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有军费变粮田,共产主义还远吗?

发布日期:2015-06-11    浏览次数:3514

   

        儒家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詹姆斯·希尔顿《失去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在每一个时代,思想家都会基于当时的社会阶段、生产力情况构思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产量锐减、价格涨幅过快,以致造成了近40年来前所未有的粮食恐慌与危机。据统计,世界饥饿人口已达10.2亿,创历史最高水平,这还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足和其他形式营养不良的人,遭遇粮食安全困扰的人其总人数可能接近3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所有的军费变粮田,共产主义是不是就能早日实现呢?

相关热词搜索:军费 粮田 共产主义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97)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徐霞客2020-07-05

真正撕裂一个社会的,不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 在未来,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过剩的。生产效率也会进一步的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不把这些产品及时的分配出去,那么反而会导致库存和滞销。如果把这些产能导向国外市场,则必然的会摧毁它们的本土产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失衡。 罗素碰巧预想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主义式的的社会新图景:在一个生产力超级发达的社会里,分配比生产更重要。 这和我们的立场,价值观,政治取向并无关系,因为它是一个规律:在一个商品过度丰裕的社会里,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追逐人。 再进一步开脑洞。既然空气可以免费,带宽可以免费,为什么商品就不能免费呢?在商品稀缺社会,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是商品追逐人。这一切,都是因为,生产效率的不断升级和极大提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真正的终极的阶层抒困,是在一个商品极大丰裕的社会里,商品到处追逐着人,社会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来划分阶层。就好比,没人会以呼吸多几口还是少几口空气来划分社会阶层那样。 社会阶层现象消失了,并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人头翻滚消灭的,而是,被科技进步所消灭。科技最终导向了人文关怀并与之交汇,这也是最终极的善政。

(0)

张伟国2020-05-14

不忘初心,立党为公,为人民服务,走向共产主义道路,还需努力啊,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基础上需要加强努力!

(0)

魏守仁2020-05-09

共产主义从诞生的那刻起,就代表了天道,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珠穆朗玛再高,也是土地推着他上去的,上去就甭想下来,直到山崩的那天。

(0)

陈海波2015-12-08

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96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届时粮食生产须增长70%才不至于饿肚子。而绝大多数可生产粮食的土地已经开垦则意味着,我们要对耕作方式进行一些大规模改变。耕作方式大改变并非不可能, 20世纪40年代中叶,美国植物学家诺曼.博劳格培育出了几种非常适合墨西哥山区的高产、抗病半矮杆小麦。种植在施加氮肥的土地上种植产量增长尤其明显。20世纪60年代,博劳格将高产小麦向备受饥荒困扰的南亚次大陆推广。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我们不能抱着博劳格开启的“绿色革命”不思进取。实践证明,这场革命远非完善;为了增加产量,博劳格鼓励单一种植及大量利用从石油制造的氮肥,这导至土壤肥力下降;此外,博劳格只注重用大米、玉米和小麦防止饥荒,而忽视了营养更多、单位面积产量热量产生更多的农作物:比如马铃薯和红薯等农作物。 我们需要对现在的粮食格局做出一些改变,可以首先从水果和蔬菜开始。

(0)

赖火砖2015-08-11

以前的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阅读的人,上学的时候,阅读只是因为课程的一部分,被逼无奈。直到我认识了《共绘网》这个平台,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热爱阅读,热爱思想作品,整个人都充满了力量。故此我创作了这首诗词《共绘网似一盏灯,温暖他人》送给它,希望与他一起并肩成长: 自从与《共绘网》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我就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从此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的,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城市/从安稳的工作/到重新定位人生/面对改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不断成长和坚强/想当年,初识《共绘网》/才发现世界真的很大/对于我这个/对世界知识一窍不通的90后来讲/着实是一个挑战/因此,每天进入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快速浏览《共绘网》网页的头条和权威评论/我发现大学毕业的我/竟然看不懂一篇经济议题/在一番深思熟虑后/我终于明白这些创新思想的内涵/也更加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义/一个人永远保持学生的状态/你的人生就不会枯竭/我理解的学生状态/就是不拒绝新鲜事物/不放弃热情/保持对世界基本的信心和期待/这也是最好的状态/写到这里/欣慰地觉得初出茅庐的我/应与《共绘网》并肩学习/共同进步/美好的明天就在前方!

(1)

罗诤2015-07-02

我认为《共绘网》很有远见卓识,战争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博斗,战争是毫不含糊的暴力,而且归根结底是对肉体的暴力—尽管现在各种机械、点泼等各种各样的中介武器和目标,但最后一定要触及人的身体,造成死亡或残废。战争就是人群之间的互相厮杀,战争是一定要死人的。这可以说是战争的初始本性,或者说是战争的第一属性,是任何一种战争的首要本质。至于正义与否、精彩与否,宏大与否,输赢与否,都是随后的特性。然而,这种战争的初始本性可能容易恰恰由于明显而被忽视,甚至被有意遮蔽。但是,我突然从一个不可思议地幸存下来的孩子的身上,不,应该是从一个不可能幸存下来的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战争”的丑恶。在这里引用一句罗素的名言:“战争并不决定谁是对的---只决定谁是幸存者。”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就是人和人的厮杀,战争就要死人,而且死的一定多是普通人,这是战争的第一性质。不仅失败的一方,胜利的一方也要死人,更有被卷入和影响的平民,常常死得比军人还多。有时人们必须为了保家卫国奔赴疆场、挺身捐躯。然而,有许多战争是很让人生疑的。战争虽然常常都被称之为“国家的战争”、“民族的战争”、“人民的战争”,但有些就其性质来说其实是“皇帝的战争”、“君主的战争”、“党派的战争”,对老百姓来说也就是“他们的战争”而不是“我们的战争”。和平时期常常是平凡的,日常的、因而不被记录的。家庭生活、亲情和爱情也常常是平凡的,日常的,甚至可能是相当鼓燥乏味的。于是,战争就似乎常常是家庭、亲情、爱情天然为敌的。这不仅是因为一人的死伤往往影响到一个大的家庭(于是一场似乎仅仅是远方的、边疆的、一些士兵伤亡的边境战争,也会深深地影响到内地众多的家庭),不仅是因为它带来的每一个死亡会突然地结束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人生活中一切对感情、幸福的期望,还因为它带来的敌意和愁怨会在社会上久久不能消退,乃至成为新的战争的滋养剂。

(1)
1 2 16条信息
1 1条信息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