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职场新人如何笑傲江湖?

发布日期:2014-07-01    浏览次数:4501

  

        离开象牙塔,走入社会,每个毕业生即将面对风云变幻的职场。职场和校园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无忧无虑,专心学习,专心乐嗨,而踏入职场,不再有学生的光环,身份的转变下需要承担起一个职场人的责任。

作为新人,要尽快的适应职场,则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定期计划。正所谓“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每个人需要给自己定下近期和远期的职场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事情来做,激发自己的天赋,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人的目光要放长远一些,别局限于所学专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自己的潜力无限爆发。其次,在这个优胜劣汰的风云职场中,新人们需要尽快适应环境,适时改变环境。无论是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还是人际交往等,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一开始总是有些“亚历山大”,学会处理得当,才能走向成功之门。此外,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和优秀的独立性等也是新人们需要慢慢掌握的职场法则。

职场新人,犹如新生的婴儿,只有把握好自己,规划好自己,才能真正笑傲江湖你是职场新人吗?你怎么在职场中摸爬滚打?

相关热词搜索:工作 新人 职场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1)  |  中立(5)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TOMTOM2014-09-17

把自身优点放大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敢于拼搏奉献!!

(0)

danya2014-09-04

美国哲学家金•洛恩说:“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从充分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开始。 优势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得来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可以赢得什么样的优势,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年轻时看似什么都不会,以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别人一次偶然的提携,让他发现了自己会写文章的优势。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成了世界著名的作家。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很喜欢柔道,一位著名的柔道大师答应收他为徒。然而,学习还没来得及开始,小男孩就在一次灾难中失去了左臂。柔道大师找到小男孩说:“只要你愿意,我依然可以收你为徒。”小男孩知道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学得格外认真。 三个月过去了,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感到很纳闷,但他相信师傅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又过了三个月,师傅反反复复教的还是这一招。小男孩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师傅:“我是不是该学学别的招数?”师傅回答说:“你把这一招真正学好就够了。” 一晃又是三个月,师傅带小男孩去参加全国柔道大赛。当裁判宣布小男孩赢得本次大赛冠军时,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有一条手臂的他,第一次参赛就以唯一的一招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回家的路上,小男孩疑惑地问师傅:“我怎么以一招就得了冠军呢?”师傅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学会的这一招是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对付这一招的唯一办法是抓住你的左臂。” 一个人的优势一旦被发掘,成功就变得很容易。人生最大的优势在于自己,最大的敌人也在于自己,只有自己超越了自己,才有机缘将劣势抹平,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转载:程应峰《一招学好就够了》)

(0)

墨村集市2014-07-23

  很久之前我招过一个实习生。在面试中,那个应聘者哭诉自己有多么不容易,无论学业还是家境,作为一个家在外地的学生,在北京找份实习工作很难,求我留下他。他的教育背景还行,而且让我动了恻隐之心——那时候我太小,还不怎么专业,不太能分清职场和人情之间的界线。   我招了他之后,可怕的日子开始了。一会儿是学校有课,一会儿是租的房子到期,一会儿是回家没车,一会儿是午饭没钱,总之什么事情都要来我这里哭一哭,好像这一切都是我的错,或者说我要为他的这些事情负责。这让我非常痛苦。   有一天他问我:“姐,我能转正吗?要是不能转正我就退房子去住招待所了,能转正我就继续租房子。”说实话,他的工作水平还可以,但这些琐事已经让我烦透了。职场虽说应该以工作表现为评判标准,但那时的我已“累觉不爱”。可我要是说不能转正,他就要去住招待所,真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我忘记他后来是怎么走的了,反正那段时间我想起他来就脑仁儿疼。   其实这并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实习生这样说:“我可以10点上班吗?我学校离公司太远了。”“我可以先走吗?学校要关门。”“领导,可以先预支工资吗?我没钱了。”“领导,明天可以在学校办公吗?明天早晨我有一节课,完事儿再来就中午了,能直接在学校工作吗?”每每这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职场有职场的游戏规则,如果不答应,显得有些冷血和不近人情。但需要提醒的是,在你打算实习前要做好一切准备,不仅仅是时间和能力,还有自己的体力和承受能力。比如距离远,比如今天心情不好,比如今天学校有事。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很多正式员工都有类似的各种问题,难道大家都不要上班了吗?偶尔因为私事跟公司请假并不是不可以,但让公司为你的私生活埋单,那还不如干脆不要来。   选择一份实习工作的时候你就要先想明白,公司离学校多远,有没有直达车,每周学校的课程都是如何安排的,不上课去实习会不会有问题,如果晚上加班有没有夜班车能回来,甚至公司附近有没有熟识的朋友可以在情急之下借宿?这么说或许太冷酷了,但你的职场之路需要从最专业的标准做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最好的姿态胜出。   我实习的时候,坐公交车从学校到公司需要两个小时,中间还要换乘一次,今天回想起来,我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一步步扛下来的。那时候没人问我学校在哪里,是不是远,怎么来上班,实习生工资低如何在CBD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我也不想说,我觉得这是我个人要去解决的问题,不应该跟谁去哭诉,或者作为一个条件,暗示公司应该给我怎样的待遇。   实习大概一年之后,我跟另一个女孩合租,在公司附近有了一个6平方米的房间。屋子里只有两张床,一个柜子,床上堆满了东西。白天实习,晚上躺在床上学习,就这样坚持到毕业转正。我一直都觉得,不管你怎么辛苦,公司不会为你的私生活负责任。如果你觉得这不近人情,那意味着你还不够成熟,还不清楚社会和职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把私生活带到公司,永远都是职场大忌。(转载:赵星《别让公司为你的琐事埋单》)

