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台湾人矛盾的两岸情结

发布日期:2019-07-22    浏览次数:1374

两岸之间的除了一道海峡相隔之外还有许多无法量化的距离,牵动着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政府和社会远近亲疏的矛盾情结。本文虽然突出了差异,但仍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争取双赢的最高战略目标。

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的爱恨纠葛摆荡于政治自主与经济发展之间。20多年来中国大陆能在两岸政治矛盾中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其驱动力就是台湾社会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考虑,台湾产业遵循比较利益法则西进追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扩张市场。然而,马英九总统执政期间虽然可以说是两岸关系最缓和、交流最蓬勃的时期,但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依然存有高度疑虑。

我们不难理解台湾社会在中国大陆政治与经济压力下所表露的不安,但是在经济生活的需求与政治独立自主之间,该维持怎样的警觉和距离?红蓝绿三党应该作出何种政策调适来继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呢?


纠结的台湾民意

台湾《旺报》8月份民调显示20112014四年间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政府及社会的负面观感持续上升,调查发现台湾民众对北京「无好感」的比例从2011年的61.8%上升到今年的64.5%,对中国大陆人民「无好感」的比例也从2011年的46.6%上升到51%

民调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甚至连一向政治立场鲜明的《旺报》都无法回避这样的民意趋势。毕竟北京长期强势主张对台湾的主权显然与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意向不符,因而台湾社会对大陆政府好感无多。

然而《旺报》民调却也突出了一个现象:有62%的台湾民众认同中国大陆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和今年3月民进党民调中心的调查结果相符,台湾民众最不能接受民进党「逢中必反」的态度(40.7%)及「对中国 经济政策保守」(21.7%);但也最不能接受国民党「逢中必从」(过于顺从中国的要求,37.4%)及「经济依赖中国」(30.6%)。

民调结果道出台湾社会对两岸政治经济整合的纠结心情。从这种纠结心情衍生的现象则是:想要去大陆工作或创业的台湾人仍持续增加,比例从2009年的14.5%增加到20.4%。也就是说,台湾社会虽然清楚两岸经济整合背后的政治风险,不过相较于台湾停滞的经济和倒退16年的薪资水平,台湾青年更愿意面向中国大陆的广大市场,争取更高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

对照2013年《联合报》的民调结果,当时有31%民众愿意到大陆工作,24%愿意到大陆创业,比例也是较往年增加;尤其是2029岁台湾年轻人更愿意赴大陆就业,2011年时为32%到了2013年则已达到48%,三年来多了16个百分点;此外,超过6成在学学生不排斥前往大陆就业。

19902000年代初期不同的是,当初台湾人西进是因为传统制造业和科技业为主的产业迁徙带动了人力资源的移动,主要为台资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流动;而今日中国大陆不仅是世界的工厂更成为世界的市场,台湾学子、青年的心态也从过去的被动西进转变为面向中国大陆主动出击,「中国经验」成为台湾青年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拼图之一。许多台湾学校,尤其是商管系所都专门开设两岸相关课程,甚至有系所将具有中国大陆经验的师资当成招牌宣传。对企业而言,更欢迎有中国大陆经验的人才加入。


对红蓝绿三党政策都不满意

然而这是否代表北京「以经促统」的策略有效,从企业进入到个人了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也许现况更像是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今年5月时所谓的「两岸政策撞墙了!」《旺报》的系列民调显示台湾社会对两岸三党现行的两岸政策都不满意,有58%的人不满中共对台政策、59%的人不满意国民党两岸政策,不满意民进党两岸政策的也有60%

北京的怀柔让利终究没有赢得台湾民心。台湾方面,马英九总统向来引以为傲的两岸政策其实台湾民众并不买单,与现实相违的「一中各表」以及在经济上过度倾中已经受到民意的反扑;至于民进党,虽然在光谱的另一端强调国家安全和台湾自主性,并且宣示中华民国等于台湾,但迈向执政的「最后一哩路」似乎仍然漫长。

 两岸关系发展的路线基本不脱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内容: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就两岸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但是北京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是要开启「政治协商,实现统一」,这并非台湾当前主流民意所期待的两岸政治定位,此为两岸矛盾的根本。从经验观之,两岸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或许能够累积认识与信任的基础,双方都会有人在交流中获利,甚至企业主会因为生意方便而有政治立场的表态;但许多研究也已经指出,两岸交流中的个人甚至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我之分和彼此价值认同的差异。至于ECFA及其他两岸协议,基本也不涉及高度敏感性的政治制度整合,当面临政治定位的选择时,台湾人民终究不能接受「一国两制」、「一中原则」。

更令人难堪的现象则是近年来台湾经济未因ECFA而见起色,加上两岸产业竞争逐渐白热化,反而使台湾人民对两岸经贸整合更加警觉,甚至趋向保守。台湾指标民调在今年3月「太阳花学运」前后的民调显示,超过47%的民众不支持两岸服贸协议。7月的民调也指出有50.6%民众认为台湾出口过度依赖大陆市场,对台经济和政治风险大。

从前述的现象看来,两岸关系还有诸多僵局未解,共、国、民三党的两岸政策均欠缺未来性,令进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发展前途不明,但台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提升却恐怕没有太多时间等待。


从统独之争转向制度与价值融合

当前台湾人民虽然愿意和中国大陆发展经贸关系甚至前往就业、生活,但心理上更宁愿和中国大陆保持距离,其问题或许不在「统独」,而在于「价值」。

当代台湾与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差异,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也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台湾社会历经了长期的改革初步建立言论思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并且制度性保障政治与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平等参与权利。在台湾,任何政党或政治人物违背了这样的价值,都将受到民意的背弃。这些差异不是每年2000亿美金的贸易额就可以交换。

另一方面则是两岸社会发展的差异,中国大陆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物质文明的发展之外,精神文明的发展仍然有很大努力空间。台湾歌手陈升讽刺陆人「等你们上厕所会关门再谈统一」,言辞虽然尖锐但也真实的反映出两岸社会间的不同。这些差异也不是每年800万人次人民往来就能轻易融合。

两岸之间的除了一道海峡相隔之外还有许多无法量化的距离,牵动着台湾社会对中国大陆政府和社会远近亲疏的矛盾情结。本文虽然突出了差异,但仍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争取双赢的最高战略目标。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更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搞得有声有色,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陆有能力在精神文明取得成果。我们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中,持续推动文化与社会价值的交流,能提供两岸人民认识不同的制度、不同生活方式的机会,提供两岸人民思辩和选择的机会。在交流中奠定善意和互信的基础,从认识进入理解,从理解到认同,将能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作者:洪奇昌  李国正)【来源:《镜报》2014.9  第446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