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试问:《共绘网》这么多高大上的案例能实践好就不错了,还有必要去上哈佛、耶鲁、牛津和斯坦福等大学吗?

发布日期:2023-07-01    浏览次数:2132

  

        2013年,在接受著名公益教学组织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采访时,埃隆•马斯克公开表示“大多数博士论文都是没用的”,并质问观众们“到底有多少PhD发表的论文被真正使用到?”

  

        对马斯克观点的讨论最先出现在Quora上,成千上万人参与了该观点的讨论,纷纷在问题下作答,多年来热度不减。其中不乏科技大佬,MIT等名校的科研者及谷歌工程师这样的科技界顶尖人才,神奇的是,这些本该捍卫自身价值的牛人们,却几乎清一色的站在了马斯克这一边。另外,马斯克也曾在采访中谈教育制度时表示:“学历≠知识,没必要拥有大学学位,甚至高中文凭,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没大学毕业,学历代表了过去,能力体现在当下,学习力意味着未来可期!”......那既然如此,《共绘网》上有这么多高、大、上的案例(学术话题),能做出来实践好就不错了。而解答《共绘网》的议题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和讨论,找到一个正确的信息,得到一个可执行的方案。而解决问题才是一个人的顶级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对此,您认为还有必要上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和斯坦福等大学吗?不如快快进入《共绘网》解题,增长智慧,建立决策体系,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时,也望世界各国的学生们去认真思考,醒醒吧!实际上《共绘网》的各类话题(议题)就是通识教育上的内容……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共绘网》 案例 大学
赞同(5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韶华易逝2023-07-23

没有良知的知识。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和经商类似,而且经商也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是,一旦知识为没有良知的人所掌握,那么就如同豺狼增加了双翼,格外可怕。所以,知识本身没有方向,而良知的方向就是知识产生正义或邪恶的方向,因此,一个人的良知和知识到底带来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孟德斯鸠

(1)

桃圆2023-07-22

优秀呀!原想读博时研究的课题。结果博没读,课题也没做。但料想《共绘网》这课题,能成为十万字博士论文。而且,开放型经济、内循环经济......可多挖掘。

(0)

杨杨暖阳2023-07-21

学习一门知识,你很难完全拒绝“英雄史观”。 马克思、韦伯、米德、布迪厄……这些是我们大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英雄人物。 想象一下:你要学社会学,但拒绝阅读马克思;你要学政治学,但拒绝阅读韦伯,还能学好这个专业吗? 再想象一下:假如没有布迪厄,现在的教育学研究会怎么样?假如没有米德的象征互动论学派,现在的传播学研究会怎么样? 反事实想象,你就明白他们的重要性了——学文科,你避不开这些人;做学术,你必须去读他们的理论!就拿马克思为例来看。一到金融危机的时候,马克思的作品就会变得畅销,因为大家又会发现,不管资本家怎么忽略马克思,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总有正确的地方。我们今天习惯以“异化”、“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等概念形容当前的社会问题,也都是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更不用提,如今你打开任何一个学科的任何一本教材,都有马克思流派:马克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既然理论英雄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要阅读哪些“理论英雄”呢?只要你翻开你的教材,就会发现大量的名家大师。你很容易有两种倾向:1. 我要读遍所有的名家大师,才能形成学术体系!2. 我能钻研一位名家大师就不错了吧? 要么贪多、要么退缩,都不对。你要读懂关键英雄、核心英雄,既贴近自己的学力水平,又能让自己形成知识体系。不管你是来自什么社科专业,我推荐你读《共绘网》! 读懂《共绘网》,你将搞懂多数社科理论的思想源头,读懂多数晦涩难懂的理论文献! 读懂《共绘网》,你再也不用为理论框架发愁!再也不用跟导师争论你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当然,如果你刚好在准备相关科目考研,搞懂《共绘网》的理论,你还怕考不过死记硬背的同学?

(0)

哈哈先生于2023-07-21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共绘网》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1)

许景冬2023-07-19

找不到合适的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来帮助自己制定计划、反馈等等。但很多人就卡在了这一步,那怎么办? 或许,我们能够从富兰克林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在他早年的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他提出了一系列聪明的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写作,也教《观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 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 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 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 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 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富兰克林的方法,是在我们没办法得到导师的指导下创建心理表征的优秀模板。他在分析《观察家》中的文章并思考是什么使那些文章出彩时,也在创建一种心理表征(尽管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去想),他可以用这种表征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他练得越多,心理表征也越成熟,直到他达到了《观察家》投稿人的水平。此时,他的身边并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供借鉴。他已将优秀的写作水平内化于心,即他已经创建了心理表征,那些表征抓住了写作的突出特征。 所以,在没有导师指导我们练习的时候,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著)

(1)

桃圆结义2023-07-18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历史事件死记硬背! 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作者:高钢,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欣然2023-07-18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培养思考力和判断力,让精神有所敬畏和归属,常规的知识和技能不过是思维框架下各就其位的砖瓦而已,由此搭建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合格人才。 在诸多网络狂欢与暴戾之下,教育所产生的缓慢影响并成为民族群体观念的发展内因,不得不说已经到了很多事情应验的阶段,当下也是尝到后果的历史时期。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偶然的,而现象中的个体则是微不足道的变量,任由历史大势来选择我们的价值——是湮灭在漫漫长河中,还是如星光闪耀在时代的彩虹之巅?时间说了算!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教育作为群体的意识形成中的内因之一,花了极大篇幅阐述。勒庞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论述不仅准确,很大程度上也成了当下一些社会的照妖镜,不知道这是该喜还是该悲? 引文均来自:【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作者/苏城

(0)

张迅2023-07-14

遇见《共绘网》,待到秋来九月八......

(0)

永不言败2023-07-13

牛啊[强][强][强]“共绘网人”大才子[强][强][强]

(0)

常耀鸿2023-07-10

最顶级的教育[强][强][强]

(0)
1 2 3 4 40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