(0)

2014-07-16

一、有效追随者既能独立思考,又具备工作的主动性   落花清影:按照追随者风格的不同,下属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他们各自如何提升与老板的关系?   晶彩人生: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有一个恶老板,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个好下属。根据我带团队的经验与心理学研究,一个好下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对工作积极主动。   1.如果一个人既能独立思考,又具备工作的主动性,那么我们称之为“有效的追随者”。有效的追随者不是很在意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他们平等地对待老板,并不刻意回避风险与矛盾。他们善于自我管理,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也清楚老板的优缺点。他们为了胜任、为了解决方案而工作。他们认识到,他们在和老板的关系中是有力量的,所以他们积极向上管理。虽然他们尊重老板,但是他们不怕与老板的冲突或者承担风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组织的最大利益。   2.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却没有工作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称之为“疏离的追随者”。他以前可能是有效的追随者,但由于经历了挫折和障碍,也许是因为管理者的期许没有兑现,他们变得消极了。他们是有能力的,但是他们只看到了老板的弱点。他们可以独立思考,但是他们从来不愿意为解决方案作贡献。他们浪费太多时间去抱怨老板,并没有给老板更积极的建议。   领导者常常把疏离的追随者视为是麻烦制造者、愤世嫉俗者、败事有余者、刚愎自用者,甚至是怀有敌意的对手,而不是团队的成员。所以,疏离的追随者必须化解内心的情结,进行自我反省,以此来降低自己的叛逆情绪进而回归,重新成为有效的追随者。   3.如果一个人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称之为“墨守成规的追随者”,他们是典型的执行者。他们愿意做,但是不思考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有什么后果。即使老板布置的是一个危险的、有害的任务,他们也照单执行。他们对权威过度依赖,只信服权威,不相信自己。   一般来说,一个组织大约有25%—30%的墨守成规者。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批评性的观点对工作来说也是必需的。墨守成规的追随者需要练习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在对他人观点的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获得信心。  4.如果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性都非常低,那么我们称之为“被动的追随者”,这是最糟糕的下属,他们既不独立思考,也不积极主动。你推一步,他们走一步,他们只做你要求的,把创造性和思考留给了老板。   在领导者的眼中,被动的追随者是懒惰的、缺乏能力的、缺乏主动性的,甚至是愚蠢的。被动的追随者喜欢随大流,缺乏积极向上的朝气。被动的追随者应该深刻反省生命的意义,找到能激励自己前行的动机,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积极性,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落花清影:作为“有效追随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有效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晶彩人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是一个优秀追随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我们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以下4个方法可以提高你的独立思考能力:1.与习惯性思想的来源相隔离:不要先插上电源然后用电脑找答案,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先自己想想。尽管你不能与世界隔绝,但是你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摄入量来增加你独立思考的量。2.思考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去思索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论证它的合理性在哪里。3.随机化你的生活圈:不要总去相同的场所、吃相同的食物、与相同的人谈天,你可以积极地追寻新的经历。许多人习惯了这种简单的决定因为可以带来安全感,但如果你想独立地思考,就需要跳出自己习惯的圈子。4.练习质疑:你可以尝试质疑现在的一切,并找到切实的理由反对它。   二、正确理解“积极主动地做工作”   落花清影:对工作的积极参与也是“有效追随者”的显著特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积极主动地做工作”?   晶彩人生:在与老板的关系中,积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与老板的互动积极;第二,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如何积极、有效地与老板互动?我们把互动分为四个等级,看看你在与老板的交谈中是哪一种表现:   1.积极互动:多次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情丰富,有朝气和活力;对老板的观点分析和思考后,多次积极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断地推进讨论的进程。2.较好互动: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情丰富,有朝气和活力;能够对老板的观点分析和思考后,积极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3.一般互动:表情自然;能够对老板的观点分析和思考后,积极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4.互动很差:表情生硬;只有在老板的询问之下,才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而工作的主动性也分为四个等级:   1.积极主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设立了难度比较大的挑战性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动开辟出多种独特的方式和渠道,采取了很多次的主动行为,最后实现了目标。2.比较主动:通过分析现成的信息,设立了中等难度的挑战性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方式和渠道外,还能开辟出其他方式和渠道,采取了多次的主动行为,最后实现了目标。3.主动:在老板的帮助和指导下,设立了稍有挑战性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运用常规的方式和渠道,采取了不止一次的主动行为,最后实现了目标。4.被动:老板帮自己设定了目标,自己被动接受,行动多数需要老板督促,目标能否实现不能确定。(转载:赵姗《你是领导的“有效追随者”吗》)

