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好看的电影都去哪儿了?

发布日期:2014-04-17    浏览次数:5517

  

       近年来,大片不断,从之前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到现在的《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大闹天宫》,影片阵容越来越豪华,投资越来越巨大,宣传越来越广泛,但是我们作为观众只能对拍电影的怪咖叹一句无可奈何,没有故事情节,看不到演员表演的诚意,通片都是华丽的画面,空洞的台词,狗血的剧情,去多了电影院,逐渐变得心灰意冷,那些好看的电影,那些故事,那些熟悉的面孔,你们都去哪了?

       大学时代,在宿舍看了不少电影,经常是半夜里,点着昏暗的台灯,咖啡热气腾腾,伴着泡面的香味,看那些经典的港片,昏黄的画面,一个半小时,几条街,几个人,看完后却非常感动,旺角卡门》,《阿郎的故事》,《花样年华》,仿佛那时的香港遍地都在拍电影一样,每一个人都演的那么投入,每一张脸都充满了表演的热情,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浪漫而感伤的故事,打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港片风格的印记

        随着电影市场的商业化,那些小成本的故事片越来越少,大部分制片公司都希望投资那些商业元素丰富,场面巨大,大腕云集的电影,不管影片质量如何,通过变态的宣传,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就行,导演的力量实在有限,在商业的洪流中,做到盈利也许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个时代似乎不需要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故事内涵,需要的仅仅是几个搞笑的段子和几句煽情的台词,博观众一笑,让我们掏出钱包,至于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情绪,他们却很少考虑了……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 回忆 商业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5)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紫川录2014-07-24

以曼德拉为主角的电影有数部,部部精彩,其中尤以摩根•弗里曼饰演曼德拉的《成事在人》值得关注。在国内公映的这部电影,是得到曼德拉本人亲自授权的传记电影,2013年12月5日在伦敦举办首映礼时,现场观众得知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世界政要都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对曼德拉致敬的言论。 电影改编自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影片的制片方也是南非的一家电影公司,这意味着《曼德拉》并非一部按照好莱坞经验拍摄的作品,它更多地遵循了曼德拉在自传中所传递的个人意志、价值观,也可以视作南非人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 没有反衬、对比与升华,没有拔高、涂脂抹粉、脸谱化,影片由曼德拉孩童时期的一个奔跑镜头开始,直接切入他以律师身份为黑种人争取权利的故事,影片特地展现了曼德拉年轻时作为律师的狡黠一面,在被推举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袖后被捕,开始了27年的牢狱生活,这27年,改变了曼德拉,看待种族问题、政治纷争有了更成熟的想法。 《曼德拉》对狱中生活的展现,很容易令人想起另外一部与它不相干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有许多相似之处,狱中的曼德拉,也像一种永远也关不住的鸟,羽毛上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他在狱中与监狱负责人、看守之间的交流,也体现出他神奇的人格魅力。从监狱直接走向总统办公室进行谈判,这取决于曼德拉在狱中的坚持,也取决于监狱外南非人民永不停止的反抗,最终,他成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都信赖的和平过渡者。 电影展现了人软弱无力的一面,饰演曼德拉的英国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良好地把控了这一点,曼德拉并非天生英雄,在面对强权以及与强权谈判时,他一样有一闪而过的犹疑与软弱。曼德拉的妻子温妮在拥有地位与威信之后变得激进暴力,政治观点走向曼德拉的反面,在曼德拉与温妮离婚后,电影给了温妮一个镜头:在奢华的房间里,温妮神情落寞,仿佛失去一切。“非国大”其他领导者,在境界方面,也不如曼德拉。这些细节的存在,把曼德拉和他身边重要的人物还原成了普通的人,可以说,《曼德拉》是一部把曼德拉拉下神坛的电影,也是一部观众对他的尊敬找到真正源头的电影。 《曼德拉》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这真实又源自于曼德拉在政治生活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1994年,在经历一场飞机着陆意外后,他对身边人说,“我当时吓坏了”,对于那些带给他无限光环的审判与囚禁,他也坦率承认,“我当然害怕,我不能装作我勇敢无谓,能够打败整个世界。”作为政治人物,可以用如此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恐惧,这或许才是曼德拉获取人民信任的秘诀之一吧。 看这部《曼德拉》,有数次会热泪盈眶,这不在于电影的情节设计有多高明,也不在于演员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它牵动人心的关键点在于,讲出了歧视对人的伤害,不公对人的打击。当你身处曼德拉年轻时代的环境,无法不为人对人的欺辱而愤怒、动容,在这种强烈的情感下,家庭与亲人之间的相见与别离,都会对观众形成直接的刺激。看完这部电影,会懂得自由与权利的珍贵,会知道暴力循环带来的恶果,会发现带来和平的,永远是不灭的人性之光。(转载:星河《看读懂自由》)

