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我们还需要“能够发光”的精神

发布日期:2017-12-15    浏览次数:901

前两天,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一个高个子、戴眼镜的中年人,旁边的人告诉我,他就是引发了“人生的路是不是越走越窄”大讨论的“潘晓”之一。我突然感觉时光倒流了二十多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们曾如此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而“潘晓”正是我们热议的对象。岁月沧桑,时代已经走了这么远,那些话题已经渐行渐远,但当时的氛围却还记忆犹新。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岁月,计划经济的限制使得许多青年面临着严重的“成长不足”,感觉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于是有人投书报刊,被发表出来,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许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最后问题不一定有定论,但却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年轻人必须努力奋斗,克服环境和自身的局限,开创人生新的道路。今天想来,这些“共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所在,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其实就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

当时的年轻人,确实是在一种“励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还记得刘心武有一篇堪称“新时期”爱情文学发轫之作的小说《爱情的位置》,其中写一个卖烧饼的青年刻苦学习阿拉伯语,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和机会,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相信社会会让自己的争取有价值。当时“自学成才”形成了一股风气,从动乱中走出来的人开始了新的奋斗和努力。其实,当时大家对于未来究竟如何并不清晰,但都觉得社会一定会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只要努力就会有所贡献,这种信心和激情相当激动人心,这种“励志文化”在今天看来可能难免有肤浅和幼稚之嫌,但那种努力向上的社会氛围却是让人难忘的。

我还记得,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来中国,在诗里这样形容当时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移山,但是我能够发光。”移山可能太难,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是可以做到的。安格尔为了这些年轻人的努力而感动,也为中国新的希望而感动。我想,这种“励志文化’其实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文化主潮。正是这种激励人克服困难和努力奋斗的文化给了“改革开放”以历史的动力。在我们告别贫困,寻找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励志文化”的意义不能低估,同样,这种“励志文化”也是今天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所在。

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仍然、而且更加需要一种相信每个个人都“能够发光”的“励志文化”。今天,网络上“草根”们的意见已经形成了文化现象和舆论氛围,在他们的网络跟帖和博客中,对于社会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对于许多不良现象有尖锐的批评,对于因个人的“困境”而带来的不良情绪有充分的发泄,却缺少一种努力向上、发挥个人能力的愿望和决心。他们在发表许多正当的抱怨和指责的同时,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缺少信心,久而久之,“抱怨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了“励志文化”,对社会的指责和呵斥代替了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负能量”战胜了“正能量”。

社会的发展当然要改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让每个人,特别是还在艰苦奋斗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没有任何疑义。但与此同时,在剧烈的全球竞争中,每个个人和民族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进则退、逆水行舟仍然是中国面对的现实环境。《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有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他送女儿上大学时,感到忧郁而不是欣喜,他说自己家里永远有女儿那张温暖的床,但女儿的灿烂未来却只能依靠她自己的奋斗,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发达国家的父亲还会有这样的忧郁,更何况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父母呢。

一方面,社会有责任关爱年轻人,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需要以最大的热情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要求;但另一方面,任何年轻人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都会面临完成不足的困难和成长的危机。这就需要一种“励志文化”,鼓励年轻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灿烂的未来。我们要告诉年轻人,父母应该给儿女一张床,社会也应该给面临困难的人一张床,这是一种责任,但一个人的未来却永远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这同样是一种责任。

怎样理解这种责任?首先,我以为,人生需要“志存高远”。志存高远,才能够承受艰苦的考验,才能够忍受枯燥和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在“消费社会”的今天,学习条件改善的同时,娱乐和物质消费的提供极大丰富,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没有更广阔的视野,人生就会在无限的生活乐趣中沉醉而失掉前进的方向。在求学阶段,不少年轻人由于受到过度的关爱而没有高远的志向,只是期望有舒适的生活和有保障的职业,所以,虽然他们比“潘晓”时期的年轻人见多识广、教养全面,却难有远大的志向。此外,过度注重自我日常生活的感觉和体验,缺少更加宏观的视野也使得他们一方面容易满足而难以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考验,一遇挫折往往就会意志消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的社会氛围之所以直到今天还被许多人怀念,正是被那个时代年轻人志存高远、不懈努力所感动。所以,为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的理想今天仍然应该是年轻人树立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其次,青年时代还需要“艰苦奋斗”。不可否认,青少年需要体验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成长仍然是艰难的。要想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就必须忍受许多无法逃避的枯燥和单调,要克服许多具体的挑战和困难。没有背诵,英语单词不可能随便记住;没有大量的习题演算,数学基础不可能牢固。这些都需要不断刻苦地学习。虽然有些天才或者有超常能力的人可以超越这些阶段,但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多数青少年都不得不经历一个艰苦学习的阶段才可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学识,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社会和家长应该为青少年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但也不得不要求他们承受艰苦,因为只有经历了艰苦的考验,生命才可能成熟,才可能更有意义和价值,才会增加自信和勇气。

我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励志文化”,希望今天有更强烈的“励志文化”的氛围,正在“发光”的中国让每个人都“能够发光”,机会仍然属于每一个努力的人。


(作者: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来源:《中国政协》2014年第14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