(0)

wqnydg2014-07-07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切中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对待学习态度问题上的要害,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学习的新理念,理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对领导干部来说,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个人能力水平的自然提高。相反,领导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学习的任务也越重。特别要看到,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更加开放,知识更新和应用的速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和执政条件时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放松了学习,就跟不上形势,把不准方向,驾驭不住大局,最终贻误事业,也贻误自己。 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和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有的自诩聪明过人,以为灵机一动,照样工作、照样办事、照样开会、照样写文章,总是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这是很肤浅的。要想成为说话有卓见、办事有效率的高水平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生活习惯、精神追求,作为安身立命、履职尽责的内在需要,坚持学习“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的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领导干部加强学习,首先是要学习科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一个现代型的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离不开理论指导。只有善于理论思维,看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抓工作才能切中要害。因此,学习必须抓住重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事实表明,不弥补知识“缺陷”,思路和决策就会出现“缺点”;不补齐知识“短板”,实践和工作就会出现“短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进行深入广泛的学习,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加强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只有广泛涉猎反映时代进步的经济、科技、管理知识,以及凝聚前人智慧的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等知识,才能进一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避免思想缺乏灵气,讲话缺乏底气,行动缺乏朝气,工作缺乏锐气。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媒介就是实践。领导干部要学有所得,就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见成效。既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自觉地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去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把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举措、领导工作的本领,又要紧密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成为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的过程,成为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过程。这样,学习才会有永久的动力,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一劳永逸。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同时也是选择吃苦。古人“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是好学的榜样,更是苦学的典范。心浮气躁难取“真经”。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尤其需要戒除浮躁、静下心来。为此,既要有一股挤劲,每天挤出半小时,读书三四页,天长日久终有所得;又要有一股钻劲,钻得越透,领悟越深,收获越大;还要有一股韧劲,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把学习当作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日不学就感落后。唯有如此,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转载:沈小平《让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方式》)

(0)