(0)

wqnydg2014-07-07

这些年来,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一种“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 这种“戾气”有多重表现: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了一种对于社会的怨气。一切都是他人和社会的原因,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的问题和现实的挑战不是对其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冲冲的态度,鼓励对抗而非沟通,渲染对立而非互相理解。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更深入地思考。三是表现为一丛“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漫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微信中段子的水准。这样的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究其原因,这些文艺作品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于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以及作者对于社会发展的走向的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社会情绪一方面是对于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现实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到了发展中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高房价、腐败问题等,就认为这些问题是永恒的,是无法解决的;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过类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会往往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得到超越和化解。 当然,社会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也总会有新的解决方案。对问题的批判和追问当然需要,探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之道也极为必要,但认为问题就是不可解决的,确实是偏执和片面。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新的困扰,如因激烈竞争产生的相对巨大的压力,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等等,由此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焦虑。于是,带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往往就“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感性的泛滥和宣泄却并非文艺的大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就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没有任何制约的情绪就会变成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就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也难以让作品有感人的力量和观察现实的真实的角度。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路,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的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需要超越“戾气”。无论是大众文艺或高雅艺术,既需要独到的反映社会的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需要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这样的作品,才能切中时代的脉搏,才有人性表现的力度,才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转载:张颐武《超越“戾气”》)

(0)

华胥引2014-06-09

 目前,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整频道落地,指电视卫星被允许在某地进行信号覆盖,以使当地的观众可以接收得到该频道信号,收看该频道的节目;二,节目海外发行,主要有两个方式——国家主导、自办发行,直接掌控平台和收益,或通过和国外媒体的合作,向海外主流媒体提供内容,通过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实现赢利;三,国际合作制片,这已成为电视节目生产领域的常态。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频道在海外成功落地,但这些频道无论收视率、触达率,还是观众的忠诚度都相对较低,辐射范围和传播效果都较弱;另一方面,中国的电视节目输出相比英美等西方国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提高中国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在内容上,在确保新闻节目有效传达执政党对重大国内国际事件态度和立场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电视剧和纪录片这类意识形态色彩较淡、在制作上有较为统一的国际惯例的节目形态为主打产品;二,在方式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电视国际传播提供便利;三,在政策上,应鼓励地方台和民营电视机构与海外传播机构在文化、娱乐等内容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赚取海外利润。(转载:常江、余鸿雁《提高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能力》)

(0)

莫名其妙2014-05-22

我知道红色娘子军,是从长辈口中得知的,也从老电影中了解到一些。我觉得她们代表了女性的坚韧,她们向世人证明了男人可以做到的事,女人同样可以做到,同样可以顶天立地,保家卫国。 说到她们的英勇不屈,我认为是理想和信仰支撑着她们那样去做。但也和个人性格以及特定的时代环境有关。 对于未来,我有规划,也和我的理想相关——可以一边走、一边记录人生百态。但似乎很难实现,这涉及找工作的难度、生活压力等等。 我们这一代人压力很大,不敢漫谈大理想。但我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理想和信仰,尤其是在物质充裕的时代,精神很容易空虚。如果连理想和信仰都没有了,人会变得懒惰和空洞。 我们需要理想,这也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促使我们为之努力!

(0)

