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泛娱乐主义成灾,请问中国还有多少思考者和思想家呢?

发布日期:2019-03-05    浏览次数:15746

 

 

因如今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得新闻媒体千方百计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甚至是格调不高的需求,如多年来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掀起了“选秀造星”的热潮。而导致如今的泛娱乐主义成灾。

而对此现象,请问中国还有多少人在思考(反思)?思想者又有多少呢?《共绘网》觉得,虽说制作娱乐节目,需要有亮点、需要煽情、需要悬念、需要高潮、需要互动、需要夸张,这些是制作商业节目的规则,但是也需要一种责任。如今中国的媒体娱乐化太多,电视台应向台湾学习,多一些思辩、科普和政论类的频道与节目。您是否赞同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泛娱乐 成灾 中国 多少人 思考者 思想家
赞同(4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变得简单2019-06-16

缺乏哲学智慧但又追求深刻思考的中国人,就常常会在冲突的焦虑中放弃对严肃理性的追求,或者遁入传统宗教中以求精神自保,或者在现实的物质消费中看破红尘而玩世不恭。 只有不具备深层次文化追求与理性修养的中国人,才会无视这种精神困境。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今天的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文化重构。文化重构的途径就是重新回到哲学。 文化是哲学问题。 哲学是文化沟通和文化重构的基础依据与工具依据。看似无解的文化对立,大都可以在哲学根基中找到通约的公共基础。 哲学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存在方式和意识活动方式,研究人类意识的功能与成果。 好的哲学对所有人都有感召力,好的哲学可以是任何人类文化的工具依据,好的哲学可以成为冲突文化的重构基础,可以成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桥梁。 但是,在今天的学术中流行的各种残破的哲学中,已经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了。 今天的很多中国人因此而认为哲学是无用的文化。这既是他们的短视,也是中国哲学的凋敝窘境。

(0)

脉络分明2019-06-05

学会深度思考,你一定会不同凡响 我身边,就很多年轻人有意无意地逃避思考,有的人从来没有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散漫生活。有的人则是盲目自信,用肢体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最后白白虚度光阴。 确实,在这个碎片化知识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时代,深度思考对每个人而言,看上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儿。 不过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在规则。其实,深度思考并不难,我们只是缺系统思维的工具而已。

(0)

gnhjgf fg2019-05-16

这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哲学,我们很不幸,生活在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很幸运,因为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是一个轻松的时代,一个使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而是快乐。无论大家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评价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大家都必须承认的: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先生,是我国哲学学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苗力田先生,他一辈子研究西方哲学,晚年又参悟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苗先生说:我认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沉溺于纯粹思辨,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在乎功用。我们由于是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中长大的,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有经世致用的巨大惯性,再加上我们这个时代急功近利的特点,所以哲学成为一门冷僻之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0)

r人格2019-04-14

逻辑是哲学、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引擎,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什么是逻辑?合乎逻辑意味着什么?逻辑的乐趣是什么?......

(0)

ggrgdse2019-04-12

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群理性思考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少数派。当下大多数人都在关注什么?关注平面媒体的娱乐版面,关注特朗普撕逼希拉里,关注SNS媒体前10热词,关注朋友圈里刷不完的假消息,很多时候,把时间倾注在娱乐八卦社会事件上,王宝强的离婚要管,霍建华的结婚也要管,朴槿惠下台要管,蔡英文上台也要管,一言不合就吵成一团,毫无逻辑论证的情绪化语言,还能获得成千上万点赞。有时候会觉得很可悲,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只有两条路,一是娱乐至死,一是娱乐至傻。21世纪的人类已经不会深度思考了,为什么?我们到底是在进化还是退化? 产生这样现象的思想根源在哪里? 除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思维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人不关注自然科学,缺乏理性精神。

(0)

thfm ,bgs2019-04-03

美国世界大战后,倾全军之力把欧洲及德国等国家之科学家“拯救”到美国,随后原子弹与科技才铸就了美国之霸主地位! 而我们的某些演员把赚到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豪掷美国购房!!而我们的航天科学家功臣们工作多年却买不起一个厕所!拯救无数生命屠呦呦多年默默无闻,一个奖项也不够买个北京的卧室!! 清朝“重戏轻工”,推祟戏子,遍地妓院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刚过百年,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公平的市场。某实业老板辛辛苦苦办工厂,一年挣的钱还不如他老婆炒一套房子挣的钱多,他凭什么还去踏实做实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就是这么完蛋的。 我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现在只有央视点评批评这种还不够,必须有相关部门介入,应该刀刀见血,第一刀砍电视台,让他们花自己的钱,而不是花国家和人民的钱!好好心疼下。第二刀砍演员,对那些吸毒、违法的演员进行重罚;第三刀砍向演员背后的保护伞,权色交易必须得大力整顿。 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天下兴亡,你我有则。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如果认同,请你也给身边的朋友看看吧