天涯远2014-07-07

 江苏省2014年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同学曾经的梦想是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将来做一名新闻人。据报道,吴同学喜欢思考、爱好写作,为了新闻梦博览群书,做了近50万字的札记。但是,经过采访他的记者劝说(阻),小朋友最终决定暂时放缓自己的新闻梦,而选学金融,辅修新闻。这里,我们约请三位正在学新闻或是学过新闻的伙伴谈谈他们对此事怎么看。 一、中国媒体需要睿才来启智大众   克劳汀•豪森 (Claudine Housen)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留学生,来自牙买加   究竟是什么能使一个人放弃生活中的梦想呢?你会让别人掠走你心中的渴望吗?   最近,《中国日报》上的一篇报道让我非常吃惊。这篇文章说,一个高考状元因为采访他的记者劝说而放弃了进北大学新闻的梦想。   首先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学生竟然可以在苦学多年之后放弃自己的梦想。其次,我吃惊的是记者非但没有去鼓励他逐梦,反而设法把他的梦想抹去。这不是与媒体上关于“中国梦”的华章唱反调吗?   我与这位学生素不相识,而且这事儿也不归我做决定。但我还是由衷希望他在决定放弃之前能够至少再思考一下。   他毕竟是中国“最强大脑”之一,而中国媒体需要睿才来启智大众。精英人才之于中国媒体的重要性不亚于医药等任何领域。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兰斯顿•休斯的诗《搁浅的梦想》,我也特别想知道这位学生对休斯诗中的问题会怎么回答:“梦被搁浅会如何?难道它会像阳光下的葡萄一样被晒干?……或许它会爆发?” 二、为何要摧毁一个少年的梦想?   郑阳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现供职中国日报   作为一个大学一直读新闻,毕业后又进入这个行业的记者,看到这条新闻觉得难过之余又吐槽无力。从理想的角度讲,觉得这些劝理科状元另选专业的记者们不免有些自轻自贱。   为何要摧毁一个对新闻行业充满憧憬、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怀有愿望的少年的梦想呢?   记者是对社会痛点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也导致他们对自身境遇的痛点相当敏感。于是每一位离开纸媒的记者都习惯在离开之际矫情地发表一篇感言,哀悼一番纸媒已死,理想照不进现实云云。一篇复一篇的哀悼对这个行业又有什么益处呢?   但作为一个深谙纸媒现状的人,我又会反思,从现实的角度讲,难道我会不劝这位状元改换专业吗?毕竟从投入回报的角度讲,金融必是比新闻强太多的职业。社会职业分布遵从正态分布,成绩最好的一小撮学生去回报最大的行业,亦无可厚非。新闻业肯定不在那个金字塔尖。   结论?我希望新闻业仍能吸引到次优的学生,毕竟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这个行业的水平。同时不必过分唱衰这个行业。对于记者们,在抱怨各种客观不如意之前,请想想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是否也在辱没这个行当。 三、似乎美好都在圈外   范超   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在机关工作,后进入媒体,现供职于某银行   前两天老家亲戚打电话,问我什么专业最热门。我很“官方”地问她:你的兴趣是什么?她没直接回答,只跟我说想报建筑工程。   我想起多年来老家传说着的各种创富神话,大致是某人带着民工队伍进城后暴富这样的版本。我问她,是因为觉得以后待遇会很好吗?她说是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我的建议,更无法评判她的对错。志愿的选择,包括职业的选择,应该都是一个“趋利”的过程。这个“利”可以是金钱、名誉或者信念。在佯装高尚的时代,追求金钱和名誉是庸俗的,经常需要捆绑着信念才得以前行。   用足以报考金融系的分数上新闻系亏吗?   如果为了信念,当然不亏。北大新闻系虽然创办时间较短,但学风浓厚,空间足够你发挥。如果为了金钱和名誉,可能就亏大了。但小朋友也说对金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金钱、名誉、信念三者都可保有,岂不美哉!   状元想法转变的过程,有一些记者参与其中。这个自称“新闻民工”的群体,自贬、自嘲已经成为职业特性之一,但妨碍他人成为一名追求真相、传递智慧、记录历史的记者,好像并不妥当。状元虽是状元,但毕竟年少,容易被误导。   我们似乎生活在职业错配的年代。我曾经听当老师的说,再也不让我的孩子当老师了;也曾经听到当记者的人说,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当记者了;甚至当我进入银行业,周围还会传来这样的声音:我再也不能让我的孩子进银行了。 似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圈子里,美好都在圈外。我也想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转载:状元弃新闻梦,听新闻人怎么说)

(0)
1 2 3 26条信息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