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高考结束毕业生撕毁教科书来庆祝中学时代结束,说明中国的教育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发布日期:2023-07-16    浏览次数:1687

         在中国,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它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每年,数百万的高中毕业生都会参加这场竞争激烈的考试,以争取进入心仪的大学。


         每年高考来临之前的五六月,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有来自成千上万考生的、有来自传道授业的老师的,还有来自望子成龙的家长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储藏了一份深深的期盼,这份期盼在高考结束后也化作了一次又一次虔诚的祝福。对你而言,高考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经历了三年甚至十年的紧张学习生活,高考结束就是新生的开始,他们欣喜若狂,他们卸下防备,甚至还有撕书满天飞来解脱心中的压抑感……可是,高考结束毕业生就撕毁教科书的方式真的可取吗?也许在教科书被撕毁时,他们获得了一瞬间的快意自由,可是这教科书上的笔记、划痕无不承载了他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努力。其次,书籍是神圣的,不该被如此对待。更重要的是,这又似乎在坦言中国的应试教育之硬伤失败了吗?所谓的素质教育真的落实了吗?成才的道路有很多条,大家何必都挤着往高考(应付考试)一条路上走呢?埃隆·马斯克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他的公司招聘人才主要不是看学历或学位,他觉得学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只要是有用的人才,高中生我们也要。他在演讲中强调了吸引和激励人才在公司成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一个大学学位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拥有必要的技能来实现这一目标。拥有大学学位并不是成功的保证。是独特的技能和经验让人脱颖而出。他在演讲中认为,学历≠知识,一个人激励他人、理解他人需求、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的能力,比学术证书更能决定成功与否。对此,您怎么看?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毕业生 教育 考试
赞同(3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黄祖瑜2023-07-19

很多人畏惧老师,因为曾经在老师的压力下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知识;很多人害怕考试并产生阴影,因为在教育体制下各种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心生恐慌;很多人逼着子女学习,则想要让他们突破自己的平庸,孩子的成绩捆绑上了自己无能人生困境下的期待。 持续增加的高学历人员,必然产生就业内卷,唯一的变化是底层人的困兽犹斗、死命拼抢的低级争食行为变成了文化人文雅的职考竞争。被筛选下来的人,则被主流媒体要求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做拉车的骆驼祥子。看看现在满大街穿着黄马褂的美团小哥、蓝皮衫的饿了么组员,让人不禁恍惚世界变幻的丰满与怪诞。作者/苏城

(0)

桃圆结义2023-07-1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钢做访美学者时,将他9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没想到美国的教育是这样的……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 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 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用英语说:“自由!” 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 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已至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萤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 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 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愣。 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 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 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 “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 “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0)

欣然2023-07-18

勒庞说,“教育既不会让一个人变得有道德,也不会让他变得更快乐,也不会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激情,而且有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展示力,“川大新闻女研究生诬陷并网暴大叔地铁偷拍”热度还在,文凭社会高学历假象下的就业内卷,学术妲己,上大研究生多年性剥削女性,广东某校儿媳与干部嘿嘿受处罚,这些丑行无一不在昭示“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一俗谶。 这是一种过于注重文凭教育发展下的社会文化精神面临崩塌的状态。其主要根源可能来自某种民族秉性,即通过认真学好书本知识来提高生源的初始智力和家庭所达不到的处境或地位,简言之为实用主义驱动下的灌输教育。 这种荒唐可笑的灌输教育只关心课程学习效果,出问题的时候则把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实际上教师个体谁都没有这个能力来实现传道授业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受教育变成了死记硬背和绝对服从”,学生的“判断力或个人的主动性从来没有实践过”。 对于教师来说,遵从制度并灌输填鸭是不会犯错的,那么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去努力。毛坦厂中学、衡水二中和各地的重点中学都成了应试教育的批量人才制造厂,制造出大量人生面向社会初期“轻视自我、致使我们变得无能”的精英阶层实现利润的劳动工具。 曾经小时候聪明活泼的孩子会怎样?分数上去了,但生活能力可能仅限于自理;增加了知识,但不会增加智慧;毕业前逐渐焦虑,看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甚至怀疑自己没有价值感。身在其中的人误以为受到的是高等教育,其实这只不过是筛选的方式和工具化塑造手段而已。 这种教育在理念上是极度虚伪的,它宣扬劳动的美好和高尚,农民、环卫工人以及掏粪工似乎境界上都是人上人,实际上社会化的教育结果是不管老师、家长还是所在社会的精英阶层,都要让孩子摆脱农民、环卫工、掏粪工这些他们曾经无数次赞美的职业身份,在生活上后者被理解成了失败者,没有人愿意自己或孩子去干这一行。有良心的老师,也许会增加人文精神的思考教育,但有时也被家长或学生反对,甚至被举报而受处罚。作者/苏城

(1)
1 2 3 23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