(0)

uiujfht2019-03-27

所谓成熟的人:就是他的理性实现了对情绪的控制,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保持客观性,始终以事实和结果为导向。这种能力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从小就大量的、高频率的“情感性写作”训练,不断的强化孩子们敏感的内心,就容易导致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发育不良,而敏感脆弱的神经过于发达,成年后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抒情”渴望,对严密枯燥的事实证据和分析过程缺乏耐心,难以持续关注。对煽情性的口号却极其敏感,无论谈论什么事情,都喜欢以感叹句和祈使句为结尾,时不时的就要来几句抒情,这种习惯一方面会造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疾病的高发,是需要调整的。而调整的方法主要就是从教育入手,小学生少被一些唐诗宋词,少进行一些“真情实感”的写作训练,就是很关键的一环。

(0)

egykmghh2019-03-26

如笛卡尔(Rene Descartes )所说,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知识不是人生的目标,它只是帮助人省思而已。未经省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一辈子只省思的人大可视为没有活过。知识帮助省思,尽管知识过程可能很辛苦。 知识是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一堆观念,因此,任何想要一劳永逸例如借助于背诵“应试教育”提供的标准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人注定与知识擦肩而过。 知识帮助人省思是因为在知识过程中的人,逐渐感悟自己的人生从而有了经过省思的生活。所以,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是相互纠缠的共生演化过程。 柏拉图(Plato)想象的“知识”犹如心性天生就有的“种子”,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被唤醒,于是萌芽成为知识。种子是“先天的”,知识是“后天的”,于是苏格拉底(Socrates)式的教育方式是“助产士”的。 当然可以有决定性事件的冲击,导致内心那颗种子的“觉悟”或“顿悟”。 美军士兵罗尔斯(John Rawls)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所罗门群岛的生死体验,让他感悟到一项只能由他自己而不能由他人去承担的使命,回到哈佛写了《正义论》,堪称“传世之作”。 这是生命的一般特征,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往往是最精彩的。 也可没有任何观测到的决定性事件,于多年孤独的沉思中有伟大的感悟或顿悟。我视野之内最精彩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这一类型的似乎无可比拟的典范。 他说过,甚至思想,由于所思所想的都是陈迹,也成为阻碍心性自由的枷锁。

(0)

bgnhee2019-03-22

生命的长度,就是看你活得有多长;生命的高度,就是你看问题的维度;生命的宽度,就是你是否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生命的密度,就是你对事物的感受的细腻和丰富程度。为什么有些人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他积蓄了不同维度的能量,让每一个维度都加了分。人生,是分阶段的;生命,则是分波段的。如果不把风的力量培育到足够强大,你再大的翅膀,也展不开,飞不远。你需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能呼啸而去!

(0)

tybdtbdf2019-03-22

近日,一篇“电视频道迎来‘关停潮’!”的网文在圈内刷屏。频道关停潮,除了文中提及上海电视台率先关停两个地面频道,刚刚发布的CTR报告似乎又提供了新的数据炮弹。2017年到2018年电视媒体广告时长,在下滑4.5%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8.1%,地面频道首当其冲再次受到重创。 有人会说,这是“四级办台”导致频道过多过滥的恶果。因为,根据统计,到2010年,中国有4000家电视台,频道多达24000多个。那么,频道关停潮,真的只是因为频道太多了吗? 其实,对观众而言,24000多个频道只是画了个大饼而已。即使在电视全盛时期,人们通过有线机顶盒能够看到的频道(包括数字频道)碰顶也就100个,而锁定收看的频道则不会超过10个。 就像互联网上的内容虽然浩如烟海,但人们看到的依然只是少数头部或者通过算法推荐的一些内容。 电视的失势,是因为它不能像手机一样自由移动。确实,目前手机视频用户已过6亿,年增长率也接近6%。但如果因此认为这是电视不能和主人出双入对而不招人待见,同样不符合事实。 设想一下,我们在家里,花时间最多的是看电视还是刷手机?是看电视台的直播流节目,还是点播节目?或者索性选择智能电视的互联网视频?反正我经常听到身边小伙伴吐槽,他们家已经有多久没开电视了,即使在外出差,也懒得打开宾馆房间里的电视机。 当然,频道关停的原因还可以举出很多。但如果缺乏对传统电视台底层逻辑的触摸,而只是拘泥于表层问题的碎片认知,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就难免会陷入旧物种难以进化的窘境。 其实,频道关停潮只是表征,它的实质是传统电视台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电视台赖以存在的底层逻辑的变迁逐一考察。

(0)
1 2 3 4 3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