tablo2014-05-10

“一个不会拍电影的厨子不是一个好总裁”,在产业跨界融合时代,这已不是一句打趣的玩笑话,而是正在上演的真实戏码。 不久前,湘鄂情集团董事长孟凯——这位曾经在深圳蛇口一家小餐馆掌勺的企业家宣布,将收购两家影视公司,并将试水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研发。像孟凯这样的企业家如今不在少数,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一个共同的领域: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近年来热度不减。从传统行业纷纷涉足,到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交织融合,这种跨界融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立体的格局。 产业跨界融合的动力是市场。传统行业、资本、科技竞逐文化领域,无非是想搭上近年来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有新鲜血液注入,自然是一件好事。一方面,通过行业渗透或产业链的打通,可以让企业在原本不相关的渠道里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携带高新科技企业的融入,也可以让文化企业的长远发展获得新鲜元素。 但是,无论是文化产业链的打通也好,还是与科技、金融资本的融合也罢,如果最终不把资源融合的“好钢”用在产品内容这个“刀刃”上,终究是只具跨界融合之“形”而未具其“神”。跨界融合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不同领域跨界而来的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使其变成一个创新的引爆点,促进企业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上做更深入的挖掘,从而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假若只满足于简单的1+1叠加效应,那么这样的跨界融合相当于只跨出了半步。 如今,在互联网思维的席卷之下,各行各业都在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体验消费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奢侈”:他们未必要最好的,但却要最独一无二的,专属于自己的。而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如何关注消费者的这种个性化需求,从而为其提供真正所需,才是跨界合作需要认真研究的目标。从这方面来说,在跨界时代,创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内容,依然是制胜的王道。 其实,文化产业领域,消费者的口味千差万别,每款有个性的产品都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跨界融合也并非万能药。下功夫增加其他企业所不能实现的消费体验、专心做好产品内容,这样的文化企业,不管“新”“旧”,也不必在意“跨”与“不跨”,就都会有出彩的机会。(转载:李昌禹《跨界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0)

沮水布衣2014-05-04

《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律师本色》等美剧,暂时在各大视频网站看不到了,据报道将有80%的美剧或将淡出视频网站。面对如此“噩耗”,美剧迷们一点也不担心,调侃美剧下架原因的微博比比皆是。 不担心是因为,在这个万能的互联网时代,想要寻找某部剧集的下载,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美剧只是在各大知名视频网站消失了,但互联网还有数不清的分享渠道,想要全部禁停这些渠道,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对于处在多数的观众而言,在视频网站的显要位置看到推荐链接,点击进去就能方便地收看,是美剧在国内大面积扩张的原因所在,美剧下架,影响到的是这批观众,他们其实也没什么可以着急的,本来美剧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不怎么重要。 美剧下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阻止美剧的大面积蔓延。美剧在小众范围内被追捧没关系,顶多算是一个群体的爱好,而一旦进入大众层面,就会引发所谓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某报评论所说的,会让孱弱的国产剧愈加无法生存。 但掐死了美剧,国产剧的质量就能上升?这显然是逻辑上的南辕北辙。美剧的确会挤占国产剧市场,但同时也会激发国产剧创作者与制作者的热情,通过学习美剧快速提高竞争力。事实上每一部被称赞具有“美剧风格”的电视剧(如《黎明之前》),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收视率。 作为最为大众化的精神产品,电视剧很容易影响观众的价值观,但其功用,也仅仅是存在影响的可能而已,就算没有电视剧,大众价值观的形成依然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美的、好的、善的,永远是大众追逐的方向和想要实现的目标。 而美剧好看,是一种娱乐层面上的美和好,是一种终极价值观意义上的善,所以美剧才能穿越文化与国界,成为别的国家观众所喜欢的对象。简单的下架、禁播,观众只不过少了一个娱乐选择渠道,但对好剧的标准却不会发生改变。 中国的美剧观众在价值观方面已经很成熟,比如在对下架《生活大爆炸》发表评论时,使用了这样的言辞,“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女性生活腐朽的现实,对我国大批盲目寻求移民的青年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不要觉得网民的“批判”会让美剧神奇地“起死回生”,在短期内,美剧将从视频网站退潮,而从长期看,消失的美剧早晚会回来。广电主管部门对国产剧三令五申,荧屏上的国产剧依然题材丰富,这是刚性需求在起作用。对美剧的刚性需求,会让资本与市场的力量逐渐影响到禁令。 苹果手机是好产品,但不能说要保护国产手机不准引进苹果,要促进国内手机企业创新,就不得禁止设计理念先进的苹果手机入市。美剧虽是精神产品,但道理一样。对美剧可以施以审查修改等措施,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观看,一刀切式的下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以往的经验看,对电视剧的禁令是最没有生命力的,通常用不了半年或一年,曾经被禁止的电视剧类型,又会改弦易张、卷土重来。那些懒惰的、想通过国内视频网站轻松收看的观众,以及忙于各种事情还来得及观赏几集美剧的观众,不用担心再也看不到美剧了,它们已经被生产出来,看与不看,它们就在那里,况且,您真想看的话,一定会看到的。(转载:韩浩月《下架的美剧早晚会回来》)

(0)
1 2 3 26条信息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