天下知”的黄粱美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读书箴言嗤之以鼻,取而代之的是“啃老拼爹”的大肆炫富、相互攀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书籍、疏于写作、懒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在官场、职场、酒场、商场之间来回周旋,交际应酬……长此以往,对一个人而言,是一种堕落;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倒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灾难。   时代的变革呼唤“全民阅读”积累知识的力量,民族的复兴亟待“全民阅读”构筑精神的高地。“全民阅读”时代的回归和兴起,需要一个又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韬奋书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需要一个又一个灯光不眠的“深夜书房”。这些“精神地标”的崛起,可以给那些奔波劳碌、身心俱疲的人们一个停泊心灵的“避风港”,可以给那些忙于生计、疏于思考的人们一个充实头脑的“加油站”,可以给那些一味向前冲、无暇回头看的人们一个克己省身的“纯净地”。勤读书是一种态度,善读书是一种睿智,好读书是一种心境。时常走进书店,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散着淡淡墨香的“有字书”,才能在解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时,不至于彷徨无措,不至于底气不足。(转载:问灿《呼唤阅读的“精神地标”》)

(0)
1 2 3 4 37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